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弼亮与飞马牌香烟
2023-07-10刘以顺
刘以顺
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前后,说起飞马牌香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是,关于飞马牌香烟产生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实际上,生产飞马牌香烟的工厂是由清正廉洁、精打细算的新四军二师供给部部长胡弼亮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办起来的。
廉洁奉公保障军需
胡弼亮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1898年10月6日生于江西省吉水的一个小山村。8岁那年,父亲送他上了私塾。虽然私塾不教数学,但胡弼亮对数学和计算却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不到10岁就发明了一套口诀,加减乘除1万以内的数字,不论你出什么样的题目,他在几秒内就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因此被吉水一带老百姓称为神童。百姓家中要盖房子,都会找他算一算成本,砖头需要多少钱,木料需要多少钱,石灰需要多少钱等,他会给你算得一清二楚。
1927年春,胡弼亮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地方苏维埃政府的党支部书记。参加红军后,组织上发现他会办事和善于精打细算,就任命他为红二师供给处长。1937年成立新四军时,他担任新四军军需处出纳科长。军部对他特别信任,每次到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领军饷,就派他一个人去,从南昌到上饶要走两天两夜,来回6天。后来,军部从南昌移驻皖南岩寺和云岭,从岩寺和云岭到上饶更不方便,来回都是走小路,走一趟要五六天。那时,在国民党军内,曾发生多次军需官领了巨额军饷携饷逃跑之事。鉴于这些情况,有人曾向叶挺军长建议,多派几个人护送胡弼亮,一则保护军饷,二则防止军饷流失事件的发生。叶军长摇头说:“派人护送反而不保险,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护送的人多,目标大,反而吸引强盗土匪的目光。再说,要多派人,就要对派的人进行考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反而更让我不放心,对胡弼亮,我一百个放心。”
叶军长说得没错,胡弼亮确实是个十分忠诚可靠、廉洁奉公的人。他每次到上饶领军饷,从不乱花一分钱,路上住的是农家的牛棚,吃的是自带的干粮,每次回来,发的差旅费都如数上交。叶挺军长和组织上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百里挑一的军需官。所以,军部派人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募捐来的金条银元之类的物品,总是派胡弼亮去取回来。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还能从上饶国民党三战区领到微薄的军饷,可是在皖南事变以后,蒋介石不承认新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自然就停发了军饷。没有军饷新四军怎样生存?当时,胡弼亮担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供给部部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师长罗炳辉要胡弼亮想办法。胡弼亮分析,淮南几个县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委派了县长,成立了区乡政府,取消了国民党时代的苛捐杂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產量也增加了。于是,他向罗炳辉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应建立我们自己的赋税制度,适当向民众征收一些税,部队的供给自然就会解决。罗炳辉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同淮南区党委领导谭震林、刘顺元等商定了实施方案。不久,二师部队的供给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可是,由于淮南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还有一部分地区被敌伪占领,“鱼大水小”的矛盾仍很明显。胡弼亮算了一笔账,100个农民养一个战士可以过得去,养一个半战士就困难了,养两个战士就更困难了。打仗需要资金,1发炮弹要抵上农民8亩田的小麦,路西一次战斗打了300多发炮弹,就是消耗了2400亩地的小麦。为了筹款,胡弼亮想了很多办法,如没收汉奸的粮食,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他想到曹操和左宗棠曾推行过屯田政策,于是,便向罗师长提出实行开荒种地,还建议办被服厂、染布厂、毛巾厂等。所有这些,罗炳辉都一一采纳了。因此,二师较早解决了粮食、蔬菜、被服、毛巾等困难,自给自足有余,还支援了兄弟部队。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胡弼亮表现突出,每年都立功受奖,是二师立功最多的干部之一。
自力更生创办烟厂
一天晚饭后,胡弼亮碰到了正在散步的罗炳辉。他恳切地请求领导在供给问题上多多给予指示。罗炳辉说:“老胡啊,经过你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解决了吃穿问题。只是现在大家手头的零花钱少,买不起香烟。这些人为解决烟瘾,竟然在地上捡烟头吸。”他沉思片刻,又说,“你们能不能办个烟厂,一是解决大家的吸烟问题,二是还可以将多余的烟卖掉,增加大家的零花钱。”
胡弼亮回答:“我立即回去与同志们商量一下。”说干就干,经过思考和研究,办烟厂的方案很快就拿出来了。
第二天,胡弼亮就向罗炳辉作了报告。罗炳辉高兴地说:“方案很好,这事牵涉经费,等我向军部报告。”
之后,罗炳辉骑马来到黄花塘,向副军长张云逸谈了办烟厂的计划。张云逸表示赞同,说道:“这个想法很好,是个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既能解决干部战士们的吸烟问题,也能将卖烟的钱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张云逸给罗炳辉批了42元作为开办费。
罗炳辉在返回路上正好碰到了陈毅军长,于是又把办烟厂的事情告诉了陈毅。陈毅听后也很支持,说道:“这的确是件大好事,如果经费不够,我把两个月的薪水捐献出来。”
罗炳辉摇摇手说:“不用,张副军长批了42元,我们节省着用,如果不够,我们二师还有那么多干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点困难我们能克服,请陈军长放心。”说罢,他突然想起即将制造出来的香烟应该有个名字,便说,“军长,这香烟虽然还没生产出来,可是就像即将分娩的孩子一样,应提前给它取个名吧?军长学问多,取名字非军长莫属了!”
