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2023-07-10陆禅
陆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了系统全面部署。当前,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怎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任务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的有哪些方面?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
《领导文萃》: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战略部署?
张红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2013年、2017年、202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念兹在兹的深厚情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从全局看,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从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规律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和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当前,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弱项。这迫切需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从现实看,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农村领域,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做大农业规模,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从长远看,这是夯实国家安全根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回顾近几年,我们面对世纪疫情、地缘冲突、极端天气等多方面风险挑战,始终能够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支撑和底气就在于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在于几亿农民工在城乡间进退有据、平稳流动,农业农村起到了“压舱石”“稳压器”作用。
总之,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深远意义。
《领导文萃》: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战略部署。如何理解农业强国的内涵,它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
张红宇:对于农业强国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层面的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概括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表述得十分到位、非常精辟。换个角度观察,我认为,农业强国归根到底是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适宜的生产方式、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实现超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强大的农产品产出能力、供给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对于农业强国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层面的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概括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表述得十分到位、非常精辟。换个角度观察,我认为,农业强国归根到底是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适宜的生产方式、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实现超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强大的农产品产出能力、供给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农业强国是在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发展形成的,是农业全面升级和由此带来的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从全球农业实践看,人们自古以来都试图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直到19世纪改良蒸汽机出现后,才使动力型农业机械诞生成为可能。最初出现蒸汽拖拉机,而后出现汽油拖拉机,终成柴油拖拉机时代,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1914年,工业合成氨技术催生了化肥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1930年前后,玉米杂交技术推动现代种业逐步发展,农业增产潜力不断被挖掘。1940年前后,合成农药大大减少了农业病虫损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利用生物技术改变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更是赋予农业现代化新的时代特征。事实上,如果说农业机械裝备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效率,是农业科技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化肥、农药和现代种业等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大幅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则催生了农业科技的第二次革命。而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应用和发展,意味着第三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先行国家凭借天然的资源禀赋以及三次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改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强势农业和农业强国。
从全球看,大体可以将农业强国归为两类。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人少地多,以机械装备替代劳动力,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比如,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的劳动节约型规模化农业强国。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稀缺,人多地少,以技术、资本替代土地,不断提升土地和资源配置效率。比如,以荷兰、以色列、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土地节约型精细化农业强国。这两类国家除资源禀赋差异外,其超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及卓越的全球竞争力,无一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程度、制度设计安排等高度相关,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算得上农业强国的,全部来自发达国家。它们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长久,农业现代化进步水平举世公认,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人均GDP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如美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2022年人均GDP达7.63万美元,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丹麦、以色列和日本人均GDP分别达5.5万美元、6.55万美元、5.83万美元、6.67万美元、5.21万美元和3.38万美元,均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与重要农产品需求相匹配。虽然农业具有多种功能,但生产农产品,充足供给和满足国民所需,是其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从欧盟、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公布的农业政策目标看,有11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安全、可靠、稳定、充足的食品供给是其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因此,对于规模化农业强国,农产品产出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是最重要特征,不仅能满足国民所需,还有强大的出口能力;精细化农业强国,尽管农产品产量有限,甚至有的需要净进口,但在特定种类农产品生产或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引领全球。
三是与非农产业发展相契合。纵观全球农业强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尽管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大量进城或转移就业,留在农村的人口和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但通过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效益或通过精细化生产产生集约效益,从而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得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相当的收益,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如美国2021年200万家家庭农场中位数年收入达9.22万美元,高出美国所有家庭的中位数收入2.15万美元,农业从业者收入大幅提高,与非农产业从业者收入实现了一种均衡。
四是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都呈下降趋势,但作用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要求。除了生产农产品这一重要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功能,比如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农村社会活力等。事实上,农业现代化上百年的实践让各国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永恒的主题,因而纷纷倡导注重生物多样性,重视气候变化,养成绿色有机生产生活方式,关注农业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
五是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话语权。如美国作为农业强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国,也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22年美国出口农产品达1960亿美元,全球市场大约1/3的大豆、1/3的玉米、1/3的棉花来自美国。荷兰农产品出口常年保持在全球前列,2022年农产品出口达1223亿欧元,花卉等设施性园艺性产业以及乳制品产业享誉全球。丹麦虽然人口总量不足600万,但年出栏生猪3300万头左右,猪肉出口全球第一。以色列的农业节水技术、德国的农机装备制造、日本的高端农产品生产等在全球都具有明显竞争力。这些国家的尖端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引领着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成长于此的农业企业对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有着显著影响力。
《領导文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我国国情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张红宇: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现代化进步程度,还是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产业产品类型丰富程度、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包括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2022年GDP总量达121.02万亿元,人均GDP达8.57万元,十分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从农业现代化重要指标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人均重要农产品占有量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农业现代化重要指标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人均重要农产品占有量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作为成长型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增长速度远超生产增长速度,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尽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持增长之势,但经济增长带来的成长性需求,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由农产品生产者转换为消费者带来的转变性需求,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冲突加剧带来的储备性需求持续增长,农产品供需紧平衡越来越呈常态化。这也决定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基于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支持和发展要求,建设农业强国路径选择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农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我国的国情和农情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中国幅员辽阔,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物种丰富多样,区别于前面提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两种模式,差异化多元性成为显著特征。比如,黑龙江省人均耕地8.45亩,福建省人均耕地仅0.84亩。