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不应成为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拦路虎”
2023-07-10
前段时间,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类似的新闻近年来时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如“济南一位老人因姓氏生僻,領取养老金成难事”“因单名一个‘俈字,上海一小伙在不同医院挂号就像开盲盒”“一位女士办理落户时,被自己的姓氏卡住”等等。而这些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生僻字在信息社会引发的不便仍潜藏在水面之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6000万人的姓名以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均包含生僻字。在信息化系统被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业务场景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生僻字未实现数字化导致的身份联网核查失败、户名校验失败、数据库信息乱码等问题,给相关人群带来不少困扰。
一些地方和行业在解决生僻字问题上的探索不曾停止。去年7月发布的《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B18030-2022),让更多无法享受公共服务的人看到了转机。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比上一版增收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能够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用字。新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无疑将有效弥合生僻字使用的“数字鸿沟”。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2023年5月26日)
◆素材解读
1.凝聚合力。改变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相关标准的贯彻实施,促进信息技术产品标准的应用落实,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相关主体众多、涉及环节复杂,也决定了支持生僻字改造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凝聚合力的过程。
2.破解困境。不少名字中有生僻字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困惑——沿用流传了数百上千年的古汉字,却迈不进数字时代的门槛。生僻字之困,与信息社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初衷背道而驰。破解困境有难度,但只要有决心、有耐心、有行动,就能在一步步前进中看到实效。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 解决问题 技术发展 数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