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林的育苗与栽植技术

2023-07-10张六伍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育苗人工林病虫害防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重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发展林业生产、提高森林覆盖率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人工造林质量,详细介绍了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管护等环节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人工林;育苗;造林;管护;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1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8-0082-04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护绿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营造高质高效的人工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本文现从育苗和造林2个方面分别阐述。

1 育苗

1.1 苖圃地选择

宜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质地疏松、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区域,以沙壤土或轻壤土较好。针叶树育苗应选择在有一定日照条件、避风湿润、土层较厚的地方;阔叶树育苗则宜选择在避风向阳、土壤深厚的地方。

1.2 土壤管理

1.2.1 整地。一般选择春秋2季进行整地,以秋季效果最好。整地包括翻耕、耙地,要做到深耕细作,将石块、草根和其他杂物清除干净,再耙平。翻耕时要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蓄水保墒,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翻耕深度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厚度而定,一般为20~25 cm[1];苗床制作分为高床、低床和平床。干早地区宜采用低床,苗床低于地面15~25 cm,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方便灌溉;在多雨地区一般采用高床育苗,苗床宽1 m、长30 m,步道宽30 cm。

1.2.2 消毒。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虫。烧土法和药剂消毒法是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前者适用于枯枝落叶较多的林区。采用化学药剂对土壤消毒,如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等杀菌剂不仅可以消灭土壤病菌,还可改良碱性土壤、提升肥效。

1.3 播种育苗

1.3.1 选种与催芽。为确保苗木具有优良的遗传品质,要精选种子,通过浸泡、风干、粒选等工序筛除劣质种子。然后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种子消毒,如红外线照射法或采用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种子30 min左右。为提高出苗率,需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催芽。种子催芽方法主要有水浸法、温床催芽以及药物催芽,其中水浸法又分为温水催芽和热水催芽2种,温水催芽是将种子浸泡在水温40~45 ℃的水中,7 d内种子便可发芽;热水催芽法水温一般需要维持在80~90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种皮坚硬、致密的种子。温床催芽是比较常用的催芽方式,要有足够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种子的处理方式也比较复杂。

1.3.2 播种方法。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种苗密度和播种量,再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大粒种子采用点播,中等粒径的种子可选择条播,小粒种子一般选择撒播[2]。播种时,根据生产经营条件可选择人工或播种机播种。播种后立即覆土镇压,覆土厚度为0.5 cm左右,覆土过厚会影响出苗率。

1.4 播种地管理

在苗木出土前的田间管理称为播种地管理,具体包括覆盖、灌溉、除草等。覆盖是为了保持苗床适宜的温湿度,一般选择塑料薄膜、稻草、秸秆、泥炭等进行覆盖,在出苗量约70%时,要分期抛掉覆盖物。为了避免降低地温,在播种前必须浇足底水,播种后尽可能不浇水,如果土壤缺水,再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在幼苗出土前后,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注意不要触碰种子以及损伤幼芽。

1.5 苗木后期管理

苗木出土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主要包括灌溉、中耕除草、降温、追肥、间苗、防治病虫害等。依据苗木不同生长期和土壤情况来确定灌溉时间和数量;除草要遵照“除早、除小”的原则,在苗床湿润时清除杂草。在日照强烈的高温天气,宜及时遮阴和喷灌降温;在苗木生长前期追施氮肥、后期施磷、钾肥;间苗是为了优化生长空间,提高苗木质量,间苗不宜过量,分3次进行,最后一次定苗要比计划产苗量多5%。对于缺苗处,需在阴天结合间苗进行补植。苗木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可用一些广谱性的杀菌剂,浓度适当偏低,达到预防效果即可。

2 造林

2.1 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方式

造林地的清理是整地翻垦前的一项工作,即把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伐桩等采伐剩余物清除干净。主要包括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清理方式。清理的方法可采用割除、火烧和喷洒化学药剂。割除清理可以选择人工,也可以利用机械,如割灌机、切碎机等,再将清理后的地面附着物用火烧方法清除。有的草类植物和灌木也可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的方法来清除。

整地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石砾含量,去除盘结的草根,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有效含水率,从而改善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为土壤与苗木根系的紧密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幼苗生长和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施工的难度。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2种。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可以明显改善立地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但用工多、投资大,土壤易侵蚀。―般来说,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2种。带状整地是指以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的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阶、水平沟、水平带状、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帶状、犁沟、高垄等。块状整地是以块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的块状整地方法有块状、穴状、鱼鳞坑;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2 苗木的准备