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生产方式,有的重在规模化生产,有的地区重在集约化经营;有的地区适宜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有的地区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农业机械装备及运用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者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尽管农业资源不丰裕,但经济发达,资源要素投入力度大,从业者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有明显的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绩效;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脱贫不久的地区,或囿于农业资源欠缺,或限于外部条件不充分,农业生产水平和从业者素养不高,农业经济运行效率滞后于发达地区。因此,释放多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后发地区实现超越式发展,达到区域均衡,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是小农经营为基础。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特色。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迁移转移,小农户分化越来越明显,但仍保留农村户籍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普通农户,仍维持在2.6亿户左右,其中承包农户约2.3亿户。他们既是农业经营基本单元,又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经营主体群。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390万家、农民合作社222万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04万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建设农业强国应顺应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从大历史观和新发展观看待小农问题,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小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是农业产业滞后于非农产业。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最大的不协调仍是工农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最大的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整个劳动力构成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70.5%,到2021年已下降到22%,平均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66亿人后,到2021年减少到1.7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人以上。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更快,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已由1978年的1∶7.5∶4.5转变为2021年的1∶4.3∶3.5。尽管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二、三产业,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二、三产业仍是事实,这也是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低于二、三产业从业者收入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农业强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生产率应大体均衡的要求,应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缩短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目标的发展时差。
四是全球竞争力不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产出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之一。除了在蔬菜、茶叶等部分园艺性产品和养殖性水产品出口方面上有一定竞争力外,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3343.2亿美元,其中出口982.6亿美元、进口2360.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378亿美元。包含大豆在内的全口径粮食进口总量达1.469亿吨,相当于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21.4%。肉类进口量达740万吨,对外依存度也比较高。按中国单位产出水平计算,包括棉花、油料、糖料以及肉类、乳制品在内的全部农产品进口量相当于7亿亩左右虚拟耕地面积,进口农产品已占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总量的40%左右。此外,虽然进口量大,但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涉及价格谈判、贸易摩擦处理和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较小,竞争力不强,还没有表现出与大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大国农业地位。
《领导文萃》:那么,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任务和要求?
张红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既遵循农业强国发展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农情。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一,以保障重要农产品充足供给为基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足供给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最重要的基础,是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的根本前提,也是全球农业强国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更是我国建设农業强国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最大限度保障和提升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把保生存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先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既遵循农业强国发展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农情。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以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为重点。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在维护小农户权益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者。力争在未来20~30年内,使农业从业者在全部劳动力构成中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从业者绝对数量每年减少1000万,到2050年农业从业者占比下降到5%以下,绝对数量减少到3000万人左右。同时,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或经营作业环节托管,形成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共存格局,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的平均收益,让农业成为有尊严的从业选择。
第三,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大国农业应充分体现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富县、富民、富区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布局,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往村覆盖、向户延伸、补上短板。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第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路径。绿色发展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就会给我们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因此,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耕一定要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健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关注气候变化,促进环境友好,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五,以提升农业全球竞争力为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产出国、最大农产品进出口国之一,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多元的比较优势,在园艺性产业和养殖性水产品方面扩大优势,引领提升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乃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在资源性农产品进口量大,对资源性农产品全球贸易格局中有深刻影响的优势,努力提升中国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话语权,包括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和资源控制权。坚持“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等农业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和大农产品贸易商,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
《领导文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任务繁重,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張红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需要瞄准“十五五”、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
第一,强化思想认识。将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置于国民经济社会战略框架和全球农业发展格局中思考,与保生存、保安全、保发展紧密结合,在研究制定不同时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把农业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第二,找准定位目标。农业强国有多重衡量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但共同规律和核心指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观,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最大化实现基本农产品供需平衡。
第三,科学把握原则。建设农业强国,各地不可能一个模式套到底,需要体现基本国情农情。一是立足实际,既有发展阶段要求,又有具体实施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创新思维,探索多种模式和路径,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三是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不搞一头大一头小;四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互利共赢,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搞一花独放;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制度设计安排,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第四,采取务实措施。全面建设农业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提高自给率,努力实现供需平衡,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此,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都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产提升行动,不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瞄准提高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健全农业从业者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努力让从业者获得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均等的收益。
第五,塑造典型样板。建设农业强国,是典型的国家行动。基于中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步程度,可以鼓励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农业大省在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增长方面努力,引导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率先发展,不断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和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业强县、强市、强省的经验做法和实现路径,树立标杆样板,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第六,强化评估考核。对标世界农业强国,结合我国国情科学设置农业强国评价体系,每年开展一次第三方评价,对照目标查找短板问题,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农业强国建设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采取第三方评估、交叉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确保农业强国建设质量和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