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
2023-07-10夏炎
夏炎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少,不容易建立表象,学生学习完后依旧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把握不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量感”加入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中。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将量感培养植入数学教学之中,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笔者设计了多种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培养量感,提升核心素养。
实地构建,建立量感的起点。实践活动是学生感受量、体验量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笔者首先出示活动要求。“想一想:边长1米、10米、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有多大?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围一围:小组合作,在校园里分别围出一个边长1米、10米、100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实践结果与自己之前的想法一致吗?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开展分组活动,合作探究,随后交流活动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和我之前想象的差不多,就像我家的方桌那么大,四个人就能围起来。”“100平方米比我们教室还要大,我原本以为10个人就能围出来,结果我们全班40个人才围成。”“边长100米的正方形,也就是面积1公顷的正方形比我之前想象的大多了……”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次真实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思维,提升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知。
估测,感受量感的实际作用。学生对1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公顷的大小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学校教学楼、操场、报告厅和解放公园的占地面积,并和实际结果对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解放公园太大了,一眼看不到尽头,不太好估测。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找到解放公园的卫星航拍图,借此让学生估测解放公园的占地面积。
所谓量感,其实是一种量的意识,是一种对量的敏感。生活中的量感,更多的是一种定性描述,要求一个人在一瞥之下看出量的大小、多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估测建构量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生活,用数学的头脑考量世界。
空间拓展,赋予量感生长的力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在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时,就需要学生去真实感受,在走一走、看一看、估一估等活动过程中感受1平方千米之大,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起点,围走出一个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记录每个顶点处的标志性地标,再在地图中标出所围的1平方千米,找一找其中包含的建筑,最后和小组成员分享活动的感受。
经过实践,有的学生表示:“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向东走1千米到达解放公园盆景园,再依次到达赵家条地铁站D出口、圆梦园广场,最后回到学校,所围成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第二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周末出游时,调查所在景区的占地面积并记录下来。有的学生游览了武汉东湖风景区,调查到其水域面积大约是33平方千米。有的学生和家人游览了汉口江滩,查阅了其占地面积约是160公顷。
笔者通过设计多种真实的情境活动,让量感的培养逐步渗透进数学课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事物的多角度观察、多维度体验和多层次探究,为学生定制量感培养的有效活动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量”,形成“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