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兰基地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弹一星”伟业背后的故事

2023-07-07沈斌刘殿如兰宁远

党建 2023年6期
关键词:白毛马兰两弹一星

沈斌 刘殿如 兰宁远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举,国际形势异常严峻。中国人民要真正挺直脊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核垄断的挟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号令一出,一呼百应。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怀揣对新中国的满腔赤诚之爱,义无反顾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用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突破了“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成就这一伟业的光辉岁月为今天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和丰富的精神宝库。“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所彰显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精神,既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求实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业已成为新时代加快建設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的不竭力量源泉。

马兰基地——“做埋头苦干事,创惊天动地业”

马兰基地地处新疆罗布泊腹地,是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东方巨响从这里发出,蘑菇云朵从这里升腾,点燃了中华圣火,创造了民族之光!

马兰花开死亡海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每当听到《马兰谣》的旋律,人们总会想起那个和花同名的地方。

1958年,马兰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担负起为我国核试验基地和第一颗原子弹爆心选址的重任。这年12月24日晨,他率领小分队顶着漫天风沙,经玉门关向西而行,一头扎进了罗布泊。

海浪般连绵起伏的沙丘、寸草不生的砾漠、清冷沉寂的古老废墟……这片荒漠的中心地带,便是消失了两千多年的楼兰王国遗址。小分队摸索着前进,穿过这片“死亡之海”的边缘,到达孔雀河边,打下第一根木桩。后来,这里便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心。

195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张蕴钰带领大批创业者来到博斯腾湖,大片清澈的湖水令疲惫不堪的人们顿时精神焕发,他们扑到湖边,贪婪地捧起清冽的湖水,把自己洗了个干干净净。大伙激动地给北京发电报说:“这里土地肥沃,能种菜、种粮,这里水源充足,水是甜的,还带有香味……”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万毅看到电报后哈哈大笑:“水还带香味!他们都成了诗人了!”

博斯腾湖岸边一片寂然,只有那小水沟里生长着一丛丛美丽的马兰花。张蕴钰兴之所至,当即把核试验基地命名为“马兰”。从此,人们一说起马兰,就自然想到那片点燃东方巨响、挺起中国脊梁的神奇热土。

木兰村里的“核大姐”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前夕,盛夏的戈壁滩被太阳烤得如火炉一般,核试验场工地上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正在视察工作,当一行人走到住宿区东北角时,前方出现了一座由5顶帐篷围成的“四合院”。当时,核试验场正需要大量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到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中,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也随之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马兰,加入到核试验研究的队伍之中。

在这座被张爱萍将军临时称作“木兰村”的院落中,年轻的姑娘们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用青春与汗水擎起了锻造强国利器的熊熊火炬。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张爱萍激动地向周恩来总理报告:试验圆满成功!在和总理通话时,张爱萍正好看到身边拿着数据的哈森等几个姑娘,便告诉总理:我们这里有好些花木兰,和男子汉们一起完成了试验任务。周恩来听后很高兴,说要和“娘子军”们讲两句。可当张爱萍把话筒递给平时能说会道的姑娘们时,她们只冲着话筒叫了声“总理”,便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当周恩来请她们转达自己的问候时,她们才想起要代表木兰村的全体女科技工作者向总理问好。听着总理一句句亲切的话语,花木兰们一个个笑得是那样幸福、那样甜蜜。

此后,更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女科技工作者接连走进木兰村,成为大家伙口中亲切的“核大姐”。几十年来,她们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为共和国铸盾的壮丽事业。如今,这些“核大姐”都已年过古稀,有的甚至长眠在了戈壁滩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居最下游,志在最高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巨龙首飞之地。一代代东风人扎根大漠,艰苦创业,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七勇士”泣立“生死状”

1966年10月27日,我国要在本土进行一次导弹载核弹头的飞行试验。10月25日,聂荣臻元帅飞抵发射场,亲自坐镇指挥。在本土进行这样的“两弹结合”试验,在世界上还绝无仅有,在中国更是第一次,所以不能不作最坏的打算。为配合此次发射任务,兰新铁路停运,西北空中航线关闭,西北地区全体官兵进入战备状态,沿线居民全部被疏散隐蔽。而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7名控制人员则经上级批准,进入位于发射阵地的中心地下控制室,“逆行出征”。

