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需求导向的科技伦理教育思考

2023-07-10王硕

教育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伦理科技文化

王硕

笔者是一名“95后”大学生,既是科技伦理教育的受众对象,也是长期致力于推动科技伦理治理与教育的研究者。长期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使得笔者不断反思基于学生需求导向的科技伦理教育这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科技伦理教育要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抓起

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性,科技伦理教育也应展现出多阶递进性。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个体身心发展与道德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顺序性。科技伦理教育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有步骤地实施适应性的教育设计,将科技伦理的教育元素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而在整个科技伦理教育体系中,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关键。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科技伦理教育要以传授基本科技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科技伦理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笔者曾经对“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微博舆情进行分析,发现相当多的网民在评论该事件时,提到了自己在中学生物课堂上老师的叮嘱,比如“高中学生物就知道,基因技术有无限可能,但老师也在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敬畏”“至今记得高中生物老师上完克隆那一节课的叮嘱,基因突变有不可逆性”“我记得高中的生物课本基因部分,一开始就说了研究实验伦理”……这些都表明基础教育中的生物知识体系及伦理教育对个体科技伦理观念养成的重要影响。

实际上,我国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中,已经包含了一定比例的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比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每一单元都会设置“科学·技术·社会”专栏,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史、科学与社会、科技伦理等。再比如,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都以专门的一章来阐述人工智能伦理与数据伦理等内容。

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制约,这些科目涉及的科技伦理教育内容常会被教师忽略,不会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此,首先应提升教师的科技伦理素养,让他们认识到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重视,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教学重点。此外,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增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比重,例如在研学课程、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戏剧比赛等课外活动中加入科技伦理教育元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需深入了解多元需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科技伦理教育投入了大量精力,启动了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笔者深度参与专项工作的多项任务,包括编写科技伦理教材、制作精品慕课等。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笔者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需要对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受众与多元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在目前看来,至少存在三个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选择困境。在开设科技伦理课程时,是将科技伦理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如果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虽然它能广泛地普及科技伦理知识,但是如果在所有学生的培养方案里加入硬性学分约束,可能会给学生学业、师资队伍和教育系统带来压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必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就可能变成说教式或填鸭式的教学,难以达成理想的效果。然而,如果将其作为没有学分限制的选修课,可能并不能覆盖真正亟需科技伦理教育的学生群体。在笔者的前期观察和调研中,选修科技伦理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人文科学专业(比如伦理学、科技哲学),而理工科学生选课人数较少,那些对科技伦理不感兴趣、科技伦理意识淡薄的学生可能“逃逸”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受众之外。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科技伦理课程。以清华大学为例,从2015年起推进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的建设,并将其设为研究生必修课。但是,许多高校可能并没有对本科和研究生科技伦理课程之间的关联与侧重点进行深入思考。在笔者前期调研中,有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工程伦理》《医学伦理》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几乎相同,甚至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都相同。事实上,本科阶段可能应着重于建立科技伦理意识和责任感,而在研究生阶段,学生进入细分专业领域,应着重于熟悉和掌握专业领域的具体伦理规范,比如医学伦理、生命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数据伦理、环境伦理与工程伦理等。

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需求差异。目前,许多科技伦理教育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都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而忽视了人文社科学生。人文社科学生在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中也应遵循伦理规范。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作为消费者和用户群体,人文社科学生也应该学会如何正确且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生活与造福人类。因此,需要根据人文社科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对传统科技伦理教育的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科技文化产品对科技伦理价值观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技伦理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学校教育通常被置于核心地位。很多人期望通过增加更多的科技伦理课程和相关学分来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认知水平。而科技伦理教育的本质是对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这样的教育目标常常超越了纯粹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范围。笔者前期调研发现,科幻电影、科幻文学等科技文化产品在塑造公众科技伦理价值观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可能的科技发展、争议与人类未来,让观众与读者“沉浸式”思考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而影响和塑造公众的科技伦理观。

许多网民在评论“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时,都会引用他们曾经观看过的科技文化作品作为其观点的依据。其中,《双子杀手》《毒液》《变种异煞》《侏罗纪公园》《逃出克隆岛》《生化危机》等“美国大片”的影响力最大,这些电影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对公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动画片如《机动战士高达SEED》和《来自新世界》也具有显著影响力;刘慈欣的《三体》《魔鬼积木》《天使时代》等中国科幻小说也在公众评论中频繁出现。这些都充分表明,科技文化产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更重要的是,科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不受年龄、教育背景的限制。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不论是科技专业的学者还是非科技背景的普通民众,都可能从这些科技文化作品中获益匪浅。这种广泛影响力使得科技文化作品成为科技伦理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文化产品在影响当代青年科技伦理观念的程度上,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提升。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科技文化产品的流行和渗透程度无疑是极高的,而其中以“美国大片”为代表的西方科技文化作品所内嵌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对中国新一代青年产生了较强影响。然而,相比之下,国产科技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却相对较小,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未来,科技伦理教育不仅要加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更要加强对优秀国产科技文化产品的扶持和推广。我们需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科幻影视和科幻文学作品,提升国产科技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将科技伦理价值观融入科技文化产品中,让科技文化产品成为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资源,成为推动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力量,使科技伦理教育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系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与能力的调查研究”(202303X0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伦理科技文化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