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流萤
2023-07-12温水义
温水义
轻摇蒲扇,看流萤飞舞,夏日绵长啊,读书不倦,一遍一遍回到童年,回到那些生机勃勃的夏夜。
夜里,我着急回家,驱车抄近道从一条荒路上经过。荒路两旁长满了杂草,点缀些小野花,除了白芒草可以较明显辨认外,其他的都叫不上名字。它们密密匝匝地生长着,在朦朦胧胧的月色映照之下,别有一番意境。
但是,在杂草丛中的小土坡上,藏匿着几处年久失修的老坟,幽深灰暗,令人心生畏怯。我下意识地踩深些油门,车子便加速跑了起来。忽然,在车窗前闪过几点微弱的光点,在空中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像是一种小昆虫在飞舞。《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化,每当季夏六月之时,经常飞舞在野外的水边或草丛之中。而此时夏未全至,在这野外,会是萤火虫吗?
那晚,我的心里就留下了这么一个若有若无的痕迹,印记里总有那么几点微弱的青绿色光点,在夜空中忽高忽低地飘荡着。后来闲暇之时,坐在沙发上翻阅朋友圈,偶见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感慨:“难得再次遇见萤火虫。”他还在下面附上一张抓拍到萤火虫的相片。相片之中,萤火虫瘦小的身体匍匐在草叶间,发出微弱的荧光,像一点黄豆,孤单孱弱,似乎疾病缠身。那刻,我的心弦瞬间被拉紧了,思念抑制不住地倾泻而出。呵,萤火虫,你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也是有多少年没有遇见过你了呀。
唐人周繇在《咏萤》一诗中写道:“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忆起童年时,萤火虫是夏天里很常见的一种小昆虫。夏季风暖,一到夜里,它们在空中、半空中、池塘边、桑树林、菜园子、灌木丛到处乱飞,荧光闪闪,忽明忽暗,飘飘荡荡,像一群群飞舞着的小精灵,给夜虫聒噪的夏夜增添了一抹流动的诗意的风景。而那时,那些坐在村头巷口的大人们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也大多与萤火虫有关。在乡下老家,有萤火虫的夜晚,便有讲不完的故事。
村里的大人们说,萤火虫在夜里点着火把与伙伴比赛赶路,又说它们打着灯笼着急去找相亲的姑娘,还说它们由已故亲人幻化而成飞回了家乡……老家在粤东客家山区,萤火虫在客家话里被呼作“火焰虫”。在夏天夜里,这种会发光的神奇小虫子,给了客家人许多诗意的灵感,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谣,并且由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火焰虫,吱吱虫;暗夜里(黑夜),吊灯笼;灯笼脚下一头马,摇摇摆摆拜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条吕麻(鲤鱼)八尺长;吕麻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读书赖子(男孩)考文章,考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伯公唤涯(叫我)讨姑娘(娶妻);讨个姑娘矮墩墩,炒个饭子香喷喷。”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首客家童谣,故事情节活泼有趣,令人过耳不忘。这首童谣也几乎是每个客家人耳熟能详的,每个小孩都能张口就来。
《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囊萤夜读的故事,村里的大人们却不曾向我讲起,包括我的父亲。他们都识字不多,他们的故事也只是他们小时候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但是,在晚饭过后,村里的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去抓捕萤火虫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那时,每个小伙伴的手里都拿着玻璃瓶或者塑料罐,还有一些透明包装袋。至于有没有像车胤那样用绢布做成的口袋,时隔多年,我已经没有了印象。就这样,我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其实也不用走多远,在村口大路边的桑树上或是离村庄仅一箭之遥的菜园里就能抓捕到许多萤火虫。几只或十几只小小的萤火虫,被我们囚禁在瓶子里面,它们在狭窄的空間里慌乱地爬行乱窜,怯弱地发出黄绿色的光。我们玩累了,有的放飞,有的已经被闷死在罐子里了。小时候不懂怜悯,只当它是小小的玩物,只当它是啃坏树叶菜叶的“坏家伙”,而且还嫌弃它浑身散发出来酸馊的体臭。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在那些年的夏夜里,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萤火虫飞来飞去,闪闪烁烁,忽高忽低,确实要比夜空中的星星还要繁多。在那样的夏夜里,囊萤玩耍,是乡下小孩必不可少的一项游戏活动。萤火虫,是我们童年时的一个重要玩伴。而今每每忆起,我似乎还能听见当年与小伙伴一起追逐萤火虫时的欢闹打趣声,似乎还有那时夏夜里轻轻的夜风、潺潺的溪流,以及此起彼伏的虫鸣蛙噪……
在古诗文中,涉及萤火虫的文字并不多,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先秦《诗经》中《国风·豳风·东山》一篇,诗句“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中的“宵行”就是萤火虫。家乡的田园上不时传来呦呦鹿鸣,庭院间偶尔还有流萤飞过。这样的故乡,那样的夏夜,疲倦的征夫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伊可怀也”的思念之情。思乡,是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思乡,亦是中华民族一种深入骨髓的情结。
然而,夏夜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终归孤独了。好多年过去,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群可爱的小精灵了。童年时一起捕捉萤火虫的小伙伴也散落各地,一年到头很难再聚了。夏夜流萤,成了我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记忆和浓浓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