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帘幕后的藤蔓

2023-07-07吕易轩

摄影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边框藤蔓观者

我们常常将照片看作“透视世界的窗户”,执着于透过照片找寻其背后的意义,或是指涉的现实,或是作者的观念,在这其中照片自身总是被我们忽略。然而,照片并非透明,它更像“帘幕上的影子”而并非“窗户”。照片有其自身的存在,照片与照片之间互相联系、遮掩,构成一个如藤蔓般的景观——一个图像世界,这也是我们透过照片所仅仅能看到的世界。

如今随着照片所承载的越来越多,照片也变得越来越“透明”。人们总是急于透过照片看到其背后的东西,并执着地以此为照片赋予意义。照片自身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照片成为看见世界的“窗户”或是在美术馆中成为艺术家观念的图解。因此在本次创作中,我试图再现当今人们的观看习惯,质疑照片作为“窗户”隐喻中的透明性,并让观者在由照片组成的图像世界中获得自身的感受。

作品中的照片选自我长期的日常拍摄,是在不同地域上对相似物的找寻,或是窗外的一棵树,或是潮湿的空气,又或是个体的群聚……从海边的家乡到北方的生活,日夜变换,季节交替。这些依靠直觉所捕捉的影像在画面内容和元素上具有隐含的联系,但与此同时这些照片又抛开叙事性的重负。

照片与照片之间的结构则依靠画面间形式或元素。画面中如脚印元素的重复、线条形式的延伸、影调色彩的衔接等,成为联结照片的桥梁。这些照片之间互相联系、遮掩,构成一个如藤蔓般的景观——一个图像世界。观者依据展板中元素和形式在这其中阅读照片,获得自身的感受进而产生各自对作品的解读。事实上,这也是如今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构建现实所依赖的方式。

对当今人们观看习惯的再现则依赖作品展陈方式的设计。首先,这些照片以直接贴附在墙上的方式,实现了“去边框”的策略,一整幅墙面成为“照片的照片”。观者在阅读这些照片时获得沉浸式的体验,目光在照片与照片间游离,这更接近我们如今在屏幕上观看照片的习惯。其次,在展览中将窗帘的照片以半透明的纱布形式置于前景,悬挂在离墙面1.5m 处。这是对照片作为“透视世界的镜子”的反驳:我们总是期待从照片的“窗户”中看见世界,自以为透过照片看见现实,事实上我们所观看的是由照片所结构起来的图像世界,这也是我们透过照片所仅仅能看到的世界。

以上,我尝试通过照片与照片自身的联系,以及“去边框”化的策略,构建一个观看中的图像世界。与此同时在展陈中通过窗帘照片的前景,试图建构一个“透过窗户观看世界”的空间,以此反思将照片视为“窗户”的潜在观念。透過照片观看照片的体验提醒着人们,我们所流连于照片背后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照片背后仍是照片。

导师推荐语:

在此次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3 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联合展览中,吕易轩同学的毕业作品《帘幕后的藤蔓》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气质,他以帘幕装置+ 墙面展示的空间表达方式,尝试了一次对照片构建世界的祛魅化处理。

从其所展示的有限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作为图片专业的本科班学生,在4 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图片摄影的创作表达,从影像的获取到影像的呈现,包括在影像的接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效应,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较为完整而深刻的认知。《帘幕后的藤蔓》这组照片所探讨的,显然已不再是照片所给人们带来的所谓传统审美意义层面的关于世界表象的“画面趣味”式的“陈旧性”视觉表达,而是聚焦于返身图像本身,及其图像建构指涉性表达的哲学思考。照片与照片之间既相互印证,彼此关联,又虚虚实实,遮遮掩掩,犹如帘幕后的一个硕大无比的藤萝架上,早已爬满了层层叠叠的藤蔓。无疑地,这一奇妙的比喻彰显出了作者对于照片本身,尤其是对于图像在表征范畴内的深入思考——照片作为照片的存在,照片所能呈现的世界终究是图像的世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图像世界恰恰假以呈现世界的名义,铺天盖地般地遮蔽住了我们的双眼,只是我们错以为,我们能够透过那些精妙的照片,看到了世界本真的存在。作者故意抹去了摄影惯常的“视觉边框”,施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在展场中以前景的纱帘材质的三幅象征窗口的影像作品,映罩在主体展览组照(后景)之前,令观看者当下形成了透过照片看照片的切身体验效果,这一观看体验“提醒着人们,我们所流连于照片背后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照片背后仍是照片”。

猜你喜欢

边框藤蔓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藤蔓秋千
用Lightroom添加宝丽来边框
给照片制作专业级的边框
摆脱边框的束缚优派
手机无边框:挑战屏幕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