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探索及思考
2023-07-10贾晓冬刘猛猛
王 利,贾晓冬,刘猛猛
(山东省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272000,济宁)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构建河湖管理模块,促进河长制工作提档升级
整合“人、水、事”信息建立河长制管理平台,坚持市县镇一张网布设,不断丰富完善模块内容。
“人”:平台实现对全市4784 名河长、1853 名河管员的在线管理,对各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智能统计;限定巡河范围、时长、距离等条件,对不满足要求的巡河记录限制上传;根据考核制度和指标自动打分、智能考核。
“水”:将河湖管理范围等纳入系统,实现了对全市531 条河流、248 座水库数字化管理;实现所有河湖数据标绘上图,并划分到了村段级;对水域岸线、堤防、水闸、泵站、取水口、排污口等标绘上图,实现对河湖水系逐层、逐级数字化直观展示。
“事”:将碍洪问题排查、拦河工程整治等事项纳入系统,对问题清单、交办时限等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责任落实督办、监督评价、信息传送等功能。共建设河湖视频监控体系监控点996 处,实现对南四湖、梁济运河、泗河、大汶河等河湖的全面感知监控和辅助决策管理。
2.构建水旱灾害防御模块,推动水旱灾害防御夺取新胜利
接入了覆盖济宁全市主要水利工程重点部位的图像传输监控、雨量站、水位站,建设了济宁市水旱灾害防御系统、济宁市泗河数字孪生流域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第一时间向风险区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在线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工情。2022年6月26日,平台预测邹城西南部将出现短时强降雨过程,发出预报预警信息,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会商研判,派出专家组到邹城郭里镇指导督导强降雨应对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了水利工程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构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块,助推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统筹布局。强力推动济宁全市水利工程标准化数字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行政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监督、评价、考核,以及工程控制运用、巡视检查、维修养护等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数字化管理。
示范带动。建成县级水利工程标准化数字管理平台2 个,大型中型水库全部建立了标准化数字管理平台,东部山区邹城、曲阜、泗水3 县建成2 个县域小型水库标准化数字管理平台,建立河道(水闸、堤防)标准化数字管理平台2 个,实现工程运行、管理、调度、养护全链条在线监管。
重点突破。建设东部3个县市小型水库安全监测平台和240座山丘区小型水库大坝照明、视频监控、渗流测压和水雨情自动观测“四个系统”,6座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两组患者的评分对比,护理前,观察组S A S(53.16±1.29)、SDS(52.89±1.34);对照组SAS(53.20±1.31)、SDS(52.77±1.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21.08±0.02)、SDS(21.34±0.78);对照组SAS(35.40±2.35)、SDS(35.88±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构建安全监管模块,提高水务安全生产能力
在用好人防、物防等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安全监管+数字化”作用。将全市各类水务建设项目、水务企业、水务工程基础信息和监督检查信息录入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分析各类工程易发的坍塌、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中毒窒息、溺水等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紧盯山洪灾害易发区。泗水县全县91座大中小型水库全都装上了“电子围栏”,通过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技术及时发现闯入水域管护范围的人员并回传信息平台和相关管护人员,以声光报警、应急广播喊话提醒等方式及时劝离,有效提升防溺水和应急工作效率。
5.构 建水土保持模块,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水平
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库,可及时全面掌握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项目查处、在建项目水土保持开展、重点水土保持工程进展、水土流失监测科研观测数据采集等情况。特别是与市审批部门投资在线监管平台信息互通互联,可提前提示生产建设单位开工前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大大减少了“未批先建”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6.构 建水资源模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信息化水平
