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探析
2023-07-12江家胜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世间万物生长必需的物质。古人对水有独特的偏爱,水也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元素。以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水在中国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水;中国画;表现形式;艺术创作
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水独特的内涵,如“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关于水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中,水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鸟画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水也经常出现在人物画背景中以映衬画作人物。因此,中国画中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本文重点研究了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中国画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画的内涵特征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被稱为丹青。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人们一般使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绢帛或者宣纸上进行描绘,然后将画作装裱形成卷轴画。中国画的三大画科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创作风格主要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在进行中国画创作中,画家非常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特之处。
中国画在塑造形象、表达绘画理念时均体现出画家对与自然、社会有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创作会采用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人的意识和理念,赋予画作一定的教育功能。在中国画创作中,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或多或少融入了画家的意识和价值理念等,进而形成借景抒情这一创作手法。
在构图方面,中国画也有不同于其他绘画的独特之处。画家在创作时不拘泥于某一个空间或者部分,而是使用灵活的创作技巧打破空间的局限性,将各种描绘对象及意境情感等融入画作,通过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及合理布局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认知的作品。可以说,中国画在构图上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画家可以结合自身感受尽情发挥,创作出意境深远、虚实对比明显的优秀作品。
在笔墨运用方面,画家非常注重借助笔墨来表达情感,并通过水、笔、墨、彩的运用使绘画对象跃然纸上,将绘画对象外在形态和内在神韵表现出来。在中国画创作中可以使用水墨,还可以使用墨彩结合的形式来绘画。随着中国画创作理论和技巧不断发展,水墨在创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画就是水墨画。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也会借用不同比例的水墨及运笔的快慢等突出画作的层次感和艺术感,使整个画面表现出外在形态和内在神韵。将水墨结合使用进行创作也可以创作出意境深远的画作,而其中,其他色彩可对水墨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丰富画面内容的表现形式,也起到深化主体的效果。
就水墨画而言,最基本的特点是自然,彰显一定的象征性意义,但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后来,在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调和丰富了画作的层次,提升了表现效果。唐宋时期,水墨画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画家通常采用水墨来达到“水晕墨章”的效果。元代,水墨画创作更加成熟,创作技巧更加高超,此时,画家将水墨的浓度即水和墨的比例根据画作内容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可以说,水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颐园论画》有言:“万物初生一点水,水为用大矣哉!作画不善用水,件件丑恶。尝论妇女姿容秀丽名曰水色,画家悟得此二字,方有进境。”此句意在强调水为万物之源,并且对中国画来说,水亦有大用。具体而言,水在中国画创作中主要具有空间构建、表现画作审美与意境的功能。
(一)营造空间感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水的运用可以起到营造空间感的作用,可以在整幅画作中营造出一定的空间结构。西方绘画中为营造空间感往往采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如常用空间透视、色彩透视等,使画作中的场景或者人物更加真实。在中国画的空间营造中,水是重要的依托,画家多是借助水来营造重叠关系的空间,以此对画作中的画面层次及内涵表达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进而展示出画面的空间感。
随着中国画创作技巧的不断成熟,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法”的绘画理论,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特殊的透视法。在画作中,画家将不同视角的自然场景自然融入同一画面中,进而突破空间限制,让人的视线延长,可以通过观看画作感受到无限的空间。具体而言,“三远法”指的是高远法、深远法以及平远法。
高远法是指从仰视角度创作,画中的景物起于视平线以上,进而突出表现景物的高;深远法突出的是深,画家采用俯视视角进行景物的描绘,从而使景物展现出深远的效果,打破观者的视野局限性,可实现对景物的集中描绘;平远法是通过平视的视角进行创作,画家以平视的视角观察景物,通过近小远大的方法来营造画作的空间感。水是平远法创作形式最常选用的元素。在中国画中,运用水可以使画作的空间有一定的延伸效果,使画作营造的空间更加广阔,能够更好地表达整个画作中景物的空间关系,赋予画面以更好的视觉美感。
(二)表现画作审美与意境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不同之一在于审美角度。西方绘画注重画作的真实性,中国画则强调意象,更为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画家喜欢借助画面内容表达内心情感,注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融会贯通。画家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多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更有深意。
水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就起着表现画作审美和意境的作用,在画作留白处运用水,可以营造悠远的画面感受。如马远《水图》(图1)主要运用勾勒之法,即用水墨或淡色晕染画面,使其呈现水的层次。马远《水图》之“黄河逆流”、孙克弘《水图》之“黄河逆流”均在勾勒的基础上添加渲染之法。同时,画家还以留白的方式以及山石、小桥、舟船等的表现暗示水的存在。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对水的表现则主要运用了留白的方法。
