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23-07-12陈亚奇保虎

中华魂 2023年7期
关键词:粮农耕地粮食

陈亚奇 保虎

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居安思危的深长考量,是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彻洞察,也是一个大党大国大局的深远谋划。粮食安全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说到底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切无从谈起。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受资源禀赋等制约,我国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高枕无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于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二、抓好粮食生产,抓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加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加大,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要从多方面发力,抓好粮食生产,增强抓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性。

一是要维护粮农的切身利益,提升粮农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抓紧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农是粮食生产的主体,粮农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种粮的经济利益问题。农民愿不愿意种粮,种多少粮,关键在于农民能赚多少钱。当前,在我国某些地区种粮收益相对较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加之土地租金、化肥、劳动力的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粮农种地有利可图,让多产粮的人多得补贴,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正确的粮食政策支持农民种粮,给予粮食生产补贴,充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粮食增产。同时,要重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粮食生产积极性高、粮食产量高的粮农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活力,促进粮食增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从而进一步充足国家的“米袋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激发粮农的内生动力。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增收问题进一步部署,指出要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攻破农民生产的薄弱环节,加快专业化体系化服务的发展,发挥集约化优势,解决农民生产合作社办不起来的难题,让农民看到农业发展光明前景,激发农民种粮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攥紧中国种子,自主把控种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涉及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等多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一目标,促使我国粮食产量連年丰收。但是,我国种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种子研发技术有待提高、种源保护力度不足、种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只有将种子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才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要加强种子的技术研发。种子的科技研发部门要破除旧的机制体制,加快技术攻关,突破种子核心技术,培育出更多的良种、优种,为粮农提供优质种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种子的全链条监管。政府和市场要从供应、流通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种子的监管力度,不仅要将种子的优质优价落实到位,还要确保粮农买到良种、种出好粮,提高粮食生产力,实现粮农增收、粮食增产。

三是要严守耕地红线,抓牢粮食生产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对耕地红线作出重要指示。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创造了以不到9%的世界耕地,养活了近20%世界人口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表明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守住关系我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红线。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立足于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推动粮食安全形势向好发展。但是,近年来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地区有良田不种粮食,用于发展养殖业甚至将耕地用作建设用地,缩减了耕地面积,这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比,10年间耕地减少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呈扩大趋势。换言之,如果不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那么耕地面积还会进一步缩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18亿亩耕地,更是要在质量上守住18亿亩高产良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的“非粮化”和良田的“非农化”,明确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任务,稳住耕地总量。另一方面,要优化耕地布局,政府部门要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南方一些地区恢复流失的耕地和良田,这一举措不仅能扩大我国耕地总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不均、“北粮南运”等问题。

四是让科技进田,释放粮食生产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极大提高了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使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是,由于极端天气、地理环境、地区冲突和国际局势深刻演变等因素,使全球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提高粮食安全应对风险的能力,越来越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紧绷粮食生产这根弦,坚持“藏粮于技”,以国内稳定的粮食供给来应对外部环境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要把科技放在农业的重要位置,持续推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要研判我国粮食安全对科技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运用科学技术破解种子的“卡脖子”问题,破解农田的盐碱化问题,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机能和保障;要让科技进田,鼓励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耕地良田上,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加快攻关核心技术,补齐农业技术短板。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取得了“十九年连丰”的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范围内优势不明显,加之我国耕地面积少、人口基数大等因素,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新时代、新征程,要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审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坚持科技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补齐技术短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释放粮食生产活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落实党政同责制,加强粮食安全的制度保障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党政同责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需要党委和政府形成抓粮合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党委和政府干部不仅要饭碗一起端,更要责任一起扛,坚决扛起保卫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党委和政府要从制度上保障粮食安全,从政治的角度保卫耕地、守好责任田、抓好粮食生产、抓牢中国饭碗。党委和政府在领导粮食安全工作时,必须以党政同责制为底线、原则和方法,确保党委和政府干部在地方粮食安全工作中讲政治、讲策略、讲方法,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从而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供应,推动粮食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一方面,要细化三大区域的考核指标,即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并且要加强运用使其落到实处;要以保护耕地红线、守好责任田为抓手,为粮食的稳定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委和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落实到地、落实到细,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制,从中央落实到地方统筹管理,保障国内粮食供需平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四、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新格局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多元化,对食物的关注从吃得饱逐渐转变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大食物观是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对粮食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谷物、薯类,还应包括肉禽、蔬菜、瓜果、蛋奶等。要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观转变到大食物观,构建多元的粮食供应链,满足人民对食物多元化的需要。一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系统。运用设施农业、生物技术,面向森林、海洋等广阔领域,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方式评估当地环境承载力,以确保人类对食物的开发活动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为前提,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发食物资源,促进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实现食物供需平衡,满足人民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全链条发力,调整食物生产结构。新时代、新征程,树立大食物观,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任务。要顺应人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人民的发展相适应,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食物生产结构。同时,要全链条发力,打通粮食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补齐食物冷藏、加工、包装和运输方面的短板,提高市场流通和食物供给的效率,不仅要确保食物多元化,还要确保食物供得出、供得快、供得好。要以大食物观的角度审视国家粮食安全,更新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新格局,满足人民对多元健康食物的需要,满足人民消费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五、推进节粮减损, 守住粮食供给的良田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粮食安全,是14亿多人民吃饱、吃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并加以实践,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近年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总产量连年攀升的卓越成就,实现了中国饭碗紧紧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國碗装中国粮的伟大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浪费、损耗的情况也日益增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3.9%,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这也就意味着,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生产,是粮食供给的“一块良田”。新时代、新征程,推进节粮减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构建节粮减损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政府和市场要从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等环节,实施综合的监管政策,做好配套措施,既要加强生产和加工的源头管控,又要在存储和运输环节减少损耗,深入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另一方面,要强化节约粮食的责任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社会各界要全面推进“光盘行动”,制止餐桌上的浪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好风尚。相关部门要加大节约粮食的宣传力度,培养人民节约粮食的习惯,强化人民节约粮食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氛围,进一步端牢中国饭碗,守好大国粮仓。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粮农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