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2023-07-11李瑞杰李松
李瑞杰, 李松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河南 郑州 450015)
高血压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以血压水平异常升高为特征, 可引起疲倦、 头痛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 持续高血压还可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 损害患者健康[1]。 药物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 能降低血压水平, 减轻高血压对机体的损害[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常见的降压药物, 具有外周动脉扩张作用, 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阻力, 以促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但单药疗效有限, 部分患者血压控制不佳, 在预防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3]。 培哚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具有作用时间长、 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不仅能够扩张大小动脉, 还能够增加心排血量及每搏输出量, 调节机体血流动力学[4]。 鉴于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00 例。 纳入标准: 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5]; 临床资料齐全;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凝血系统缺陷; 肝肾功能不全; 继发性高血压;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 伴有急性心血管事件; 精神障碍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 例。 观察组男28 例, 女22 例; 病程2 ~9 年, 平均 (5.12 ± 1.25) 年; 体质量指数(BMI) 19 ~28 kg/m2, 平均 (24.15 ± 1.83) kg/m2; 年龄42 ~69 岁, 平均 (56.41 ± 4.87) 岁。 对照组男27 例, 女23 例;病程2 ~8 年, 平均 (5.06 ± 1.24) 年; BMI 19 ~28 kg/m2, 平均(24.21±1.87) kg/m2; 年龄40 ~68 岁, 平均 (56.52±4.95)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19991083) 治疗: 2.5 mg/次, 1次/d, 后续可依据血压情况增至5 mg/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 (宁波美诺华天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203541) 口服治疗: 2 mg/次, 1 次/d, 后续可依据血压情况增至4 mg/d。 两组均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 显效: 疾病症状消失, 血压复常;有效: 高血压症状减轻, 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 或舒张压降低10 ~20 mm Hg; 无效: 高血压症状无变化, 血压下降不明显。 ②血压: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 水平。 ③颈动脉硬化情况: 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 经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颈动脉斑块面积。 ④记录腹泻、 眩晕、 乏力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血压水平治疗后, 两组的SBP、 D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血压水平比较 (±s, mmHg)
表2 两组的血压水平比较 (±s, mmHg)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aP <0.05。
组别 n S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143.58±6.77 127.01±5.27a 98.45±5.16 75.49±5.04a对照组 50 145.90±7.08 136.13±5.66a 97.69±5.33 82.30±6.57a t 1.675 8.339 0.724 5.815 DBP 0.092 0.000 0.471 0.000 P
2.3 颈动脉硬化情况治疗后, 两组的IMT、 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比较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aP <0.05。
组别 n IMT (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1.05±0.16 0.57±0.09a 20.01±2.31 12.16±1.01a对照组 50 1.06±0.14 0.73±0.12a 19.33±2.25 14.50±1.39a t 0.333 7.543 0.891 9.768颈动脉斑块面积 (mm2)0.740 0.000 0.375 0.000 P
2.4 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眩晕1 例、 腹泻1 例, 观察组发生眩晕1 例、 乏力2 例,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00% vs.6.00%, χ2= 0.000, P = 1.000)。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临床普遍认为与RAAS 系统激活、 大小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 肾脏水钠潴留等相关[6]。 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促使血栓形成, 增加脑卒中、 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不利于患者预后[7]。因此, 临床需做好血压管理, 减少血压波动, 以稳定患者病情。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常用的降压药, 为3 代长效钙通道拮抗剂, 口服吸收效果良好、 作用持久、 降压效果好, 且6 ~12 h 血药浓度可达峰值, 口服1 ~2 周即可见明显降压效果, 6~8 周效果达到高峰[8]。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血管平滑肌上的钙离子通道进行直接作用, 以阻止钙离子向血管平滑肌流动,通过降低钙离子浓度, 抑制过量钙离子诱发的收缩, 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 降低外周阻力, 有效稳定血压。 同时,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通过减轻α-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收缩血管效应, 以降低肾小管对钠的吸收量。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减轻心肌缺血, 并增加冠脉血流, 改善微循环, 进而促使血压水平下降。 但单药疗效有限, 仍有患者血压波动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的SBP、 DB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治疗后的IMT、 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 两组的安全性相当, 提示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能减少血压波动, 减轻颈动脉硬化, 安全性高。 培哚普利是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阻止血管紧张素释放, 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血压水平; 该药还能改善心肌供血,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强降压效果。 培哚普利、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使用, 可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 抑制血管加压素与缓激肽降压系统,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可从不同作用机制协同发挥降压作用, 更为稳定地控制血压水平, 增强血管管理效果, 以避免血压持续波动所致的靶器官损伤, 并能减少单药大剂量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减轻颈动脉硬化, 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