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湿地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典范与标杆
2023-07-11梁润生
梁润生
河海交汇处,今日尽朝晖。九曲黄河奔流直下,辗转万里汇入渤海,造就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孕育了东营这座富有生态魅力的湿地之城。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3区2县,面积8257平方公里,人口221万,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兵圣”孙武在这里诞生,吕剧艺术在这里发源,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全省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47位。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东营重大使命。东营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谋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大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聚焦治水有方、显湿露水的好事,湿地城市建设成效凸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4580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4,湿地率41.6%;湿地保护面积2763平方公里,保护率达到60.5%,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9处、湿地保护小区59处,逐步构建起涵盖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在内的自然保护地體系,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东营的做法是:
一、突出扛牢政治责任,聚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取得新突破。东营市境内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东营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优化整合周边8处自然保护地,规划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加快创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着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与此同时,东营积极推进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申遗工作,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已经进入报批阶段,将成为我市最重要的国家级“金字招牌”。
二、突出湿地保护修复,聚力筑牢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取得新突破。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深入贯彻“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全面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统筹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治理。东营深入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坚持在湿地中建城市,实现城市与湿地有机融合,“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彰显。东营深入推进湿地修复模式创新,先后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河道、水系241公里,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近三年实施生态补水4.8亿立方米,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东营深入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研究,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成立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监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突出强化支撑保障,聚力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取得新突破。东营坚持立法创新,相继出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治体系。东营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编制《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目前,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6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7.1%;系统编制《东营市湿地保护规划》《东营市中心城湿地保护规划》和《东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着力构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东营坚持制度保障,积极探索推行森林湿地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森林湿地长1370名,对重要湿地资源实行分级管理,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森林湿地长责任范畴。
四、突出制度机制创新,聚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新突破。东营牢牢把握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的契机,立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积极绘制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围绕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畅通多元转化模式、健全支撑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建立黄河口特许经营、社区共享、生态补偿、生态券等创新机制,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东营路径”。在工作实践中,有六项创新机制通过专家评审,推出一批具有东营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经核算,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9亿元,其中湿地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占陆域总值的81%,充分彰显国际湿地城市的优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