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

2023-07-10刘秋霞

艺术大观 2023年17期
关键词:舞蹈编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可以将其分为理论、技艺、传统、民俗这四大版块。其中技艺有琴、棋、书、画等艺术形态;传统包含诗、词、歌、赋、哲学等文化领域;民俗包含服饰、武术、工艺等民间传统文化。其底蕴之深厚,足以满足艺术创作者们百花齐放。

关键词:舞蹈编导;艺术创作;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7-00-03

对于舞蹈创作这个领域而言,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所播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①,它是编导根据我国傳统文化中的画作《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所创作的舞蹈类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例如,中国香港舞蹈团②的作品《山水》③以及云门舞集④的作品《九歌》⑤《行草》《秋水》等。这些舞蹈作品,其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不同的文化领域。对于舞蹈创作而言,文化背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寻找创作的切入点。切入点可以理解为舞蹈创作者们看待传统文化的角度。同一个背景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挖掘。除此之外,舞蹈创作的前提还需要先清楚舞蹈作品的概念。“舞蹈作品是舞蹈家的主观审美意识,以舞蹈为手段对客观世界的感应、反映和抒发。一个舞蹈编导在社会生活的感染和启迪下,萌发了创作愿望,然后把对生活中所观察、感受、体验、理解、认识到的审美情感,通过特定的人物和事件、情绪和情感加以概括,再运用一定的舞蹈语言和结构形式予以表达,这就构成了特定的舞蹈作品。”[1]文中所提到的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体验、理解也就是舞蹈创作切入点的来源。舞蹈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舞蹈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1]舞蹈作品的内容包括客观与主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主观因素就是舞蹈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评价。[1]本文将从舞蹈内容和舞蹈形式两个层面去探讨“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进行舞蹈创作”这一核心问题;并通过作品分析的研究手法去总结传统文化带给舞蹈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一、传统文化与舞蹈内容

传统文化的背景对于舞蹈创作而言,亦可指代舞蹈创作的内容。下文将通过对三个不同作品的分析,去诠释传统文化(即舞蹈内容)是如何启发到舞蹈创作的。

(一)以传统神话文本故事为题材的舞蹈创作——《九歌》

《九歌》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由屈原根据江南民间的乐歌,经过加工创作而成的。《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由于《九歌》的名气之大,致使不同的舞蹈编导开始争先恐后地通过对《九歌》舞蹈作品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九歌》的舞蹈作品令人熟知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云门舞集所演绎的版本⑥,一个是由中国香港舞蹈团所演绎的版本⑦。这两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舞蹈内容进行创作。为什么会选择选择同一个题材进行创作,原因有二点。

第一,因为《九歌》具有故事性。在中国编舞手法上,叙事性是一个十分热门的编舞手法。因为,中国艺术强调民众性,于是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成为众多舞蹈编导的目标。而叙事的手法十分适合创作有故事结构的作品。第二,在《九歌》这个故事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以上两点都赋予了编导无限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证明了将传统文化文本转化成舞蹈艺术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在《九歌》这部舞剧中,可以看见传统文化与舞蹈的两个关联点:即传统文化的文本故事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故事结构;传统文化的文本亦可辅助舞蹈塑造人物形象。

(二)以传统哲学为创作背景——《秋水》

《秋水》⑧是由云门舞集演绎的作品。这部作品时长仅仅20分钟,在这有限的20分钟里观众可以感受到流水带来的静谧。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编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淡然与从容。因为这是编导的告别之作。《秋水》的选题很特别,它没有涉及类似于《九歌》的文化故事。它是为一场募捐活动所编排的舞蹈,在编排时并没有想过这是告别之作。它的节奏很慢,舞者的步伐轻盈,动作干净利落。这部作品充分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现代舞魅力,同时它也体现了编导对于艺术的思考与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也有名为《秋水》⑨的一篇文章。在这一著作中主要讨论的是人应该怎么认识外物,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里面所传达的思想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而在舞蹈作品中同样散发着这样一种哲学思想。由此可见,当编导家的艺术思想到了一定的高度,哲学思想是会伴随着作品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的最高境界不是依靠传统的文化创作作品,而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传统。总结一点,以传统哲学为创作背景的作品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去传达精神思想。

二、传统文化与舞蹈形式

舞蹈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1]简单来说,也就是舞蹈创作中肢体语言的建立和发展。

(一)以传统艺术为创作背景发展身体语言——《行草》

《行草》⑩是云门舞集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这个作品的选题上依旧是与传统文化挂钩的,但这个作品不同于《九歌》的选题,《行草》作品的构想源于中国的书法艺术。《行草》系列总共有三个作品,本文主要讲述《行草1》。《行草1》的灵感来自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笔阵图》是本论述写字笔画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画的写法。例如,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行草》的编导选择了其中一种,并提取其书法的特色转化成舞蹈。

《行草》没有叙事结构,这更多的是考验编导对于书法的了解和舞蹈肢体的运用。如何将书法的气韵转换成舞蹈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行草1》这部作品中所有舞者一身黑衣,他们跳的既不是笔也不是墨,他们跳的是笔与墨相遇的那一瞬间的气息。为了更好地用舞蹈的形式展示书法的魅力,编导还借助了中国太极导引、内家拳等武术肢体艺术的动作。无论是书法还是太极或是武术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个传统文化的结合与运用,成就了《行草》的成功。可见,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可以使用传统艺术为创作背景发展身体语言。