在苗木栽植前,特别是从起苗到定植的过程中要加强苗木管护,避免苗木损伤和失水导致活性降低,影响造林成活率。为维持苗木的水分平衡,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和栽植等工序中,时刻做好保湿工作,尽量缩短各道工序的操作时间,各工序衔接紧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系暴露在外的时间。每天按施工用苗量分发到造林地,并及时假植,假植场应设在紧靠水源的造林地中心位置,缩短运苗距离。栽植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度处理,地上部分的处理措施有截干、去梢、剪除枝杈、喷洒蒸腾控制剂等;地下部分的处理措施有修根、浸水、蘸泥浆、蘸吸水剂、化学药剂或激素蘸根等[3]。

2.3 苗木的栽植

2.3.1 栽植方法。按照挖掘的栽植穴形状可分为穴植、沟植与缝植3类[4]。穴植在造林中应用广泛,是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挖出一定规格的穴坑来栽苗。穴的深度和宽度要分别大于苗木的主根长度和根幅的最大直径。可用挖坑机和镐锄开穴,挖穴时将表土、心土分开放置成堆,不要混放,为以后的栽植做好填土准备。每穴植入苗木1株或多株,适用于栽植各种类型的苗木。栽植时应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步骤:先将表土碾碎、平整、均匀地放在栽植穴的最下方,为根部提供了向下生长的良好条件。将苗木放入植穴,使根系自然舒展,再培入心土。在培土到一半时,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其目的是防止树苗窝根,影响成活和生长。提苗后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其目的是使树苗的根系和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水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接着埋入剩下的心土,围绕树干基部培成馒头状的土丘。踏实后可再覆一层虚土或覆盖植物茎秆、石块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缝植是在经过整地或土壤深厚湿润未整地的造林地上,用植树锹、锄开成窄缝,植入苗木后再从侧面挤压,使土壤与苗根结合紧密。此法造林速度快,可减轻冻害,不足之处是根系常常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上,影响根部舒展,阻碍生长发育。一般适用于在采伐迹地、沙地上栽植针叶小苗。

沟植是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用植树机或畜力拉犁开沟,将苗木按照一定距离摆放沟底,再覆土、扶正、压实。此方法具有效率高的特点,但只局限于地势平坦的或坡度较缓的造林地。

按照穴内栽植的苗木数量分类,有单植与丛植2种,以单植造林居多,丛植造林主要适用于耐阴和幼龄耐阴的树种。

2.3.2 栽植深度。栽植深度取决于树种特性、当地气候和土壤状况,通常埋深位于苗木根部原土印上方3 cm左右,因栽植后的新土经雨水渗入自然沉降后,会下降到与原土印一致的位置;若栽植较浅,经自然沉降会使根系暴露,导致失水;但也不宜过深栽植,会影响根系呼吸,阻碍苗木地上部分的生理活动;可根据造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的不同,在根系不外露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栽植深度。土壤湿润的地方适宜浅栽,根系在缓苗期有足够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有利于生根;干旱的地方,土壤深层比表层湿润,应栽深一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黏重的土壤要浅栽,沙质土壤要深植;秋季造林要深栽,雨季要浅植;阔叶树种根系容易生长可适当栽深些,针叶树种多不宜深栽。

2.4 造林季节和时间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造林时间。在温度适宜、土壤水分含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符合苗木的生物学特性,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小等条件满足时,便是适宜的造林时间。也应该是苗木的地上部分生理活动较弱,而根系的生理活动较强时[5]。

3 土壤管理技术

松土除草是幼林抚育中一项重要的管护措施。松土可以破碎表层板结的土壤,提高蓄水能力和土壤的通透性。除草是砍除幼树周围滋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消除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的植物,促进苗木更好利用光照与营养。清除的杂草覆盖在林地上,可以保持湿度,腐烂后变成腐殖质又使土壤变得肥沃。松土除草要进行到幼林郁闭为止,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来决定松土除草的时间和次数,一般情况下第1、2年2~3次;第3、4年1~2次。除草要在杂草生长旺盛时进行,荒芜且杂灌较多的幼林地不可在干旱炎热的季节砍灌除草,以免突然暴晒引起幼树死亡。

