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2023-07-11黄金成
黄金成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中医院 光泽 354100)
颈椎病是指在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出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压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出现颈部僵直、疼痛等症状[1]。由于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易造成韧带、肌肉出现慢性劳损,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诱发手臂或腿部酸痛刺痛、无力、麻木感[2]。目前,临床针对颈椎病的西医治疗包括口服消炎镇痛药、痛点局部封闭、物理治疗等,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功能、减轻疼痛,但停药后病情易复发,且长期使用西药治疗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3]。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包括温针灸、中医正骨、中医推拿、中药熏蒸等)因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性高等优势,得到临床广泛应用[4~5]。结合颈椎病患者“肝肾不足、经脉失养、风寒湿邪”的病机特点,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2 月至2021 年12 月就诊于医院的120 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 例,男33 例,女27 例;年龄26~67 岁,平均(44.28±4.96) 岁;体质量指数19.5~24.8 kg/m2,平均(22.19±1.75)kg/m2;病程3个月至14 年,平均(5.55±1.33)年。试验组60 例,男31 例,女29 例;年龄23~65 岁,平均(43.63±5.64)岁;体质量指数19.2~24.9 kg/m2,平均(21.86±2.02)kg/m2;病程3 个月至14 年,平均(5.32±1.5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符合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6],且为神经根型;符合中医寒湿痹阻证辨证标准[7],主症颈肩部有麻木或疼痛感,遇寒加重;次症上肢麻木,颈项强痛,活动不利;舌苔白,舌淡,脉沉迟。(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入组4 周内未接受消炎、止痛、激素类药物治疗及推拿治疗;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时视觉模拟评分为3~8 分。(3)排除标准:局部皮肤感染、破溃或深部肿胀;合并结核病、骨折、颈椎滑脱、韧带断裂、椎间盘严重脱垂;有手术指征;合并出血性疾病、颈肩腰腿关节畸形改变;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主要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伴有颈脊髓压迫、椎管内肿瘤、颈椎脱位等其他颈椎疾病;存在周围神经损伤。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取双侧天柱穴、大椎穴、颈夹脊穴、双侧风池、肩髃穴、阿是穴等穴位。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一次性毫针(0.3 mm×40 mm),缓慢进针,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将2 cm 小段艾柱置于针柄上,艾灸2~3壮,留针20 min。避免烫伤,温度以穴位皮肤潮红为标准。温针灸连续针灸5 d 后休息2 d 为一个疗程,1次/d,连续治疗2 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先通过轻手法(压、揉法等)放松局部肌肉,手法力度由浅至深、由轻至重,再通过弹筋拨络、分筋理筋、推拿、按摩等手法进一步放松病灶肌肉,10~20 min/次,以纠正关节错乱、解除肌肉痉挛。取俯卧位,操作者用右手掌根部从颞骨乳突向下沿着横突按压至肩部第1 肋骨,5 min 左右。从风池穴往下按压至T4椎体,后由枕后隆突处沿着颈椎棘突向下按压至T4棘突,共推拿30 min。双手拇指点按患者风池穴、大椎穴、风府穴、颈根穴、肩井穴等穴位,每穴位点按3 min 左右。正骨推拿1 次/d,连续1 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2 周后颈肩功能恢复正常,无局部压痛感,临床体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为治愈;颈肩主要功能改善,临床体征、症状大部分缓解,疗效指数≥70%但<95%为显效;关节活动功能轻度受限,临床体征、症状部分好转,疗效指数≥30%但<70%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颈肩功能。临床颈椎病评价量表(CASCS)评分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生活与工作适应能力等,量表最高分为100 分,最低分为0分,颈椎功能与分值呈正相关(分值低颈椎功能差)。Constant-Murley欧美肩关节评分量表(C-M)评分涉及日常生活活动、疼痛、肌力、主动活动范围等维度,量表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 分,分值高肩关节恢复好。上述量表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2 周后。(3)证候积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对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证候进行量化积分,包括上肢疼痛麻木、颈肩部疼痛、遇寒加重3 项,每项0~3 分,分值高症状严重。(4)血清疼痛介质水平。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离心半径、转速分别为10 cm、2 500 r/min,取上清液,借助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P 物质(SP)、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颈肩腰腿功能对比两组治疗前CASCS、C-M 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2 周后CASCS、C-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肩腰腿功能对比(分,)
