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妈宁愿相信外人,也不肯相信我
2023-07-11殷锦绣
殷锦绣
老爸抽了几十年烟,我每次回家都提醒他该戒烟了,但他从来不听,还列出一大串抽烟也长寿的名人名单。直到远亲家学医的表弟拜年时提醒了他一句,他乐呵呵地说好。
老妈总喜欢在手机上点开来历不明的小广告,还喜欢在街边扫码下载App换鸡蛋、牛奶,每次我都告诉她不要贪小便宜,她从来不听,还说我不会过日子。直到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里宣传反诈知识,她才肯把手机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卸载,换成国家反诈中心App。
对此,我感到很无奈:为什么我说多少遍都没用,非要外人说才管用呢?为什么爸妈宁愿相信外人甚至陌生人,也不肯相信子女呢?
爸妈在乎的不是事情的对错
我们理解的沟通和爸妈理解的沟通并不在同一水平上。这个“水平”并不是指知识水平,而是“对事”或“对人”的水平。
我们日常和同事、朋友沟通一件事时,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要就事论事,这样才能达成一个共识,或者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对事”水平的沟通。然而,有时候,我们会从讨论事情渐渐变成“人身攻击”,尤其是在吵架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指责别人的话,比如“你怎么总是这样不理性”“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等。这就是“对人”水平的沟通。
我们和爸妈沟通时,很容易从“对事”沟通变成“对人”沟通,因为爸妈总把事情的对错和人的对错牢牢捆绑在一起。如果我们的道理和爸妈的观念相符,那还好;一旦我们的道理是反对爸妈的行为、观点的,他们就会觉得我们是在否定他们,接下来的沟通就会是“小崽子翅膀硬了”等“对人”的沟通。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没办法和爸妈讲道理,因为他们是不会相信“小崽子”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许和爸妈的身份角色有关。我们小时候,他们常常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即便在我们长大后,他们仍然习惯把我们视作需要事事听从的“小朋友”,而无法和我们像同事、朋友那样沟通。考入医学院的远亲、社区工作人员,这些人的身份自带权威感,爸妈在这些人面前变成了“小孩子”,就会听从他们的劝说。
子女不妨换种角色与爸妈沟通
爸妈这样看重自己的权威角色,以至于听不进去我们的反对意见,那我们就没办法和爸妈沟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上当受骗甚至损害自己的身体吗?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换种角色与爸妈沟通。
当我们想劝爸妈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转换角色。想想我们那时的言语和语气,是不是说过“你怎么不听劝”这样的话,透露出“这都是害人的,傻子才信”的轻蔑呢?在说这些话时,我们仿佛在扮演家长、老师的角色,想要教育他们。这时的爸妈自然不会甘心当“孩子”“学生”,也不会听我们的话。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试着转换角色,回归子女的身份。我们可以用求助的方式,委婉地提醒他们,比如假装自己进入了一个他们常遇到的那种骗局,来向他们求助,让他们在自己搜索信息的过程中,了解这些行骗方式,自己今后就不会上同样的当了;或者假装自己身体不适,爸妈就会紧张地提醒我们、照顾我们,今后他们自己生活中也会注意这些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既能让爸妈接近更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满足爸妈当一个强势角色的心理需要。
如果爸妈已经受骗或已经生病了,我们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想想我们小时候受挫、闹情绪时,我们是很难听进去道理的,因为消极情绪会累积蔓延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即便是善意的劝解也可能被我们当成是对自己的不理解,甚至是恶意伤害。爸妈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希望获得的是情绪的共鸣、安慰和包容。作为子女,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安抚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其实,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和爸妈沟通,最核心的是让爸妈感到被关心和尊重。这不只是在彼此意见不同、有事沟通时才需要注意,而是平時就应当注意。比如,我们可以常常夸奖他们,就像他们曾经对待幼小的我们那样。
爸妈的观念也许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如果你运用了这些方法,但一时半会还没有见效,也不用太焦虑,只要他们愿意听我们把话讲完,沟通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