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悲秋是一种抑郁症表现吗?
2023-07-07穗子
穗子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美好的季节,但对某些人来说却有些残忍。
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是自杀高发期,尤其是伴有情绪障碍的自杀,会在4月~5月达到高峰。这种在特定季节发作的情绪障碍,被称为“季节性抑郁症”,简单理解,就是俗话讲的“伤春悲秋”——人们容易在春天和秋天情绪低落,陷入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有着患病率高、临床治愈率高,但就诊率低、接受系统治疗率低等特点。2021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团队公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抑郁症的12个月患病率为3.59%,终身患病率为6.8%。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9500万,根据世卫组织(WHO)预测,至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的疾病。
季节性抑郁症,又称季节情绪失调症,属于抑郁症的一种。是指有着明确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作的时间段多从每年的秋末冬初开始,至次年的春末夏初结束。这类抑郁症患者会有抑郁症的一般症状,如伤心、焦虑、易怒,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社会活动减少、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还有一些特有的症状,包括嗜睡、糖类需求量增加、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等。
季节性抑郁症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
据专家介绍,季节性抑郁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不是因为他人,而是因为春夏秋冬的季节交替。季节交替会影响日照时间,从夏季进入秋季,再慢慢步入冬季,地球的日照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从而导致人们觉醒与睡眠之间的更替混乱,也就是昼夜节律紊乱。当昼夜节律与人们作息习惯不匹配时,极有可能诱发季节性抑郁。
美國俄勒冈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季节性抑郁患者在抑郁评分和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相关的最佳治疗时间与抑郁评分降低呈正相关。这也证实了,由于季节性变化引起的昼夜节律变化,会导致或者加剧抑郁的发作。
春暖花开之际,常常会伴随天气多变、温度反复无常等情况,尤其在我国北方,还会出现黄沙、雾霾等恶劣天气,这会导致人们脑内控制情绪的激素水平产生波动。由于抑郁症患者对激素水平变化较为敏感,他们的低落情绪在人群中就会更加明显,也更容易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内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加重抑郁的症状。
到了秋冬来临时,枯树黄叶、荒草凄凄再加上阴沉天气,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由于日照时长的变化,人体生物钟也会感觉不适。《北京晨报》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秋季的自杀率也是全年中最高的。同时,还有至少15%的普通人群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悲秋”。
春去秋来、四季更迭,季节性抑郁症也伴随着这样的周期,反反复复。因此,季节性抑郁症被视为复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亚型,与非季节性抑郁症相比,它的严重程度会显得轻一些,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再一次的季节交替而自行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季节性抑郁症的复发几率要明显高于非季节性抑郁症,正是由于一年中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季节性抑郁症不可避免地多出了好几个复发周期。
在一些高纬度的北方地区,受到环境与光照时间变化的影响,人们在冬天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独处机会增多,这个时候大部分患者和家人很容易忽略季节性抑郁,毕竟到了第二年春末夏初,症状又会消失。
面对季节性抑郁症这样一位有着惯用套路的“情绪杀手”,忽略它反而会加重病情,人们需要正确处理它带来的坏情绪。首先,一定要正视季节性抑郁,不对其抱有抵触或者恐惧心理;其次,生活中要学会通过晒太阳、运动、培养兴趣爱好、旅游等方式减压,保持心情愉悦;最后,如果不能独自处理困扰,可以向值得信赖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编辑 陈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