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式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2023-07-12陈思程君叶薇薇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集中式康复训练脑梗死

陈思 程君 叶薇薇

襄阳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441000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梗死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发病率以每年1.23%的速度增长〔2〕。据了解,75%的脑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42.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需加强脑梗死的控制、治疗及康复干预。Bobath神经发育疗法是目前脑卒中后应用最为广泛的运动疗法之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运动功能,对患者康复有利〔3-4〕。传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有限,集中式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集体干预措施,是否能通过同伴效应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促进患者康复?基于此,本研究对150例脑梗死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注意不同组不在同一个病房内。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②年龄18~70岁,首次发病,病程≤60 d;③存在肢体功能运动障碍;④意识清醒,且病情处于稳定期;⑤小学以上文化水平,交流无障碍;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②伴有严重精神疾病;③患有恶性肿瘤;④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护理干预者。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35~68岁,平均(50.12±4.28)岁;病程10~60 d,平均(26.77±2.56)d;文化程度:小学29例,初中或中专35例,高中11例。观察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38~69岁,平均(52.49±4.50)岁;病程10~60 d,平均(25.81±2.62)d;文化程度:小学31例,初中或中专34例,高中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入住病房后完善各项身体检查,由责任护士介绍入院注意事项、脑梗死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等内容并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具体内容如桥式运动、正确肢体摆放、关节被动运动、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等,每次60 min,1次/d,5 d/w,连续干预4 w。观察组采取集中式护理干预,(1)成立干预小组:由科室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5人的干预小组,医师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事项,护士长负责各方面的协调安排,护士负责干预方案的具体执行及随访。采取团体干预的方式,将75例患者分为A(37例)、B(38例)两组,对应时间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3∶30~5∶00/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3∶30~5∶00,地点为住院部活动室。(2)健康教育:①通过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规律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清楚的认知,遵医嘱按时服药。②制作康复训练相关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向患者讲解后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训练方法、积极康复训练的好处,以引起患者的重视,积极配合训练。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多与其他病友、家属沟通交流,发泄内心不良情绪。④要求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计划中,以鼓励、协助、监督患者完成康复训练。(3)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和Bobath疗法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结合视频和现场指导,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每一种训练方式。①被动训练:对患者各个活动关节进行屈伸、扩展及旋转动作,注意遵从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由近端到远端、由健肢到患肢的顺序进行训练,并逐步增加活动量。要求家属每天协助患者完成被动训练,动作要规范,不懂时需询问护士或同病房的病友及其家属。②坐姿及肢体摆放训练:采取侧卧位于病床,患侧的头、肢体、髋部下应垫软枕,起保护作用;患侧上肢尽量向前伸、髋部拉直、肩部外展、髋部采取内旋位,每间隔2 h变换一次体位。③平衡及ADL训练:内容包括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说话、吃饭、穿衣等,根据患者恢复状况逐步增强训练强度,在训练时需要家属全程陪护,并采取打卡的形式汇报当天训练情况。训练时间尽量安排在早上6∶00~7∶00、下午14∶00~16∶00、晚上19∶00~20∶00,以避免血压影响病情,频率为2次/d,30 min/次,5 d/w,干预时间为4 w。同一病房的患者及家属之间可以相互指导、监督。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NIHSS)予以评估,该量表包括意识程度、眼球运动、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在内的11项内容,采取Likert 3或Likert 5级评分,分数范围0~42分。评分标准:0~1分为正常,1~15分为轻度功能损伤,16~20分为中度功能损伤,21~42分为重度功能损伤。 ②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7〕(FMA)予以评估,分别从患者的上、下肢屈伸肌张力、协调能力、反射、运动速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上肢运动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总分为34分,分数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③心理社会适应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8〕(SCL-90)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共90个条目,采用Likert 5(1~5分)法则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④ADL: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9〕(MBI)予以评价,该量表分别从进食、修饰、洗澡、穿衣、小便控制、大便控制、上厕所、平地行走、床椅转移、上下楼梯10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该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分为4个等级,≤40分为重度依赖,日常生活全部需要依靠他人;41~60分为中度依赖,日常生活大部分需要依靠他人;61~99分为轻度依赖,仅有一部分需要依靠他人;100分为完全独立,日常生活不需要依靠他人。上述所有量表均于干预前后各评价一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各项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SCL-90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CL-90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BI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致残率高达75%,有30%的首发患者会在接下来的3~5年内再次复发,治疗总原则为“抢救生命、预防新发梗死、预防再灌注损伤、积极抢救脑功能、尽早康复训练”〔10-11〕。由此可见,遵医嘱用药、早期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传统的护理干预采取的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无法调动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康复效果不甚满意〔12-13〕。集中式护理干预采取的是团体干预模式,可充分利用外界资源,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促进疾病康复〔14〕。刘倩和郑锐锋〔15〕研究显示,集中式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本研究表明集中式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既往研究指出,比较于延迟活动,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说明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16〕。集中式护理干预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患者参与早期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①团体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②家属的参与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促进作用;③病友之间的交流互助,发挥了同伴效应,故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提高。脑梗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协调能力差、控制能力减弱、运动模式及功能行为异常,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导致大脑高级中枢无法控制低级中枢,失去了精细运动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17〕。Bobath疗法是目前治疗偏瘫患者的主要疗法之一,该疗法通过被动训练、正确摆放肢体、坐姿训练、平衡及ADL等一系列训练,可增加大脑缺血部位血流量,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运动功能及ADL能力〔18〕。本研究中,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集中式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诸多研究均证实,Bobath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且越早进行对患者康复越有利〔19-20〕。本研究集中式护理干预,除了提高脑梗死患者锻炼积极性,尽早参与康复训练外,还通过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指导使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增强自信心;另外,家属的协助、督促和同病房病友共同练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大众认知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导致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21〕。相关研究显示,强化社会及家庭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ADL能力〔22〕。本研究提示集中式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性。这是因为集中式护理干预利用多媒体技术、家属、病友等外界资源强化了社会、家庭支持,从而增强了治疗自信心,而且集中式的心理疏导可对其他患者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本研究表明集中式护理干预最终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ADL能力,促进疾病康复,这与患者神经、运动能力的恢复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密切相关,与既往类似研究结果一致〔23〕。

综上,对于脑梗死患者,采取集中式护理干预效果更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适应性,促进疾病康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集中式康复训练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光伏:分布式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越集中式
组串式、集中式逆变器的评估选定浅析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接触网隔离开关集中式控制方案研究
光伏集中式逆变器与组串式逆变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