陈毅说:“这香烟是我们新四军根据地生产的,应该起个有意义的名字。”他边说边想,突然来了灵感,对罗炳辉说:“我看就叫飞马牌,飞马象征着革命发展如骏马奔腾!”
“好,这个名字好!”罗炳辉告别了陈毅,马不停蹄地返回师部。
当胡弼亮从罗炳辉手中接过那42元的开办费时,心里一阵嘀咕,这点钱只能买一头大肥猪,办烟厂怎么够呢?但转念又想,聊胜于无,他决定用这点小钱办成大事。胡弼亮抓紧烟厂的筹备工作。一天,他到马坝办事,在一个香烟摊上与店老板闲聊了起来,无意中听到一条重要线索。在铜城镇,有几个商人集资办了一个“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里只有一部卷烟机,生产神龙牌香烟,但镇政府官员对这个厂敲诈勒索,经常以各种名义向他们要钱,而且,逼迫他们交各种各样的税。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无法维持,奄奄一息。前两天新四军二师占领了这个镇,厂方正请求新四军保护,或请新四军投资入股。
胡弼亮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认为投资入股、共同办厂,免去了盖厂房、培训职工等事情,省钱又省心,比白手起家强。于是,他马上赶回师部,向罗炳辉汇报了此事。罗炳辉听后,十分高兴。他当即拿起电话,向占领铜城镇的五旅旅长成钧询问,有没有这个快要倒闭的“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正巧,成钧在半小时前刚向这个公司的一位刘姓老板了解过情况,便向罗炳辉做了肯定的回答。罗炳辉听到后,更加兴奋,在电话中对成钧说:“既然他们经营不下去了,我们答应与他们合作,不仅救活这个烟厂,也解决了我们部队吸烟的问题。”
罗炳辉立即派胡弼亮到铜城镇,具体商量这件事,并要求成钧予以大力协助。次日一早,胡弼亮就赶到那里,在烟厂做了半天调查,与烟厂的几个老板进行了协商。最后商定,该厂由部队经营,资金、人员都由部队出,部队掌握管理权,几个老板可管可不管,而烟厂收入的五分之一给几个老板。
在筹建过程中,胡弼亮觉得原有的一台卷烟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便到天长、六合搞了两台卷烟机,又设法聘请了两位技师。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之后,最后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当时只有一家印刷坊,仅有三四个工人,无法满足印刷香烟盒子的需要。这时,赖传珠参谋长到铜城镇看牙病,听说胡弼亮要在这里办烟厂,便来看一看。胡弼亮于是把这一困难告诉了赖参谋长。赖传珠听后说:“这事不难办。我们烟厂办的正是时候。《新路东报》原来是手工在钢板上刻字,上个月军部通过上海地下党,设法买进了一套印刷机设备。他们印报纸每天用三四个小时,完全有时间帮你们印烟盒,让他们来承担这个任务。”赖传珠马上到了成钧的办公室,给报社社长包之静打电话。包之静满口答应。就这样,印烟盒的难题又解决了。
烟厂的工人怎么办呢?当时二师正在贯彻精兵简政的方针,罗炳辉决定撤销合作社,其中的大部分干部职工都转到烟厂工作。另外,又从部队调来一批干部,其中有几位是老红军战士,还在当地招了一部分工人。烟厂的厂址设在铜城镇西面小李庄一座地主的院落,约有20间房屋。其中,10间正房和厢房当车间,炮楼当会计室,楼下办公,楼上放钱并住人,其余的房屋当干部和工人的宿舍。
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烟厂分设制丝、卷烟、包装等8个车间。当时的生产设备非常简陋,仅有一部切丝机,又买了一口大锅来炒烟丝。卷烟机无动力设备,就做了个大木轮,套上皮带,用人力摇动。包装台是用几张长条桌代替的。就这样,胡弼亮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迅速把烟厂办起来了,1943年5月开始投产。当时,每天可生产飞马牌香烟600多条,大部分供应部队,初步解决了战士吸烟难的问题。后来,有部分多余的香煙,还在市场上销售,改善了市场香烟紧缺的情况。
千方百计提高质量
