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学科探究”:素养本位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

2023-07-10张华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素养

张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不仅是课程目标,而且是信息时代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理念既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的时代内涵,又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新的实践方式——从“常识性探究”走向“超学科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内涵

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问题并应对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道德品格。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育知识观、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习和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教育管理体制发生整体变革。已经实施20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深入贯彻核心素养理念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两大原则,说到底是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向包括学科课程在内的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又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目标走向“超学科素养”。我们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内涵概括为以下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生活探究与体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由问题发展为探究与体验主题,通过问题解决、考察探究、动手操作、设计制作等探究活动,以及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劳动体验、生活体验等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生活意义感、社会责任感、公民素养和自由人格。它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因而是一种生活探究与体验课程。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还是一种进步的教育观。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其对应范畴是学科课程;作为先进学习方式,它将学习视为探究与体验;作为一种进步教育观,它倡导教育即生活,是一种“生活教育观”和“现在教育观”(尊重学生当下生活的独特价值并承担指导责任),其对立范畴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保守的“准备教育观”和“工具教育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发展生活智慧为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源自生活世界并为了生活世界。它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珍惜现实事物”“泛爱万物”等古代生活智慧进行转化性创造,使之发展为现代生活智慧,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这意味着在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媒体化、符号化的当代,人们需要直面“技术理性”全面控制世界的危机与挑战,重建人与世界的对话、互动关系,并由此持续发展热爱生活的情怀和解决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现代生活智慧的核心构成是两方面:一是生活理解力与创造力,二是生活责任心与道德感。所谓“生活理解力与创造力”,就是把学科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谓“生活责任心与道德感”,就是每一个人在与自我、社会、自然的互动中所产生的关爱、同情、归属感等意义体验,以及相应的对自我、社会、自然负责任的道德行为。因此,生活智慧是学生欣赏、创造真善美的高级能力和人性情感,是人类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之挑战的核心素养。它理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颉颃发展。每一个人均置身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由此构成相互联系的两类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共同指向新课程改革的性质与根本追求——教育民主。学科课程旨在发挥学科知识(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即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两类课程解决的问题和发挥的功能存在差异,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两类课程又存在相互联系:二者都崇尚探究与体验,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是学科的源泉与基础,学科则反过来深刻影响生活、创造新生活,学科与生活互相促进,形成历史的统一。两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两类探究与体验,即生活探究与体验、学科探究与体验,共同指向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由此形成“一体两翼”的新课程结构:“一体”即教育民主;“两翼”即生活探究与体验,学科探究与体验。是谓新课程的基本结构——“一心开二门”。

因此,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问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要将二者区分开,二者是性质不同、功能各异的两类课程,不能互相替代。其次,学科课程要自觉植根生活世界、联系生活情境,讓学科知识的学习既是发展学科思维的过程,又是寻找学习意义、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主动运用学科思维解决生活问题,要在确立生活世界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学会将生活中的事物视为学科观念的具体体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发展生活创造力——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连续体。在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标准均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用的课时比例不少于10%。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属于广义的“跨学科学习”范畴。所谓“跨学科学习”,即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个问题,由此形成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判断“跨学科学习”有三个标准:是否产生跨学科理解,是否运用学科思维,是否实现学科整合。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均须符合这三个标准。但二者学科整合的程度存在差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一个生活或学科问题,将一个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方法跨向其他学科,或将不同学科整体联系起来(如STEM、STS等),它总体还属于学科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超学科学习”,它是围绕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将学科观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彻底整合,完全超越学科边界、走向生活世界。它一方面运用了学科思维,但另一方面又完全模糊了学科边界、彻底超越学科的限制,让人真正进入自由境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由此走向真实的生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又可以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资源,让学科学习更富意义。

总之,在今天的核心素养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但不能削弱,反而需要加强。它是发展生活素养最强有力的课程,是学生从事“超学科学习”的专门课程,是所有学科课程的最终指向。

