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经典,诠释民族风范

2023-07-10覃勤

乐器 2023年6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风格意蕴

覃勤

摘要:本文以《中国钢琴名曲30首》中的作品为例,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论述了在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认为,要诠释好经典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即注重解读标题、把握创作背景;聚焦音乐形象,传达乐曲意蕴;精准分析作品,明确风格特点;厚植文化底蕴,增强艺术修养;辨析演奏技巧,关联音乐表现。

关键词:《中国钢琴名曲30首》 演奏实践  意蕴  风格  演奏技巧

《中国钢琴名曲30首》是我国当代著名钢琴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魏廷格编辑的一本钢琴曲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自此曲集问世以来,受到了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的普遍关注,不仅在社会上流行甚广,同时也作为专业院校钢琴演奏教材得以广泛运用。此曲集共收录了百年来30首经典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包括创作作品和改编作品两种,集中地体现出了“以中为体、中西结合”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模式。除此之外,编辑者在精心选择曲目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演奏版本特点以及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对乐谱进行了重新的校正,标注了可供参考、选择的指法,并附有作曲家的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给习练者提供了演奏的指导与依据,在众多的中国钢琴音乐曲集中,此曲集可谓是独树一帜。笔者以此曲集作为演奏中国钢琴曲的参考文献,可以说收获良多,同时也引发了深度的思考,现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演奏此曲集之后的感想。

一、注重解读标题,把握创作背景

在音乐史上,关于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争起自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时期,以柏辽兹、舒曼、李斯特为代表的作曲家群体注重在音乐实践中坚持“情感论”的观点,因此与汉斯立克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家展开了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间的争辩。相对于欧洲音乐而言,我国传统音乐则始终呈现出标题化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了“诗乐一体、诗乐同源”的影响。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纯音乐,都是人们通过塑造音乐形象、传达心理情感的方式,始终没有改变音乐作为一种抒情体裁的特征。然而,从器乐作品演奏的情况看,标题性的作品能够为演奏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表达方向,能够引导演奏者个体与音乐表达进行高度的融合。从此曲集中所收录的乐曲看,可以说基本上都具有标题性,即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的作品,进而说明了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体现出了对传统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也决定了在演奏这些乐曲时,需要从标题出发,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主题内涵和情感。

任何一首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了客观和主观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就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看,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对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在音乐作品中国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就主观因素看,作为作曲家,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都集中地表达出了努力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愿望,在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精神和对扩展中国钢琴演奏技术的期盼。作为演奏者,解读乐曲标题的目的主要是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要有着很好的把握。以曲集中收录的《牧童短笛》为例,此曲为作曲家贺绿汀参加由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作品,作于1934年,从当时的创作背景看,当时我国正处于专业音乐发展的初步阶段,也是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融合创作的探索时期。在对此曲标题的解读时,一方面要对该曲中所运用的民间音乐素材有着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从“中国风格”出发力求表现出田园般的审美特征。在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理解上,可通过对相应的研究文献成果的查找和阅读,从中了解此曲的创作过程,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找出此曲的创作原因;在审美特征的理解上,则需要注重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线性审美的角度了解乐曲的旋律音高特点,尤其是从复调旋律结构的角度把握主题的发展特征。20世纪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吉塞金说过,“演奏家只有努力设法体现出作曲家富于表现力的意图,也就是遵循他的指示时,才能够在艺术上完善地处理他的作品。”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对于作品标题的解读,并不是单纯的臆想,而是要从现有的研究材料中获取乐曲的创作背景,从具体的审美特征中理解乐曲的主题特点。

二、聚焦音乐形象,傳达乐曲意蕴

从整体上看这30首作品,在音乐形象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象型乐曲,如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杜鸣心创作的《珊瑚舞》《水草舞》等;第二种为意象型乐曲,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等;第三种为人像型乐曲,如汪立三改编的《兄妹开荒》、杜鸣心改编的《快乐的女战士》等;第四种是事像型乐曲,如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贺绿汀创作的《晚会》等。之所以对曲集中音乐形象进行归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形象作为重要的音乐内容,既概括于标题之中,又形成于各种音乐表达要素的组合上。通过对形象的确定,可以更为真实地再现形象的特点,在演奏时通过形象的塑造为乐曲意蕴的传达奠定基础。二是从音乐抒情性的本质特点看,通过钢琴演奏的方式,将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上,可以更为有效地传达主题的情感,进而体现出乐曲的艺术性特征,是实现乐曲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钢琴音乐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基本的要求[1]。一是实现音乐形象的模拟化表现。所谓模拟,指的是要以音响的表现为途径,切合形象的特点。以《百鸟朝凤》为例,此曲原为流行于鲁西南、皖北、豫东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由唢呐主奏,通过滑音、波音、颤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模拟出了各种鸟类的形象和习性特点,在运用钢琴进行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反复听辨唢呐版本乐曲,了解唢呐演奏技巧的运用方式和特点,如乐曲的第16小节中,在第一拍第二个e2之前加入了下方小二度的?d2,用以表现鸟儿机智、灵敏的性格,在唢呐曲中,此处需要用轻巧的打音表现,在钢琴上演奏时则需要快速的触键,使手腕、手指保持在放松的状态中,手指的第一关节要立起来,贴键要稳定,形成“点”的效果。二是在演奏中要体会蕴含在音乐形象中的指向性意义。由于音乐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进行体现,所以演奏者应注重将乐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形象的内涵联系起来。以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为例,此曲创作于1950年,是作曲家观赏舞蹈家戴爱莲表演的《马车夫之歌》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作品,着重表现了解放后新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在此曲中,应以新疆少数民族舞蹈节奏特点作为表现的切入点,一方面要从风格上突出舞蹈性特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舞者”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精准分析作品,明确风格特点

