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
2023-07-11邓慕贞张智敏林翠翠
邓慕贞 张智敏 林翠翠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 广州 510800)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群体中的多发病症,病情发生多因轮状病毒感染引发,发病后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严重损害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病理研究表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理复杂度较高,同时由于患儿群体机体免疫力较为低下,所以在发病后往往会迅速发展,并容易导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后果,若未能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毒血症、病毒性心肌炎等,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方式,在众多治疗药物中,葡萄糖酸锌是一类使用率较高的药物,可以为患儿补充体内的锌元素,促进患儿免疫功能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医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尤其是中医穴位敷贴,不仅能够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具有安全无害的特点[2~3]。本研究选取80 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葡萄糖酸锌联合中医穴位敷贴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致炎因子水平及短期复发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8 月至2022 年7 月在医院治疗的80 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依据患儿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所有患儿家属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010)。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轮状病毒性肠炎病情西医诊断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的标准制定:患儿均为急性起病,病程时间不超过3 d,均存在显著的腹泻症状,每日大便次数为3~10 次,大便性状为蛋花样或黄色水样,部分患儿合并发热、呕吐、纳差等症状;对患儿实施大便常规检测可见一定数量的脂肪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现为阳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轮状病毒性肠炎病情中医诊断根据《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5]制定,湿热泻:患儿表现出蛋花样、水样的大便,泻下急迫,大便次数频繁、数量较多,且时常出现腹痛表现,食欲不振,一些患儿可出现神疲乏力、呕吐以及发热烦闹,舌质红,口渴,指纹紫,小便短黄,脉滑数,苔黄腻。
1.3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与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相符;经中医诊断分型为湿热泻;患儿年龄不低于6 个月、不超过6 岁。(2)排除标准:无法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者;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对本研究药物和敷贴方式过敏者;存在皮肤破损及感染、皮肤紫癜者;除轮状病毒肠炎外,还伴有心脑血管、肝脏和造血系统疾病者;伴有程度较重的感染等并发症者[6]。(3)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没有按照规定开展治疗,不能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差,治疗不能顺利开展以及不宜接受继续受试者[7]。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自然脱落、失访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之后均予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蒙脱石散(国药准字H20000690)保护肠黏膜及对症处理发热、呕吐等症状。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国药准字H20013241)治疗,0.5 岁以内的患儿每日剂量为5 ml,超过0.5 岁的患儿每日剂量为10 ml,分2 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痛泻方穴位贴敷治疗,痛泻方组成:焦山楂、葛根、木香、石榴皮、黄连、苍术、炮姜、香附、陈皮、吴茱萸、川芎、枳实、半夏、佛手等份研磨成粉;腹泻明显者,加入五味子、黄连、黄连粉等收敛药物;腹痛严重者,加入制川楝子、制乳香、制没药等破气、行滞、止痛药物;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入砂仁、木香、生姜等化湿、理气、止呕药物。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神阙、天枢(双)、上脘、中脘等穴位,2 h/次,2 次/d,5 d 为一个疗程。两组患儿均治疗1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致炎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检测方法为: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集患儿肘静脉血2~3 ml,常规进行离心处理后采集其血清部分检测致炎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指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IL-2R)、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成分3(C3)、补体成分4(C4)水平;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包括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iamineoxidase,DAO)和D-乳酸水平[8]。(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包括: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呕吐时间、腹泻时间[9]。(3)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便肠道菌群含量。检测方法为: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 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应用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试剂盒按照操作规范对粪便内的基因组DNA 进行分离提取,同时设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的特异性引物并开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按照扩增曲线计算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的含量测算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10]。(4)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随访3 个月期间复发率。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便秘、口干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致炎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s)
?
2.2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比较(g/L,±s)
表3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比较(g/L,±s)
?
2.3 两组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较 观察组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较(±s)
表4 两组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较(±s)
?
2.4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呕吐时间及腹泻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症状消除时间比较(d,±s)
表5 两组症状消除时间比较(d,±s)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对患儿实施的3 个月随访中发现,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因轮状病毒感染而发病,该病毒最早是在1973 年被首次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均为5 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源,一旦婴幼儿发生轮状病毒性肠炎会对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伤害,因此该病也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1]。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并无特效治疗药物,通常是采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对症支持治疗,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措施。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单纯采用以上方式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停止用药后复发率较高[12]。
随着临床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深入研究发现,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使用锌制剂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的症状消除时间,同时对于预防治疗后2~3 个月内的腹泻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当前世界卫生组织也报告了补锌治疗对于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患儿的临床预后具有良好效果,因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及其他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均适宜补锌治疗[13],本研究在对患儿实施3 个月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未出现复发现象,复发率为0.0%,对照组患儿随访期间出现4 例复发,复发率为10.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以上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常用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操作简单、安全无害、患儿依从性良好、治疗效果好等。中医认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泄泻”的范畴,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为脾虚湿盛,其病位在脾胃,在患儿脾胃受到损伤之后摄入的食物会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并引发泄泻发生。通过对患儿实施穴位贴敷能够产生良好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的效果,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加速康复[14~15]。
本研究对患儿应用痛泻方加减,方中所用焦山楂有行气化痰、降逆止呕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葛根清热解毒、利尿退肿;木香健胃消食、行气止痛,可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石榴皮收敛涩肠、止泻,可治疗腹泻、肠炎;黄连清热燥湿、止泻、解毒,可治疗痢疾、腹泻;苍术行气止痛、消炎解毒;炮姜温中散寒、止痛;香附行气止痛、化湿开胃;陈皮可健脾开胃、行气化痰;吴茱萸温中止痛、行气化湿;川芎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枳实涩肠止泻、散结消肿。全方共奏调和气血、平衡脏腑阴阳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观察组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呕吐时间、腹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敷贴对轮状病毒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以上结论相符。
韩静等[16]研究表明,在轮状病性毒肠炎患儿的治疗中通过穴位敷贴“天枢、脾腧、中脘、神阙”等穴位,能够避免因口服药物苦涩而依从性差的缺点,确保补气健脾药物直达肠道病所,并一直扩散到机体的血脉中,发挥药效的同时避免了肝脏损伤,从而加速患儿症状消除时间,配合以葡萄糖酸锌,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对机体肠道屏障功能进行调节,从而降低致炎因子水平,另一方面,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由于急性腹泻过程中大便丢失锌增加、负锌平衡、组织锌减少,因此肠道菌群失衡,通过为患儿补充葡萄糖酸锌则可以有效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衡,促进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17~18],本研究治疗前两组患儿致炎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致炎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以上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葡萄糖酸锌联合中医穴位敷贴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降低患儿致炎因子水平,改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粪便肠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肠黏膜屏障分子含量,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