试验,包含着成功、失败和意外,长期在发射场工作的人们都深知这一点。于是,7名勇士分别写下决心书,虽不是遗言,但每一个人都在“生死状”上留下了以身许国的最后遗嘱,抱着“死也死在阵地上,埋也埋在导弹旁”的决心,奔赴发射前线。

试验开始了!10月27日7时40分,“七勇士”进入地下控制室,聂荣臻专程前来为他们鼓劲打气。当聂帅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7名年轻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紧张与激动,顿时泪如雨下。

年仅20出头的操作员徐虹哽咽着说:“我不是党员,感谢党对我的信任。如果我牺牲了,我的全部津贴就作为党费交了……”聂帅听后,紧紧握住他的手,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8时45分,阵地指挥员下达了“15分钟准备”的口令。所有人员都撤离了发射场,只留下最后的“七勇士”。

“1分钟准备!”

9时10秒,随着王世成“点火”口令的下达,佟连捷果断按下了发射按钮,核导弹起飞。几分钟后,从落区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喜讯传来,“七勇士”飞也似的从地下控制室爬出来,与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紧紧拥抱在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共享成功的自豪!

将小白毛请出弹体外

首次“两弹结合”试验筹备期间,周恩来总理来到试验基地,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的钱学森,也曾多次来到基地,亲自检查导弹的研制情况,并反复强调,一根没有焊好的电线,一个不合格的元器件,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决不能有任何疏忽。

1966年10月下旬,“两弹结合”试验发射任务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天,在进行弹体内外检查时,操作员王长山突然发现弹体内部24号插头第五节点内有一根长约5毫米的小白毛。

对于导弹这个装有成千上万零部件的庞然大物来说,一根又细又短的小白毛看似微不足道,不用放大镜甚至难觅其踪影。但王长山牢记钱学森的叮嘱:坚决不能留一丁点隐患,一定要确保试验任务万无一失!

于是,王长山像绣花姑娘一样,一遍又一遍尝试用镊子夹,然而由于小白毛太小,根本夾不出!他再用细铁丝挑,但铁丝硬度不够,还是取不出!最后,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猪鬃,前前后后花去两个多小时时间,总算将这根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小东西“请”了出来。

王长山这一举动,惊动了正在发射场作紧张筹备工作的钱学森。钱老弄清来龙去脉后,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小心翼翼包好,对大家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这是作风细致的典型,每个人特别是做技术工作的同志,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很快,这根小白毛被带到了北京中南海,被带到了中央专委会议上。

周恩来看到这根小白毛后,非常感动,当即指示,要把这种精神在整个试验场进行宣传表彰。不久,东风试验基地火线文工团以小白毛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话剧《一丝不苟》,在参试人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从此,小白毛的故事成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精神的象征,被广为传颂。

当好“两弹一星”传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刷新纪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航天强国建设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

千年大漠,滚滚黄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踏上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勉励大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

一种精神的孕育,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旦形成,力量巨大,影响深远。当年,“两弹一星”功臣用生命筑起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世界航天史的书册中;如今,新一代航天人又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从单一型号火箭到多型号火箭并行,从常态化发射到长期保障,突破了多个“首次”,续写了敢打硬仗、迎难而上,自主创新、敢于超越的时代乐章。

技术不断进步,成果不断刷新。2021年5月15日凌晨,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顺利进入火星大气层。7时18分,“祝融号”火星车发回信号:“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霎时间,指挥大厅内升腾起一片掌声,现场的飞控人兴奋地喊道:“火星,我们来了!”

火星只是又一个“起跑线”。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进行全新探索,飞控人都将继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不断刷新“中国速度”,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责任编辑:王碧薇)

猜你喜欢

白毛马兰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堡中堡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白毛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我帮爷爷放绵羊
水妖的望远镜
毛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