一部钢琴曲从面世到舞台呈现,中间需要三个环节,分别是作曲家的创作、演奏者的分析以及演奏者的表演,我们常说,演奏是二度创作范畴,而实际上在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存在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衔接阶段,即对乐曲的分析。[2]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如果缺乏对乐曲进行分析的环节,即使有着高超的演奏技法,也难以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笔者通过演奏曲集中的乐曲可知,精准分析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明确音乐的风格特点。现代文艺学观点认为,风格是内蕴在作品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艺术倾向。这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习惯、语言运用特点的影响,在钢琴曲中,这些因素必然会在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要素呈现出来。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多地域、多民族文化的国度,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和体系化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而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这些民间音乐均成为了可以进行创作和演奏的对象,实现了民间音乐传承与运用钢琴进行创新演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曲集中,以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不在少数,尤以民歌改编的乐曲居多,其中以云南民歌《猜调》作为素材的乐曲就有三首,作者分别是王建中、储望华、朱践耳,三首乐曲虽然都选用了《猜调》的旋律,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却有着的很大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在音乐风格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王建中版本建立在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交替拍子上,整体上以小快板的速度塑造出了诙谐、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小二度、大七度等色彩性音程的运用;储望华版本采用了变奏手法,将民歌的主题分为四个乐段,以不同的音乐形态进行表现,尤其是注重从左手伴奏织体变化的角度使主题旋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朱践耳版本则是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其中在主题的呈示上运用了双手复调织体,两条旋律分别建立在相隔小二度的调關系上,以具有动力性特点的托卡塔写法,在律动性的节奏和流水般的旋律中传达出了热烈欢快、俊逸豪放的生活情趣。

四、厚植文化底蕴,增强艺术修养

中国钢琴音乐的产生取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术。其中,前者是内在的根本因素,后者是外在的激励因素。当代钢琴音乐学者代百生认为,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从“学习与模仿、消化与吸收、融汇与创造”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在此曲中所收录的作品,基本上呈现出了上述发展的规律特点。钢琴作为一种舶来乐器,在西方已经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绎中,已经在钢琴创作技法和演奏技巧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中国钢琴音乐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史中形成自身的风格,成为世界钢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借鉴了上述成就,另一方面则是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了符合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的钢琴作品,因此,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所呈现出了中、西方融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演奏者在诠释中国钢琴作品时需要对中、西方的文化有着深刻地认识和把握。

从二度创作的角度看,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如绘画或者书法作品,在完成之后就已经定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没有再创造性的价值和意义。而音乐作品则不然,在一度创作完成之后是以乐谱的方式呈现并进行传播的,由不同的演绎者进行二度创作,可以出现多种理解和多种版本。所以,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中,不同的演奏者在面对同一首作品时,由于个人的艺术修养、所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生活体验等具有差异性,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如何能够将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发挥到最大值,或者说能够让中国钢琴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风格,让国人和世界人民普遍接受,这是一名演奏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很多由经典乐曲改编而来的作品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这些作品的原作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当运用钢琴进行演奏时,是否能够达到原来的艺术效果,是否能够呼唤起听众已知的听觉习惯和记忆,在很大层面上关系到中国钢琴音乐的未来发展。在演奏这些经典乐曲时,可以说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艺术思考,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除了要巩固自身的演奏基本功之外,就是要在演奏生涯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尤其是注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文化武装自身的演奏技术,才能够胜任不同风格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

五、辨析演奏技巧,关联音乐表现

在中国钢琴乐曲的演奏中,关于演奏技巧的运用,应符合中国音乐的审美特点,并且要从标题化的特征出发,与具体的音乐表现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从此曲集的演奏上看,笔者认为,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关系上,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歌唱性的表现。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突出线性旋律的表现,这与汉语言声调音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很多的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弹奏上,对旋律的表现尤为重要。以王建中根据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为例,在此曲主题的呈示上,作曲家采用了简约化的处理,右手主旋律声部在左手持续音的背景下缓缓而出,强调了主题的主导地位,在演奏时应随着内心的歌唱使旋律如山歌般地呈示出来,气息要深沉、平稳,保持好乐句的完整性。二是要注重装饰音技巧的运用。在中国钢琴乐曲中,装饰音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它可以是歌唱性旋律中的润腔技巧,也可以是模仿民族乐器的技巧,如在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中,该曲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单倚音、复倚音、颤音、琶音等装饰音,分别模仿了琵琶的推拉技巧、箫的滑音与打音技巧、古筝的滑奏技巧等,所以在演奏是应着重对他者乐器技巧的模仿,在触键的力度、角度等方面要靠近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特点。

结语

西方钢琴音乐自17世纪始引入到我国,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形成个性化特点的中国钢琴音乐。自上世纪初期以来,以赵元任、黄自、萧友梅等为代表的音乐先贤们,开始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问题,并由此开启了一条钢琴中国化的道路。在专业音乐教育的推动下,逐渐地培养了我国早期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丁善德、储望华、王建中、汪立三等人的中国钢琴音乐实践活动使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书写出了光辉的一页。作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者,应当高度关注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的演奏上积累起深厚的经验,并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中使这些经典作品得以传播,才能够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长春.中国钢琴艺术与近现代音乐思想研究的开拓者——魏廷格与20世纪中国音乐史研究[J].中国音乐学,2022(01):12-16.

[2]廉莹.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意义探究[J].音乐创作,2018(07):174-175.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风格意蕴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