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与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的乐曲风格特点

2023-07-10刘泽洲

艺术大观 2023年17期
关键词:幻想曲赋格舒曼

刘泽洲

摘 要:作为不同时代的乐曲,其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虽然从标题体裁上看有相同的内容,但需要与其所孕育而生的时代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和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Op.17进行分析和比较,剖析它们的音乐特点,并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创作者的创作手法的。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C大调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7-00-03

巴赫与舒曼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两位不同时期重要的,具有领军人物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流传至今,许多音乐体裁也常常被研究音乐创作的学者反复分析,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技巧中。笔者以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和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为本文的分析对象,从同为“幻想曲”体裁的作品中找到其意义所在,并分析在不同时期对相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的音乐价值。

一、同为时代领军的音乐创作者

巴赫和舒曼在音乐史上都是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一位的离世成为一个时期结束的标志,另一位则是一个时期繁荣的代表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音乐史上被誉为“音乐之父”,由于他一生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也非常丰富。与此同时,当时的欧洲音乐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巴洛克风格”,作为“宏伟”“壮观”代名词的“巴洛克”,音乐风格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听觉感受。在巴洛克时期,音乐有着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对两种作曲常规的使用、在创作中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在作品中体现“情感论”的美学,以及特殊的和声、对位、节奏、记谱法的作曲技法[1],都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较之前在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有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随着表现音乐的方式增加,音乐的体裁也随之浮出水面。许多声乐和器乐体裁都有所发展,使得当时的欧洲音乐丰富多样,并具有多元的特点。作为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巴赫,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十分明显的巴洛克音乐风格,在他的创作中《平均律钢琴曲集》《马太受难乐》《音乐的奉献》以及《幻想曲与赋格》(也称《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都是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创作的具有这一时期风格的作品。巴赫的一生可所谓“专注”与“勤劳”。“一生没有写过一部歌剧,也没有写过一首爱情题材的作品,他的‘淡泊名利也让后世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作曲家。”[2]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成为学习钢琴演奏学生的曲库之一,作品对于演奏技法的训练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他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在音乐的表现中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从开始的幻想曲部分到后面的赋格,在继承这一传统体裁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创新和实践,使得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的音乐特色,也实现了个人的音乐创作理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幻想曲成为具有前奏曲功能被运用于作品之中,不同于之前作为形式自由、富有创造力的器乐作品的代名词,它则越来越体现着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而自由幻想性的特点依然是它最主要的特征。[3]巴赫的音乐创作,既表现出对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突出他个人的创作风格与特色,还表现出向另一个时代进军的元素与倾向。因此,他与亨德尔、斯卡拉蒂以及拉莫并称为巴洛克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几位大师,而他本人被后世誉为的“音乐之父”也的确实至名归。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别具一格,具有大胆的创新性,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情感以及沖破传统,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早期在贝多芬和舒伯特音乐的熏陶下,他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1]对德国以及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也认为舒曼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进入繁荣的历史阶段。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中产阶级人群,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也不断加强,这时观众的审美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追求精神的享受,如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希望获得尊重的要求等。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也积极通过艺术的形式——作品,表达自己对追求个人特点、向往自由的愿望,从而使得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独特的影响和意义。在这一时期,追求“纯听觉”的音乐艺术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志,大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入音乐厅,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繁荣昌盛,也使得欧洲音乐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优势。在舒曼的创作中,大量表现了“浪漫”特色的作品,由于他丰富的成长经历以及本人对音乐创作的想法,在曾经辉煌的音乐表演领域受到挫折时,将梦想转化为动力,朝着创作的方向大展宏图。他的创作显露出具有极高天赋的‘新浪漫主义观念,他本人也称自己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4]他先后创作出如《C大调幻想曲》《棕榈》等举世闻名的钢琴曲,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被誉为经典的《核桃树》《月夜》等声乐作品。作为他较为经典的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内容极具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在乐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又能够感受到他对伟人的崇敬,这种复杂的情感戏剧冲突,使得乐曲更加体现这一时期的主流色彩,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这一时期,作曲家的创作动机能够自由发挥的这一时代特点。正是由于舒曼本人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能力,使得他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从而拥有观察分析音乐现象的广博文化修养和敏锐的专业能力,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推动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者虽然身处不同时期,但从另一个视角进行设想,两个人可以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后世人们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就是希望在不同时期的相似体裁作品,二者之间在创作风格中有哪些相似与独特的内容,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的创作理念并在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而丰富后人的创作技巧与创作思维,推动音乐创作的前进发展。

二、同为“幻想曲”的音乐创作体裁分析

在音乐学界,尤其是在“将音乐放在文化中研究”的,要求将音乐现象放到语境中进行研究的理念提出后,类似于不同时期相同名称或相似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则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认为二者从文化层面、创作动机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还有待考证。但从学习和研究作曲理论与技术的角度来讲,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相似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则有利于厘清各类音乐创作体裁与手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掌握这些创作技巧,并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融会贯通,为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筑牢坚实的基础。

