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

2023-07-10王桂云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27期
关键词:乐业骨气论据

王桂云

片段精选

片段1: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赏析

作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并进行组合再造,一个“但”字转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片段2: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赏析

这段文字列举百丈禅师的例子,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文段开头先写了百丈禅师用“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教训弟子;然后用“每日”“日日”说明百丈禅师从自身出发,坚持劳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与格言相呼应;最后又以具体事例——“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技法指津

观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也是作者的主张和见解,起统率全篇的作用,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材料是文章的论据,起证明观点的作用。二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分:

1.从形式区分观点和材料

①从篇章结构入手。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这四种。总分式结构是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列举材料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做出总结。如《谈骨气》,文章开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引用孟子的三句话阐述中心论点,然后分别用三个事例论证了孟子的三句话,最后归纳总结,发出号召。并列式结构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几个方面并列证明中心论点,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不同方面论证一个总论点。如《敬业与乐业》,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敬业乐业”的中心论点。递进式结构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形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展开论证论点,可以是由现象到本质,也可以是由经验到方法等。如《敬业与乐业》中对于敬业的论述,先谈了什么是敬业,再说怎么样敬业。对照式结构是把两种意思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较,如《论教养》中对两种教养进行了对比论证。

②从中心句入手。各段的首括句和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和过渡句,对于把握文章中心论点都很重要。如《怀疑与学问》中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它既总结了上文内容,也引起了下文内容。

③从标志词入手。议论文中常出现一些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总之”“我认为”“所以”“由此可知”“综上所述”等,这些词语后面多为表示观点的句子,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从内容区分观点和材料

①分论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补充和证明作用。如《敬业与乐业》中有三个分论点“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即有了正当的职业,才能敬,才能乐;敬业如何敬,乐业为什么乐,作者层层深入剖析,最终证明了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论据。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论据即材料,它和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如《敬业与乐业》中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在论述“有业”时,引用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的名言,以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如《谈骨气》中先用三个事例从多角度证明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材料和观点之间的桥梁,只有深入挖掘材料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如《谈骨气》中,列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证明贫贱不能移的观点,而后通过阐释、分析、总结材料等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牛刀小试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怀,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改)

1.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

2.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请分点概括。

答:

3.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4.文章第四段引用《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什么作用?

答:

(本期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乐业骨气论据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拓展延伸
惟有骨气映青松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
去乐业看蝴蝶
曹纪平:一位保险推销员的“乐业”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