APP下载

浅析《蜀相》中的表现手法

2023-07-12史海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武侯祠济世刘禅

史海芳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大都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因此杜甫也被后世之人称为“诗史”。《蜀相》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之后,于次年游览武侯祠时所作。诗人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自己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赞美之情和惋叹之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虽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痛苦之情。这是一首咏物怀人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思。本文就简要分析一下《蜀相》中的表现手法。

一、设问自答

在诗歌中,诗人以“丞相祠堂何处寻”起头,是在自问。诸葛亮并非唐代的丞相,而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一生辅佐蜀主刘备转战南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诗人在诗中以“丞相”称呼他,显得更为亲切自然。诗人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带着目的专程前去探访诸葛亮的祠堂的。他不顾路途遥远,也要前去探寻拜谒,说明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他本是一介布衣,在刘备的再三邀请下方才出山,东征西伐,备尝艰辛,创建了蜀国,后又竭尽全力地辅佐后主刘禅,为整个后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对于后世的文人而言,诸葛亮是“以文治世”的楷模,是垂范天下的先贤。对此,杜甫满怀敬佩之情。探寻武侯祠,既是他此行的目的,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则是对前一句的回答,同时也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这句诗既点明了武侯祠的位置,又描写了武侯祠外的景色。诗人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为后面抒发情感作了铺垫。

二、情景交融

从“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开始,诗人就对武侯祠外的景色进行细致的描写,着力渲染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武侯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动静相宜,生动地展示出武侯祠内生机盎然的春景。虽然武侯祠内外柏树繁茂,碧草茵茵,一派生机盎然,但是国家的未来却是那样的渺茫。诗人胸怀天下,早年间便離开家乡,想要探寻一条济世救民的道路,却半生坎坷;只能眼见战祸连连,朝廷动荡不安,官吏昏聩,百姓们饥寒交迫,困苦不堪。诗人仕途不畅,济世无望,有家难归。站在这武侯祠外,看着这满眼的春景,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遭际,心中平添哀伤、惆怅,因此生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慨。“自”与“空”为互文,展现了景物的静态之美。春色虽美,却无人欣赏;鹂音婉转,但恨无知音。这两句诗看似是在写景,却字字都在抒情。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丝毫不觉欣喜、愉悦,反而觉得无比苦闷。诸葛亮一生尽心竭力,却终究功业未成;自己虽有报国的理想,却济世无望。诗人曾经追随唐肃宗,久历宦海,原以为可以施展抱负,匡社稷,救苍生,不料世事艰难,转眼已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其中,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叙议结合

之后,诗人由物及人,引用历史典故,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三顾频烦天下计”,其中的“三顾”二字化用了“三顾茅庐”的典故。诸葛亮还未出山时,曾隐居于南阳,躬耕田亩。刘备闻听其名后,曾多次登门拜访,终究以一腔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请他出山相助。“频烦”二字意指多次烦劳。清代的汪师韩认为按照唐代的俗语,“频烦”应作“郑重”解。“天下计”则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刘备与诸葛亮初次在草庐会面,诸葛亮便为他献策,制定了谋取天下的方略。将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先整顿内务,再联合东吴共同抵御强大的曹魏,最后统一整个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即蜀国先主刘备与后主刘禅的两个朝代。“开”字意指为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国;“济”字则指倾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老臣心”则高度赞颂了诸葛亮忠心事主的精神。这两句诗的含义极其丰富,既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本人的雄才大略,概括了他平生的功业,又展现了其忠心不二、坚韧不拔的品格。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让诗人以及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传颂至今。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重点之所在。从开篇起,诗人便不断地蓄势,层层铺展,到此方才点明题旨。杜甫在写诗时有意打破常规,采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叙述历史史实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总之,在《蜀相》一诗中,诗人抓住祠堂典型的环境,写景,怀人,叙述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了含蓄内敛、意蕴深厚的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武侯祠济世刘禅
莫嚣张
刘禅顺:独酌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过武侯祠
易医戴耘:国内海外济世人
武侯祠
人生“十不得”
谒成都武侯祠
刘禅北伐
慈悲济世厚德载物 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