在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以下简称《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其乐曲旋律走向的规整性,听觉效果的宏大、华丽,以及较为短促与豪放的旋律动机都使得这首作品具有浓厚的巴洛克音乐风格。这种左右手“各司其职”的创作理念同样也是巴洛克时期钢琴曲的重要特色。在当代,无论是音乐学院专门从事钢琴演奏学习的学生,还是作为兴趣爱好的社会学习钢琴表演的人群,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曲对培养钢琴演奏音乐素养以及表演技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首《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中,幻想曲部分只是作为“前奏曲”起到“引子”的作用,为后面的“赋格”内容做铺垫,真正的主干在后面的“赋格”曲。在这首作品中,幻想曲的内容主要以“小调”色彩贯穿幻想曲内容的主要部分,笔者猜测,之所以将作品的标题定为《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主要来源于乐曲开始以极为密集和一定演奏速度的半音阶进行。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全曲呈不和谐的听觉并富有紧张、不和谐和戏剧性色彩。乐曲的幻想曲部分,曲式结构可划分为两个乐段。在分析这部作品的相关文献时,又将其分为不同风格的两个乐段,也有认为都是作为宣叙调的两个相同风格的乐段。但在众多对这首乐曲的曲式分析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作品从1-49小节为一个乐段,50-79小节为第二个乐段。在乐曲的开头以强烈的“小调”色彩,在“d小调”这一调性的带动下,以及“ff”的力度记号,在快速的半音阶的旋律演奏中,将听众一下子带入这种紧张、宏大而又焦急的视听效果中,能够让听众快速进入乐曲的意境中;而第3小结又出现“p”这一力度,使得乐曲和开始产生鲜明的对比,使得听众能够接受这首乐曲,保证它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从第3小节开始一直持续到21小节一直是以“琶音”的演奏效果旋律进行,给人以一种相对规整的听觉效果,这也符合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色;从乐曲的开头“d小调”这一调式调性色彩一直持续到16小节都是这个调式占主流影响力,从17小节开始,乐曲开始向大调色彩过渡,直到21小节完全转为d小调的属的同主音大调“A大调”,在此期间加入了大量的属7和导7的转调和离调,使得乐曲充满戏剧性和不稳定性。尤其是第一乐段中从22小节持续到49小节,一直是以不协和和弦的出现和解决为主,最终在第49小节以d小调的属和弦结束这一乐段,形成了半休止的听觉风格。第二乐段从50小节开始,持续到79小节,第50小节到75小节为一部分,即宣叙调部分,从76小节一直到79小节作为幻想曲的尾声部分,最终以D大调主和弦结尾,具有明显的同主音大小调的写作动机与写作色彩。这种作为前奏曲的“幻想曲”篇幅小,乐句之间联系紧密,起到了为后面主体部分抛砖引玉的作用。

舒曼创作的《C大调幻想曲》Op.17(以下简称《舒曼幻想曲》)作品中,其浪漫主义色彩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舒曼本人的特殊经历,在写这部作品之前他深深地爱着他老师的女儿克拉拉,但老师却坚决反对,甚至不惜控告舒曼拐骗自己的女儿,将舒曼送上了法庭。而舒曼也以为此生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挚爱,因此在这样“爱很焦灼”的内心世界所趋下写下这部乐曲作为两人爱情的见证。后来,在社会上许多音乐家写作品纪念贝多芬,而从小受到贝多芬音乐理念影响的舒曼也自然不想错过这一契机。于是将此作品进行修改加入自己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因此《舒曼幻想曲》充满爱情与斗争精神,具有向往自由和对伟人崇拜的多元色彩。同样,《舒曼幻想曲》在曲式结构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奏鸣曲式”(有学者认为是“回旋奏鸣曲式”)。呈示部从第1小节持续到128小结;展开部从129小节进行到224小节,最后的再现部从225小节持续到310小节。从这个视角上看,的确是较为严谨的奏鸣曲式,但在展开部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回旋曲式创作手法,每一个主题鲜明,有引子和连接部分,以激情澎湃的开头,为整个乐曲奠定了总基调,其中在乐曲中还有许多“克拉拉动机”體现着对爱人深深的思恋,以及对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怀念之情。全曲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色,符合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追求自由的基调以及多为爱情主题的音乐特色,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情怀,同时表现出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人们的审美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幻想曲”更具浪漫和想象的色彩,在抒发情感时,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舒曼的这首《C大调幻想曲》Op.17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从事音乐的相关人员不断学习的乐曲。

三、同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作为钢琴艺术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两首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完美地阐释了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对于钢琴技法的要求很高,左右手对触键的感觉与规范,都需要较为严格的训练;相对整洁的旋律走向,平稳的节拍进行都能够为早期的钢琴学习打下相对牢固的基础。[5]而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则具有能够深入理解音乐风格的特点,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在学习钢琴演奏技法的同时,能够获得较为综合的音乐素养能力,在钢琴演奏学习中,两首乐曲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在其创作手法与创作理念方面,两首作品由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使得在作曲技法与情感表达上都相差甚远。但二者有相同的体裁,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幻想曲”写作和功能使用,了解每个时期每种体裁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坚实的作曲技法和创作理念,体会在创作中每一种写作动机的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四、结束语

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与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Op.17是两首跨越时代的具有相近体裁的乐曲,乐曲所表达的内容都深深地结合着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两位作曲家也是作为时代的领军人物成为后世的敬仰之辈。当我们将两首乐曲放到整个欧洲音乐风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会找到这两首乐曲进行比较的意义,从而形成自己创作的整体视角。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中对一些问题的剖析更加全面与真实,使得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2016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2]武川宽海,安绍石.音乐之父——巴赫[J].文化译丛,1984(02):33-35.

[3]王奕波.钢琴幻想曲的研究与探索[D].西安音乐学院,2007.

[4]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5]孙桂英.从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看巴洛克键盘音乐[J].民族音乐,2012(04):100-101.

猜你喜欢

幻想曲赋格舒曼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桑科草原幻想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玩意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