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章:真抓实效,打磨写作的教与学
2023-07-10汤炎忠
汤炎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举足轻重,也历来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一方面,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写作教学;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往往周期长、见效慢,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耐心,学生也丧失了兴趣。
“写作教学要针对学情,教师应善于‘挠到学生的‘痒处,予以扎实有效的点拨指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周华章如是说。从教33年来,他深耕语文教学一线,秉持“真抓实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一系列写作教学成果,为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探索作文教学之路提供了经验。
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效地学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呢?这是周华章时常反思的问题。面对教学中纷繁复杂的状况,他通过“点对点”解难、“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地助力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挖掘素材,有效积累。针对学生们的写作“困难症”,周华章强调以素材为抓手,授学生以“渔”。“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要多观察、多积累,学生也知道这点,但一写作文仍是茫然无措。这是因为学生根本不清楚该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大量个性化的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对此,周华章制定了挖掘素材的具体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将写作变为“有米之炊”。
在指导学生整合写作素材时,周华章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类。例如,在积累人物素材时,需要列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如外貌(性別、年龄、面容、发型、肤色、神情、姿态、服饰、身材)、动作(习惯动作、特定动作)、语言(语调、语速、说话神态)等。同时,他还以名人成长轨迹为范本,指导学生学习一材多用、多角度分析的技巧。
抽丝剥茧,练就慧眼。文章如果没有灵魂,纵使素材使用得再多,也如无源之水。“学生在运用素材写作时,容易出现详略不当,甚至偏离中心的问题。如何让素材‘活起来,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课例分析时,周华章教导学生要洞悉素材背后的深层思想,举要删芜地筛选素材,尝试采用顺序、倒叙等不同手法优化文章,并从学生文章中选取典型例子,通过师生间的深入切磋,提升学生对素材的甄别能力和运用水平,为学生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流水账”是不少学生写作文时的通病。例如,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了大篇幅的生活琐事,虽内容翔实却寡淡无味。经过周华章的引导,该名学生挖掘出了“我和爸爸灭白蚁”的亮点故事,理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继而将行文聚焦到灭蚁过程的“力斗、智取”环节,最后提炼出“蛮干不如智取”的道理。
出声思维,慢中求进。写作被视为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写前思考和交流,才能逐步明确立意和构思,进而发现、修正问题,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因此,下笔之前,周华章要求学生先进行充分的“思想打磨”,逐步形成“出声思维”。
“在写前指导课上,我更愿意让学生‘慢下来。先围绕作文题思考、交流各2分钟;遴选素材时再思考、交流各2分钟,接着5分钟写提纲、5分钟分享点评,然后试写片段……一节课,我们大概有一半时间都在思考和交流。”周华章认为,这种“慢”思考与交流不可或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即可。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
立足学情,助教师有效地教
在通往知识殿堂的路上,周华章不仅教授学生有效的写作之法,也帮助许多一线教师从“始终考虑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学情视角出发,畅行写作教学之路。
调研探路,训练有序。写作教学之路千万条,明确“教什么最好”是设置合理、有效教学目标的关键。为此,周华章组织教师开展全区性的深入调研,并得出“文章写作教学惯用模式下的立意训练和结构训练对初中生写作水平提升的作用有限,学生真正需要提升的是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运用水平”的结论。此外,他还时常在校内开展学生写作态度、期待授课方式等调查。
针对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学情,周华章主张“以过程化训练优化作文教学”,就初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写作训练点进行宏观层面的系统化构建,从中观维度规范每次教学的完整过程,再从微观视角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并根据教材和教学实情予以完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辅以相应的课堂解决方案,学生们得以在不断的训练中将生活实际与写作技能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悟法得法于课内,得益活用于课外”。
量表评文,提升有法。美国学者希洛克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发现量表指导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影响系数高达0.36。周华章对此深有同感,并积极将评价量表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书信指导课上,为学生设计包括“书信体的格式规范和完整、恰当的读者意识、清晰的交流目的、明确的交流意识、合宜的交流方式”五项指标的自评量表;在指导作文内容时,制作相应的《作文评价量表》;展示学生文集时,采用《学生个人作品集评价表》;分享素材时,使用《“写作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在清晰的量表指引下,学生能够理性认识自身写作水平并及时察觉写作问题所在,也使教师的后续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评价量表的设置,周华章不仅讲求精准有效,更讲求“温度”。他提出:“评价量表不应是及格、未及格的简单划分,而应在层次合理的基础上,将等级划分得充分细致。如此才能在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发挥评价量表的指引、纠偏作用。”
平等首席,率先垂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命令者、评价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但在周华章看来,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本位”,教师的合理身份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了摆正“平等首席”的角色,周华章率先垂范,与学生们同题创作,写了许多“下水作文”。在周华章看来,语文教师要经常体验“写一写”的感觉,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周老师经常跟我们一起写作文,还会拿自己写的文章跟大家一起讨论。”“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而是大家都可以表达想法的平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畅言。
周华章认为,写作成就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关键内容。为了让学生们爱上写作,他尝试开拓多种发表方式,将学生们反复修改定稿的作品进行口头发表、书面发表和网络发表;要求学生每个学期整理自己的文章,编成个人作品集;即使是基础欠佳的学生,他也会发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有效的写作指导应讲求‘有始有终,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形成写作教学的良性循环。”
“凡是要求教师们做到的,我先做到;凡是希望大家改变的,我先示范。”致广大而尽精微,在探索更多让一线教师们易学好用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道路上,周华章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