在少雨、干旱地区造林,通过灌溉可及时补充苗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提高肥力,一方面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另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盐碱度。

施肥和追肥是在造林时和树木生长过程中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树木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培育时间长,期间要多次施肥并施用长效肥料才能达到速生丰产。在更新造林前结合整地阶段就要在栽植穴中施入基肥,如堆制的汹肥、粪尿肥、绿肥、泥炭肥等都是很好的基肥。追肥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追施化学肥料以维持林地肥力的措施。一般采用沟施法,也可将绿肥作物茎秆或杂草、灌木茎叶埋人沟中压青,宜在6月上旬进行。

林农间作。幼林尚未郁闭,林地容易滋生杂草,此时间作粮食作物或其他作物,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

4 幼苗抚育技术

幼苗常用的抚育技术有平茬、除蘖、抹芽和间苗。平茬是指截去已成活的苗木或幼树的大部分主干,只留一小段地上部分,目的是促进剩余部分快速长出新干或新茎的一种抚育措施。平茬一般在树木休眠期间进行。平茬只在造林后由于人畜损伤、病虫危害、冻害等原因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时使用。除蘖是除掉根颈处发出的萌蘖条,使主干集中吸收养分,一般在造林后翌年早春进行。抹芽是将幼树主干萌发的芽全部抹掉,以后生长的树干主干通直、无节或少节。抹芽在春季叶芽萌发后展叶前进行。

5 幼林保护措施

幼林阶段要重视保护工作,營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幼林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护林组织、封山护林、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等。

5.1 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加强宣传教育

组建一支专业的护林队,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人都有相应的责任区,全天候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及时报告,做好当日巡查记录。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民众认识到森林对改善环境的积极作用,把爱林护林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制定护林公约,做到家喻户晓、自觉遵守。

5.2 封山护林

在造林后3年内幼林尚未郁闭,由于树木比较矮小,仍处于生长初期,对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极易受到人畜的各种破坏,如放牧、樵采等。在此期间应对新造幼林地进行封山护林,避免牲畜践踏啃食幼苗,造成林地土壤板结,防止割草砍柴给幼树带来的伤害。封山护林可有效禁止放牧和樵采等活动,使封山与育林相结合,有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

5.3 防治病虫

选择苗木造林在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下,也要选择抗病虫害侵染能力较强的品种。苗木栽植后,要加强水肥管理,施肥不要使用未腐熟的肥料。未腐熟的肥料易招来种蝇、金龟子等害虫产卵,导致发生虫害。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管理措施為基础,积极开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

5.4 防火

人工造林投入大、周期长,为巩固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防火工作乃重中之重。特别是针叶纯林易燃难扑灭,必须注意预防火灾,不仅要及时去除幼林内的杂草杂灌,还要在造林地周围和林班线之间,留出宽5 m左右的防火带或营造防火林带。在幼林抚育时,一并修整防火线,清除杂草。把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列入重点巡查地段,把干旱多风的冬季和春季作为防火工作的重要时段,护林员全天候值守。抓好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防火制度,严禁在林内吸烟和野外用火。增强群众防火意识,群防群治,杜绝火灾隐患。

5.5 防止恶劣气候与人畜破坏

幼树不耐寒、抗逆性差,御寒的措施有培土、覆草、平茬、包扎等。覆土或覆草时,覆盖和撤除都要正当其时,不宜过早或过晚,否则都会影响保护效果。在风沙肆虐的地方应适当深栽,可设置屏障或在林缘迎风面挖壕防止风蚀掩埋。人畜破坏对人工幼林的危害极大,主要包括不合理的采伐、过度放牧等。应积极宣传人工造林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爱林护林意识,同时应采取围栏、立牌等方式保护幼林。加强护林组织建设,牲畜实行圈养或组群、跟群放牧。

6 参考文献

[1] 韩清林.浅谈苗圃地土壤管理、改良及实生苗木培养的技术措施[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75.

[2] 芦盟.分析林业育苗栽培技术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6(7):45.

[3] 刘宝升,姬忠飞.谈植苗造林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202.

[4] 丁慧敏.浅析植苗造林特点及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14(2):238.

[5] 张兆晶.谈植苗造林技术要点[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5):230.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张六伍(1973—),男,安徽池州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1

猜你喜欢

育苗人工林病虫害防治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论林业育苗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山东泰山3种人工林小气候对比分析
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