表2 两组颈肩腰腿功能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C-M 评分治疗前 治疗2 周后试验组对照组组别nCASCS 评分治疗前治疗2 周后60 60 t P 47.53±5.32 48.16±4.98 0.670 0.504 78.52±6.58*68.53±6.34*8.469 0.000 51.65±4.76 52.59±5.32 1.020 0.310 80.24±6.64*69.52±5.76*9.447 0.000
2.3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上肢疼痛麻木、颈肩部疼痛、遇寒加重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2 周后上肢疼痛麻木、颈肩部疼痛、遇寒加重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分,)
表3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上肢疼痛麻木治疗前治疗2 周后遇寒加重治疗前治疗2 周后试验组对照组颈肩部疼痛治疗前治疗2 周后60 60 t P 2.41±0.42 2.39±0.37 0.277 0.782 0.92±0.24*1.54±0.37*10.890 0.000 2.34±0.45 2.29±0.34 0.687 0.494 0.86±0.22*1.67±0.49*11.681 0.000 2.41±0.41 2.51±0.33 1.472 0.144 1.16±0.42*1.83±0.39*9.055 0.000
2.4 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血清PGE2、β-EP、SP 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2 周后血清PGE2、SP 水平低于对照组,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对比(ng/L,)
表4 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对比(n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SP治疗前治疗2 周后试验组对照组组别nPGE2治疗前治疗2 周后β-EP治疗前治疗2 周后60 60 t P 89.56±10.12 90.64±11.35 0.550 0.583 34.26±8.42*54.26±7.65*13.618 0.000 126.54±21.42 127.01±22.35 0.118 0.907 196.54±27.53*149.68±25.57*9.661 0.000 734.26±60.25 731.98±59.64 0.208 0.835 513.86±49.64*589.43±60.33*7.492 0.000
3 讨论
颈肩腰腿痛归属于中医学“项痹”等范畴,发病多与肾气不足、劳倦内伤、久病虚耗等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肾脏衰,形体皆极。”其中肾合骨,藏精,若肾中元阳不足,无以制阴寒,风寒湿邪外侵,外邪滞留于筋脉经络,引起脉络不通、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9~10]。肝合筋,藏血,肝阴旺盛,筋得其养,若肝血不足、气血亏虚,则不能濡养周身筋骨,久则造成筋脉拘挛、筋骨萎弱、关节疼痛。可见本病的形成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先决条件,复因劳损、外伤、风寒湿邪侵袭等致使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因此,中医主张治疗“痹症”的关键在于滋补肝肾、行气活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
手法正骨推拿、温针灸均是中医内病外治的常用方法,其中手法正骨推拿可双向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可发挥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开达郁遏等功效[11]。温针灸将艾条、针刺联合使用,可达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等功效[12]。《本草从新》中述,艾叶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研究取穴针刺大椎穴,可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针刺天柱穴可疏通经脉、通脑开窍;刺激风池穴可通经络、止痹痛、理气血;刺激颈夹脊穴可益肾肝、舒筋脉、行气止痛;刺激肩髃穴可温经通阳、活血化瘀。《针灸大成》中记载肩髃穴主“热风肩中热,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温针灸可调节神经兴奋性,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与局部神经微循环,营养修复神经,从而促进病变转归;同时温针灸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颈部肌肉组织间隙压力,减少致炎因子渗出量,缓解神经组织炎症反应[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CASCS、C-M 评分较高,上肢疼痛麻木、颈肩部疼痛、遇寒加重评分较低,证实颈椎病患者接受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效果明显,该联合方案可加快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提高颈肩功能。推测原因可能为:针灸的“温通”作用使气达病所,在艾灸的温热刺激下可发挥行气止痛、温筋通络之功;中医手法正骨推拿可松弛肌肉挛缩、痉挛,松解局部炎症病变软组织,减轻神经血管刺激,增强神经兴奋性与其支配的肌肉收缩力,进而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疼痛。二者联合更利于根治疾患,起到治本之效。
研究发现,在机体受到刺激、创伤时,血清疼痛因子会得到大量释放,进一步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加剧中枢敏化、外周敏化及炎症级联反应,进而参与痛觉信号传导过程中[15]。PGE2、SP 为典型疼痛刺激因子,水平降低时可增高机体疼痛阈值,而β-EP 水平降低可激活神经末梢感受器,进一步加剧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 周后血清PGE2、SP水平比对照组低,β-EP 水平比对照组高,由此推测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可能通过调节疼痛介质水平、抑制痛觉信号传导、降低外周敏感程度、阻断痛觉神经等途径发挥降低疼痛程度、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可改善颈肩功能,减轻疼痛,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