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2023-07-10吕布

艺术大观 2023年17期
关键词:影视创作空间

吕布

摘 要:影视艺术创作的载体依托于对时间的记录,以及空间的塑造。同时兼具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与属性,是在特定的时间脉络里展示变化无穷的空间,又在无穷变化的空间中呈现时间的脉脉流动,并带给观众真实可信的银幕质感。而这种银幕质感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观众也正是在这一动态变化着的视听时空内部感受到源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民风民俗与自然生态。反之,优秀的影视作品借助其视听综合的艺术语言特性,又从另一个层面与角度成为区别于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地域文化代表与名片。本文正是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电影、电视作品为例分析,来探讨国内优秀影视艺术创作者,是如何将源自不同地域的听觉、视觉文化元素进行画面的塑造与呈现的,并在影像时间的流动中实现画面的叙事、抒情与表意。

关键词:影视艺术;地域文化;文化元素;叙事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7-00-03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就诞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迎来了其创作上的高潮。电影《刘三姐》《山间铃响马帮来》《冰山上的来客》《农奴》等一系列作品凭借着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动人的故事情节,多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天南地北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国产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影视艺术创作手法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同时,伴随国内电影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并在以好莱坞、欧洲、日韩电影带来的强大市場冲击下,观众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检验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更加偏向于其娱乐属性,以及商业价值。这导致以歌颂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边疆稳定为主题思想的少数民族电影慢慢走向了电影市场的边缘化。为此,经过一代代电影人的不断探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诞生了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芙蓉镇》《那山那人那狗》《三峡好人》等为代表,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手法,实现了国产电影的革新与发展。

新的时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继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美学的同时,并在这一创作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影视从业者们通过在题材、叙事、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影视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表现的新发展。

一、题材选择丰富多样

苏联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认为:“影像是记录下来的时间,潜藏在影像时空中的诗意源自对流淌在生活中的时间所做的真实观察,即‘时间的记录。其次,是要求记录在影片中的影像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真实,即‘时间的质感。”这样的“时间记录”与“时间质感”其实就是关于影视艺术创作要基于“现实主义”的原则。这一创作原则是我们国家文学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等创作者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正是在这一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们长期以来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不断挖掘并创作出以反映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风貌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并将源自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实践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是海内外。

新的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既要坚持还原生活真实性的原则,又要探索电影市场化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受众审美习惯与倾向的变迁。一个重要的表现趋势是“影视艺术创作重地域文化表现的倾向越发受到创作者以及受众的重视,可以说是未来影视作品生命力、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题材的选择来源广泛,有的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小说《白鹿原》,这部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的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主题宏达,且以关中人的生存作为核心文化背景,展开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活动,将黄土高原关中地区千百年来粗野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部展现了关中地域文化特色与风貌的文学作品,也被广泛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这其中就有2012年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白鹿原》,以及2016年的电视剧版《白鹿原》作为典型的代表。再者,2015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经播出就引起社会受众的广泛关注。电视剧的改编与创作忠实于原著,将这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所描绘的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群像,以及关于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的主题思想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电视荧屏之上。并且,还将小说中所描绘的地理空间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的人间百态立体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上。而观众也被剧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人物情感、时代变迁所深深打动。

有的则把影像关注的重点放到某一特定的群体之上,以表现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环境、特定人物群体的深切关怀。例如,有着2011年零差评的电影《钢的琴》,剧中人物生存的空间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工厂区。电影虽然只是讲述了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但其关注视角独特,影视语言诙谐幽默中还深含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这更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后,下岗工人这一特殊群体生活境地的人文关怀。影片中不仅表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后的地域空间,还重点刻画了居住在这一特定空间中的人物群体所具有的精神信仰与追求。有的创作者则将题材选择的重点移焦到长期以来未被外来世界的人群所发现与关注到的少数民族文化仪式。例如,以记录贵州苗族仪式文化的电影《滚拉拉的枪》,该片带观众走进中国现存唯一的带枪部落,讲述其中一个以苗族男孩滚拉拉的寻父及长大成人所要经历的一个充满“仪式化”的过程。第一次让这一具有贵州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仪式走出了贵州,走向了世界。还有的则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宣传号召,将镜头的关注点移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历史事件上。例如,2021年热播剧《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画面中,西北农村真实的年代感、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坚韧炽烈的当地民风和挣扎求生的民生之艰让人身临其境。贫困之苦、脱贫之难写在每个村民脸上,演员身上的衣服就像用风沙洗过一样,轻轻一拍扬起一股烟。西海固移民途中遭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剧情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1]

这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在表现对象上,既有关于群体的书写,也有关于个体的关怀;在关注视点上,既有对少数民族仪式的挖掘、表现,也有对真实历史阶段与事件的回顾、反思,还有对时下社会现象的记录、反映;在表现时空上,既有对历史时空的回溯,也有对现实时空的再现,同时还有对于未来时空的以及心理时空的探索。这些影视题材的选择,立足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空间,围绕着不同的视点与角度展开叙事,使得源自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历史遗存、民风民俗、语言习惯、视听觉符号等通过影像画面被观众所了解与认知。