从“常识性探究”走向“超学科探究”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常识性探究”走向“超学科探究”。所谓“常识性探究”,即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种生活常识或技能而展开活动,如偶尔做一次社区考察、学习某种生活技能、体验某种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参加某项“研学”活动等。这类活动既未明确以超学科素养为目标,也未运用学科思维,还未经过系统设计,总体属于“有活动无内容”的“活动主义”,其教育价值极为有限。所谓“超学科探究”,即以实现超学科学习或者发展超学科素养为目标,运用学科思维对有价值的生活世界或现实世界问题进行的系统探究。这类探究即“素养本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素养本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以“超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为目的,基于“超学科概念”及相应的“超学科大观念”而设计。其主要包含下列设计要素——

确定超学科主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附件提供的建议主题中选择,也可基于指导纲要的要求、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特点生成新的超学科主题。须知,生活本身具有生成性和变化性,教师可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情境的变化,立足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确定超学科主题。

提出“超学科概念”并形成“超学科大观念”。教师要提出理解并探究超学科主题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超学科概念”,为探究超学科主题提供“概念视角”;在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超学科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超学科大观念”,即学生探究完本单元后将形成的可普遍迁移的“超学科理解”。

以“超学科大观念”为基础确定学习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目标由三部分构成:超学科大观念,超学科能力及品格、关键学科知识。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充分依据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形成“超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

提出“超学科引导问题”。引导问题贯穿超学科主题学习始终。由引导问题可引出探究线索。教师可提出概念性问题、事实性问题、争议性问题作为引导问题。概念性问题对应“超学科大观念”,事实性问题对应关键学科知识,争议性问题则由更加开放的哲学性问题或更加复杂的实践性问题构成。

设计“超学科表现性任务”与评价标准。“超学科表现性任务”是学生探究完一个超学科主题后体现其“超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产品”,包含任务情境、学生真实或模拟的角色、产品的受众、具体要完成的产品、任務评价标准及量规。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超学科探究”开始前,将任务评价标准及量规与表现性任务同时发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根据评价标准及量规及时反馈、持续改进其“产品”。

设计结构化超学科探究任务。将学习目标与“超学科表现性任务”结合起来,围绕引导问题及探究线索,由浅入深设计结构化超学科探究任务,构成“超学科子任务”,子任务累积成“超学科表现性任务”。每一个子任务依然按照任务名称、具体“关键超学科概念”及“超学科大观念”、引导问题、子任务构成环节等要素来设计。系列超学科探究任务需要持续数周或数月,直至学生真正形成可迁移的“超学科理解”。形成“超学科理解”与核心素养极为艰难,需要反复尝试与探究,在不断失败中取得成功经验,故而这种“超学科活动”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且需要系统、专业化设计。

衣食住行,是每一个人的生存、生命和生活必然面对的重要事件,自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具体该如何设计素养本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以“衣”为例。假如通过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设计服装”话题感兴趣,教师可据此形成超学科主题“服装设计与表达”。围绕此主题可提取“形式”“功能”“联系”“观点”4个超学科概念,并进一步提取“设计”“情感表达”“文化理解”3个学科概念,这些概念既提供探究线索,又形成超学科大观念。本主题可聚焦如下大观念:服装既表达个人风格和爱好,又体现社会文化与风俗习惯;恰当设计与选择服装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繁荣文化和社会。

本主题的学习目标除上述两条超学科大观念或超学科理解外,还包括如下超学科能力:学会根据不同场合恰当选择、搭配个人服装,初步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服装样式,初步学会裁剪、缝纫简单服饰。此外,还要提出本主题所用到的关键学科知识、服装设计知识、服饰文化知识、服饰材料的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测量、绘图等数学和美工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三类超学科引导问题——事实性问题:服装有哪些类型和风格?设计和制作服装有哪些基本方法?服装材料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优缺点?概念性问题:服装如何表达个人风格与爱好?为什么服装能够体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辩论性问题:个人着装应当追求时尚吗?本主题可设计两个超学科表现性任务:策划学校服装节,校服改良方案。系列结构化探究任务可围绕如何完成这两个“总任务”而分解形成。

总之,走向“超学科探究”、发展“超学科素养”是落实今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