取用水管理信息系统。非农业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区渠首实现在线计量全覆盖,建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在线计量体系。
地下水监测系统。持续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建设完善地下水监测系统,安装地下水监测设备,实时掌握中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动态变化。
水资源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对所有取用水单位安装远程在线监测计量设施,实现取用水户远程在线监测全覆盖,实时掌握取用水户用水情况,及时发布预警管理信息。
7.构建泗河数字孪生流域系统,提高泗河智慧化管理水平
研发泗河流域产汇流模型、河网水动力模型、河湖库调度模型等,构建智慧防汛(包含水雨情监测、洪水预报与演进、防汛形势研判、预警发布、联合调度、抢险救灾等)、工程管理运维、水资源管理、生态流量调度等具体应用子系统。泗河数字孪生流域系统建设被列入全省数字水利先行先试成果目录,为全省首个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的数字化应用系统。
8.构建城乡供水模块,提高城乡供水智慧管理水平
济宁市累计建成水厂105处,其中城市水厂24处、农村规模化水厂81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6%,规模化水厂供水覆盖率达到95%,全市所有县市区城乡供水均实现了“一个部门主管、一个公司运营”。市、县建设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信息管理中心,所有水厂配备了自动化系统,关键分水口、关键节点配备传感设备,实现水量、水质、水压等关键参数在线监控和主要制水环节自动控制;县级平台采取信息化手段对水厂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大力推广智能化水表、远程缴费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9.构建污水治理模块,增强城乡污水治理效能
建立城市污水综合监管平台。按照“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思路,对城区污水管网、城区河道及配套设施、污水提升泵站、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将济宁全市各污水处理厂数据接入,及时掌握污水处理厂进出水量、水质等情况。
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农村污水处理站、运维车辆、收集池等设备和设施的远程监控、运行监测、运维监督及数据分析评价,同时包含车辆定位、巡检维护、水质检测、问题管理等各项功能,发现设施异常时平台及时报警,对异常处理情况跟踪处理,提升了设施达标率、正常运行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10.开展平台集成建设,市县平台统筹共建
市级平台:编制《济宁市智慧水务“十四五”规划》。明确市县建设内容(市级建设软件平台,县级建设感知体系),形成市县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的建设格局。建设水务综合业务平台,对河湖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管理、城乡污水管理等系统功能进行整合。开发数据综合平台,共享水务内部、行业纵向、部门横向信息资源。打通水务内部数据共享渠道,建成济宁城乡水务大数据库;建立省、市、县三级共享应用的水务视频集控和数据交换体系;实现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文、气象等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县域平台:14个县市区同步开展县域平台建设。以金乡县智慧水务监控云平台为例,金乡智慧水务平台已融合河湖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取用水监测、水价改革、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灌区信息化、农污运维管理、黑臭水体监控等模块,形成了以“智能感知+数据融合+数字应用”三大体系为支撑的水务综合监管平台。
二、经验与启示
1.推动数字示范河湖建设,实现河湖现代化管理
数字示范河湖工程的全面建成,实现了河湖管理工作信息化处理全覆盖,是一项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也是未来现代化水务高质量发展必然趋势。工程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实现信息化与水利工作紧密融合。
2.加大多种监测手段融合,提高巡河巡湖及监管效率
通过视频AI、遥感、无人机多种监测手段的结合应用,与人工巡检互相补充、优势互补,可以从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多维度全面精准判别,前置发现违章违法行为。以解决基层巡河(湖)员日常巡检工作问题为出发点,简化系统操作流程,提高巡河(湖)效率,同时对基层巡河(湖)员巡检工作情况进行监管,提高巡河(湖)质量。
3.全面摸清河湖治理和管理现状,完善河湖数据资源体系
通过对范围内所涉及建筑物、构筑物、水面情况等进行巡查航拍,全面摸清湖泊治理和管护现状,形成“一湖一档”的资料大数据库,保持数据资源的现实性和完整性,为业务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支撑。
4.智慧水利体系建设释放经济效益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下拓展水利市场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水利公共设施智能化转型,实现数据驱动与业务发展相融合。这一发展进程将为互联网企业以轻量化运营模式快速进入公共服务市场营造良好环境,带来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