(二)以传统武术为创作背景——《山水》

《山水》?是一部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现代舞蹈剧目,它是由中国香港舞蹈团所演绎的艺术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融合是一个永久的挑战,对于新一辈的年轻舞者和编导来说更是如此。在演出之前,舞蹈编导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作品的创作出发点,并给了所有观众一个小小的建议:“关注身体,没有角色”。香港舞蹈团一直以来的宣言是从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结合当代艺术创作,以具香港特色的中国舞蹈感动世界。既然没有角色没有文本,那传统文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本文将通过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来寻找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现代舞欣赏法》一书中曾提到欣赏舞蹈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动觉这六个感觉来感受舞蹈欣赏舞蹈。[2]接下来,笔者将通过视觉、听觉和动觉这三个感观角度分别分析这个大型原创舞蹈诗——《山水》。

1.视觉——观山中见传统

在这幅特殊的动态山水画中,灯光似笔,舞者似墨,笔与墨的配合让山有了形状。接下来笔者将从舞台装置、服装设计以及舞台调度上分析观众角度所观看到的山。

舞台装置在许多大型舞蹈剧中都会使用,它可以赋予空间更多的意义,烘托氛围,辅助表达。在《山水》这部舞剧中对于舞台装置的运用可谓是丰富多彩,除了使用灯光这最基础的设施以外,还用到了实景道具假山和可移动的白色画板。灯光是舞剧的长期合作“伙伴”,灯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独立性;第二,辅助性;第三,戏剧性。[3]在《山水》这部舞剧中,这三个性质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编导没有浪费任何一点灯光的作用,使整个舞剧的呈现显得更加生动灵活。作为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享受感。首先,从灯光的“独立性”上分析《山水》。仔细地观看,《山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动”与“静”的配合。而灯光的独立性就体现在舞者的“静”配合灯光的“动”。比如,在舞剧的开头舞者并没有做太多的动作,他们依次重复同一个动作,依次移动,逐渐地被灯光画成一座座的小山,这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其次,灯光的“辅助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小篇章“敬亭·独坐”那一段,开头一个大黄光把舞者的姿态映射在白色的大画板上,一幅夕阳独坐山头的画面就此映入观众的眼帘,这是视觉上的一种刺激。最后,谈到灯光的“戏剧性”,观众喜欢投射在地面的河流以及投射在半空的云朵,它们是流动的,它们有着自己的表达,表达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通过舞台装置,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那一座道具假山,还看到了由灯光所创造出的由舞者组成的山峰。总的来说,舞台上的装置构成了一幅传统的山水画。

在服装设计上,舞者的服装色彩接近后面假山的颜色。由于假山背景的衬托,舞者更像是山的一部分,像是山间的纹路。这是人们在服装设计上所看到的山。

在舞台的调度上,整个舞台的调度特别舒服,过渡篇章在衔接上也很自然。每一个篇章的结束,舞者下台的调度,都是有过精心编排的。其中,舞蹈编导在队形的调度和编排上多使用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特别像是山的外形,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整场下来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编导在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方式让观众观山。

2.听觉——听水中闻传统

音乐在舞剧中的使用可以归分为四个部分的素材,第一是大自然的音乐,第二是鼓点,第三是舞者自己发出的声音,第四是古筝的现场演奏。虽然使用的素材之多,但可总结为两个字“听水”。前一个小节描述了《山水》中的山,这一个小节将描述一下水。

水的体现是在舞蹈的音乐中。其中在舞剧中有一个片段是先闻水声后见舞者,也正是这一个片段体现了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或许有时音乐并不是一个舞剧中的配角,它可以承担和主角一样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个舞剧中音乐的层次感也特别明显,主要体现在鼓点音乐和自然背景音乐的配合,塑造了一种以水击石的氛围感,提升了观众在听觉方面的体验。总之,传统文化在音乐部分的体现是现场的古筝演奏带来的。

3.动觉——以传统武术为创作背景发展身体语言

“所谓动觉(kinesthesia),就是我们在看到舞者完成各种动作时,尽管并未去与他们一起做出相同的动作,自己的肌肉却时常感到某种同情或相似冲动的那种能力。”[2]下文将以动觉的角度,去分析舞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动作研究。

编导曾言:“关注身体,没有角色”。在这部舞剧中舞者的身体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指的是一个动作的重点、起点和结点。(2)“劲”,从内到外的力量,指的是运动的力度强而有力。(3)“气”,指内在运动的气流、气体,多与呼吸配合。(4)“松”,松弛,指运动由紧到松的过程。(5)“扩”,指运动力量由一个点散发到整个面的过程,多指舞蹈中的张力。(6)“移”,移动、改变身体原有的位置,即上移、下移、横移。(7)“推”,指运动过程中推动的力量,分为被推动和主推动。被推动指受外界力量推动所做出的身体运动反应;主推动是指力量从内往外推送。(8)“收”,指运动的力量由外向里收。(9)“根”,指可控的腳步力量,像树根一样稳。

而这些动作特点的来源,都离不开编导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山水》的运动研究参考并融合了中国武术的特点,而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而想要做到“内外合一”是极其难的。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的呈现给舞蹈创作者带来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启发到舞蹈创作者去思考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舞蹈运动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对云门舞集三部作品《九歌》《草书》以及《秋水》在选题和编排方式上的分析,可见传统文化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三部作品的编创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从《九歌》到《草书》再到《秋水》。从编排的亮点可看出是,从故事性到肢体然后是精神思想。同时,通过对中国香港舞蹈团的作品《山水》的分析,可以启发到舞蹈创作者们去思考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舞蹈运动方式。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带给了舞蹈创作多种可能性,比方说以传统神话文本故事为题材的舞蹈创作;以传统艺术为创作背景;以传统哲学为创作背景;以及以传统武术为创作背景。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进行舞蹈创作,可以通过描述舞蹈故事结构、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精神思想以及发展肢体语言等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欧建平.现代舞欣赏法(第1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刘秋霞.从光影角度来探析剧场艺术——以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为例[J].戏剧之家,2022(25):6-8.

猜你喜欢

舞蹈编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关于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分析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