另外,将水运用于中国画创作中还能使水的各种形态及情态充分展现,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可以体会到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使心灵获得慰藉。观者还能在欣赏画作中的高山流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真谛。水在中国画中的作用除体现悠远的意境之美外,还可以借助水墨的结合展现多种多样的形态,画家通过运用多种绘画技巧呈现多样的画面,让动态和静态的水都能呈现出来,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画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三、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作为题材内容的水
1.泉水和瀑布
动态的水在中国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只有动起来才能呈现不同的形状。动态的水主要可以表现为泉水和瀑布,一般采用烘托渲染和勾勒的绘画方式来描绘山石的外形,进而表现出水的动势,并同时运用墨色来映衬白泉。观摩古人创作的山水画名作,不难看出古代画家借助线条就能将山泉和瀑布的形态表现出来。如清代画家郑燮的《甘谷菊泉图》,画家仅用四条直线就将瀑布的形态勾勒于纸上,非常具有新意。再比如李成的《晴峦萧寺图》,采用递进的形式将水流的形态表现出来,使观者可以领会到水仿佛在流动的画面。
2.溪流和水涧
泉水和瀑布属于动态的水,而溪流和水涧属于静态的水,其在表现山林景色时更具优势。如宋代著名画作《虎溪三笑图》借助折线将溪流呈现在纸上,所形成的水涧也清晰可见,画家还在作品前端绘出小瀑布,通过勾勒和烘托的形式将山水景色细节表现出来,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也展现了山水环绕的一种意境美。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流涧也紧紧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增添了画作的生机,使硬气的画风带了一丝婉约。倪瓒《幽涧寒松图》采用平远法将画面压缩在平视的视角,采用阶梯形式来表现流涧,用空白表示下面的水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借助流涧的动来突出水潭的静,使整个画面具有悠远静寂的意境。
3.借助他物表现水
通过研究中国画,可以发现鱼纹比水纹更早出现在绘画中,这就说明古人也喜欢借助他物来表现水。唐宋花鸟画中经常出现借助他物表现水的绘画形式,如在《红蓼水禽图》中,画家借助鸟在红蓼枝上休息,红蓼被鸟的体重压弯,导致叶尖浸入水中的情形来描绘水。虽然整幅画作中没有对水的细致描绘,但是可以让人一眼就能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可以看出水在哪里。在明代画作《芦雁图》中,画家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绘画技法来表现水,其借助画作背景来展现静态的水,芦雁掠过水面,使水面形成涟漪,水草摇动的景象也在水中映出倒影,这都是借助他物表现水的典型代表作品。
4.水禽浮水
在中国画中借助水禽浮水进行创作也是画家常用的表现形式,这与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借助漂浮的小舟具有同样的表现效果。如《太液荷风图》中掩藏于荷叶中的野鸭,通过看不见的脚掌与腹部这种遮掩的方式,表现了水的不透明及波动性,这与传统借助他物来表现水的清澈见底不同。宋代画家张茂的《双鸳鸯图》也是借助鸳鸯游动形成的波纹来表达画面是一池湖水的意境,鸳鸯向芦苇方向游去,好像要上岸休息,让人产生想象。《溪凫图》呈现的是一只野鸭正立于水岸边上,同时河里水波阵阵泛起的画面,以不规则的线条表现出水纹。
(二)作为材料媒介的水
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一般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为更好地彰显画家的情感及画面意境,需要运用笔墨勾勒。中国画中最能体现创作意境和情感的就是水墨画。当然,水墨画的表现效果与水和墨的运用情况息息相关,特别是对水的运用。
结合古代画家对水与墨关系及水墨和绘画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水墨是中国画的根本组成,其中,水是水墨的根本。在中国画创作时,画家通常非常注重水的运用,水与墨的比例和浓度对画作的呈现效果以及意境和情感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比例的水与墨可以产生不同深浅程度的墨色,即人们常说的“墨分五彩”。毫不夸张地讲,水就是水墨的载体,运用水墨进行创作也就是用水在创作。如果水的含量较大,色彩呈现就比较淡,水含量较少时,色彩就显得浓厚,然后画家再以不同浓度的墨色表现不同的意境和内容。因此,水的运用和中国画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有直接关联,水是中国画创作的精髓和关键所在,画家需要巧妙运用水,创作出意境和内涵均丰富的优秀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画创作中,即使水的含量较少,如果方法不得当也会出现墨水流溢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发挥水的价值。因此在水的应用过程中,画家要重视加强水分含量以及用笔方法的把控。与此同时,为更好地运用水,还需要勤加练习,熟能生巧,进而有效掌握水的运用方法。如著名画家黄宾虹对水的运用就非常成功,通过分析其画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运用水时并没有盲从传统的绘画技巧,而是通过认真研究,大胆尝试将水与墨相融合,进而形成强弱、浓淡等变化,他将中国画的创作技巧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技巧。
可以说,水是水墨的灵魂,必须将水的应用同中国画的创作效果以及绘画形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展现中国画的质感和内涵。只有运用好水墨,才能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因此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中要对水的运用加以创新,对水的表现力进行研究,运用好水,之后再結合自身实践感悟以及情感内涵创作出优秀作品。
四、结语
水在中国画创作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加强对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及运用思路的研究,对画作呈现效果及画家情感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水是无色的,但是通过和墨的有效融合,并借助绘画技巧的运用,就可以打造有层次的画面,将画作意境和画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水墨运用的魅力所在。只有运用好水,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画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强.浅析水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22(6):184-185.
[2]马鸿增.“水文化”与张兴来的水墨山水画[J].收藏与投资,2019(4):16-19.
[3]高伟.论中国画意境中的“水文化”特性[J].美术之友,2009(4):123-124.
[4]高彤.浅谈山水之韵[J].戏剧之家,2015(8):256.
[5]杨彦辉,NA W.中国画意境中的和谐审美意识[J].艺术研究,2021(6):10-13.
作者简介:
江家胜,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