一天,胡弼亮到军部开会,散会时陈军长把他留下,对他说:“飞马牌很香,味很正,现在也打开了市场,你们还要提高质量。你可知道,质量是商品的生命,要使飞马牌飞到每个烟民手中,必须提高质量,要飞马牌飞到天长、六合、淮阴,更要提高质量,将来我们的飞马牌要飞到南京、上海去。”
这时,饶漱石来找陈军长,见他和胡弼亮在讲飞马牌香烟的事,便笑着插话说:“我同意军长意见,你们得抓抓质量。我有时熬夜也抽几支烟。昨天,我抽飞马烟吸到烟骨头了。如果一支香烟骨头多,还有多少人想吸?”
饶漱石说的烟骨头,就是烟叶梗子,是在加工烟丝时出现的问题。陈军长对胡弼亮说:“饶政委说的烟骨头问题,你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认为是吹毛求疵。如果这种吹毛求疵对改进质量有意义,这样的吹毛求疵越多越好,我们要由衷地欢迎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
胡弼亮回到烟厂后,认真传达贯彻了陈毅军长的意见,并共同研究制定了提高香烟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一是设法采购最好的烟叶。定远、凤阳、泗县一带的烟叶闻名全国,他们派有经验的干部自备14匹骡马组成运输队,穿过敌人的津浦铁路封锁线前去采购。二是精心炒制烟丝。烟叶进厂后,他们精挑细选,去除杂质,加工前先把烟梗全部抽掉,然后才刨成烟丝。三是科学配香料。他们通过来往于敌占区的商人想方设法搞到上海大烟厂的配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终于搞出了一个较好的香料配方。四是搞好包装。要求技师认真卷烟,包装工人细心包装。每支香烟都严格做到不紧不松。五是成立质量检验小组。对每道工序,特别是对成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次品立即重新加工制作。
由于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认真抓了各个环节,飞马牌香烟质量大大提高,名声越来越大,群众争相购买,前来订货的商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烟厂门口经常有商贩在那里排队,甚至夜晚还有人在那里等候发货。为了保障供给,他们于1944年上半年又添置了卷烟机、切丝机各一部,并新建了20间厂房,增加了100多个工人,增开了夜班,每天生产飞马牌香烟1200多条,比1943年的产量翻了一番。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日益提高,飞马牌香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南京、上海、杭州的烟贩子,也冲破重重阻挠,前来采购批发。这样,不仅解决了军部机关和二师部队的吸烟问题,而且平均每月还上交军部盈利30万元。1945年秋,华北地区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八路军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二师从香烟的利润中,拿出1600万元作为救灾款予以支援。
1944年下半年,新群烟草总公司划归津浦路东专员公署建设处领导,委派叶钦和为总经理、理凤文为副总经理。烟厂也扩大了规模,总公司下设3个分厂,职工达600人,拥有卷烟机5台、切丝机3台,分别生产飞马牌、神龙牌和工农牌香烟。抗战胜利后不久,新群烟草总公司随着军部机关先后转移到山东,济南、徐州也分别生产过飞马牌香烟。第三野战军机关进驻上海后,新群烟草总公司部分职工也来到大上海,把制造飞马牌香烟的工艺带到了大上海。不久,上海卷烟厂也生产起闻名遐迩的飞马牌香烟来了。陈毅军长提出的把飞马牌香烟打到南京、上海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本文作者为安徽省委党校研究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云岭》主编)
(责任编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