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括号的妙用
2023-07-10贺珊
贺珊
“总量=分量+分量”是第一学段涉及的主要数量关系。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编排了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后,编排了“运用大括号解决问题”的内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建立加、减数量关系的模型。如何在后续教学中延用画大括号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用大括号建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用大括号再现信息和问题,能将题目文字的内涵进一步抽象,把表示总数与表示部分的数量在大括号上一一对应地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问题的一体性和加减运算的互逆性。
例如,解决“我吃了8个水饺,还剩5个。原来有多少个水饺?”问题时,常常有学生错误地列减法算式“13-8=5”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思维固化的体现,如看到“吃了”就用减法表示“去掉”,看到“剩下的”就要放在算式的等号后面等。事实上,学生所理解的等量关系没有错。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直接用已知信息求未知呢?笔者引导学生画大括号表征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下图)。
图示可以清晰地呈现:水饺分成两个已知的部分,即吃了的和剩下的;把这两个部分用加法合起来,就是原来水饺的总数。学生画大括号的过程相当于把题目去情境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抽象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后续,学生解决形如“我们已经做了25朵粉花,还要做10朵粉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粉花?如果再做40朵黄花,黄花和粉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的问题时,就能自觉画大括号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下图),从而正确解题。
学生将两个大括号整合在一起,凸显了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即第一个问题求的粉花总数是第二个问题花朵总数的一个部分。
利用大括号贯通一题多解。在学习连加、连减运算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大括号的策略解题,可以使学生对一题多解形成贯通性理解。
例如,解决“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问题时,学生通过“先剪掉”“再剪掉”的语境,很容易列出连减算式“10-2-3=5”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画大括号分析数量关系(如下图),学生就能直观地发现:无论从总数中去掉哪两个部分,都能得到第三个部分;剪掉一个部分后,得到的就是另外两个部分的和,进而可列算式“10-2=8;8-3=5”解决问题;利用大括号明确“2+3”表示两个部分的和,就能列算式“10-(2+3)=5”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题意判断出总量与部分量、畫出大括号并在相应位置标注信息的过程,相当于建立了情境问题解决的通用模型,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