二、创作手法与时俱进

新时期,国内影视艺术市场中侧重于表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现实题材电影、电视作品得到蓬勃发展。原因在于,创作者牢牢掌握了主流叙事与类型审美的新变化,同时作品中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得到了受众的一致好评,使得这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艺术鉴赏价值,同时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但这里,需要区别的是“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是两个概念。“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要求艺术创作者将关注重点放到现实生活或者社会变革中进行人物、事件的挖掘以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主义”则是影视艺术的文本创作风格以及美学风格,其特点是不矫情、不粉饰、不美化,重在表现现实生活。与其相对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创作风格,由其衍生出的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总之就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幻想类题材的电影同样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2]

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是“新时代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所涉及的电影、电视多是“现实题材”,然而作品的文本创作风格与美学风格包括但绝不局限于现实主义。与此同时,创作手法与形式的创新,却也没有脱离角色人物所生存的空间事实,也不与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属性相违背,同时更不是对人物所生存的地域文化空间所具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虚构,是立体、真实、可信的[3]。这得益于国产电影类型化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创作者敢于尝试,突破传统,与时俱进并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探索。

(一)电影《钢的琴》借用戏剧化的“间离效果”展现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个人与时代的错位

这是一部以描绘东北老工业区衰败后一群下岗工人纷纷再就业,在物质世界极其匮乏难以为继的现实中,却依然不乏对生活的乐观,以及对精神世界追求的电影。影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色调灰沉忧郁,破旧的厂房、脏乱的街区、高耸的烟囱是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的标志,也是那个地域空间中的视觉标签。在这个特征明显的地域化空间中,厂房、职工宿舍、烟囱、黑色的天空及河流构成了视觉空间元素的综合。但是,导演却在这个现实空间综合体的基础上营造出一个格格不入的精神空间——造钢琴的集体梦想,陈桂林在雪中独自演奏,俄罗斯与东德音乐的运用,一群人在卡车上唱着歌曲《心戀》,跳着澎湃西班牙热舞的红色舞女等,都是导演为我们打造出来的与现实空间格格不入、完全错位的精神性空间。这不仅是其对那个特殊群体的深切的人文关怀,更是想告诉受众“生活在这片地域空间上的人们,尽管受到时代发展变迁的困扰,受到物质世界严重匮乏的困扰,但他们有着精神上的富足,生活上的困顿无法抹去其乐观精神。”无疑,电影《钢的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却融入超脱于情节之外的、与叙事分离的部分。导演表现出的间离是与情节难分难解,甚至难以辨别出的、诗意韵味极浓的间离[4]。

(二)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忠实于“摄影影像本体论”的时间、记忆、梦境、现实交织

这部被称为新时代“最会用电影写诗的贵州本土导演”创作的作品,其创作手法、艺术语言风格似乎与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显得格格不入。其影像风格充满了梦幻、超现实,长镜头,以及诗意性的叙事节奏,隐晦难懂的哲学性主题等都是这位电影诗人身上所具有的标签。特别是在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导演更是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与以往的创作者有着显著差别的地方在于“以往的创作者在走进以及表现贵州这块于外界而言略显神秘与陌生的地域空间时,往往是站在一个‘他者以及‘闯入者的视角。”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则完全是站在一个本土人的视角,表现自己所熟悉与眷念的“诗意乡愁”。在他的影像中,贵州相较于其他地域文化空间中的异质感更多以民族化、地域化的形式出现,他对“乡愁”的解读,是发散且日常化的,没有特别的记忆,但又处处都是记忆。就如同影片所表现出的一样是抽象化的、诗意化的乡愁。片中所出现的随风飘荡的塑料布、白猫吃掉的苹果、老屋、神秘的女子等充满着时间质感的视觉元素,如信手涂抹的浓烈色块,抽象却有着深层关联。这种诗意化的影像风格,同导演所崇拜的对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苏联电影大师是分不开的,塔式电影美学的核心理念——“雕刻时光,电影是拼接起来的时间碎片。要给观众足够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在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也做到了,并且通过另一种同市场主流完全不同的电影语言将贵州这一地域空间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充满“影像诗意的贵州”。

在国产电影类型化越来越深入发展的今天,成长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者,将自己生命中最为熟悉的地域文化空间采用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创作手法进行表达与呈现,这是受众审美需求变迁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不同于以往反映地域文化的影视创作中存在着“文化元素的堆砌与伪饰的嫌疑,企图以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从而谋取艺术与市场的双收”。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虚拟性”同等重要,影视创作将视角立足于对地域文化的呈现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给观众的一堆毫不相干的视觉、听觉元素符号。

所以,新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通过对一个地域独特的“本土元素”的表现与塑造来展开叙事,并呈现出地域的独特性,就要充分发挥本土元素在影视叙事中的话语叙述功能,即这一特殊地域文化空间中所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念、人生哲学、民族心理、美学取向文化传承等一系列构成要素,并通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受众审美需求的影视艺术语言,展示出画面所记录的地域文化之美,表现地域文化空间的时代发展之美。

参考文献:

[1]明星阵容“个个灰头土脸”.《山海情》以“真”打动人[EB/OL].京报网,2021-01-19.

[2]林一凡.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J].声屏世界,2022(12):64-66.

[3]甘庆超,毛霞.想象“他者”: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贵州呈现[J].电影新作,2021(04):124-128.

[4]戴硕.景观建构、地域认同与意义生产: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贵州电影[J].电影评介,2020(14):5-8.

猜你喜欢

影视创作空间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视风起
影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