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呈现新时代中国画的学术文脉
2023-07-06
针对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中国美术报》坚持连续三年举办了“高峰之路”主题展览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品牌。每一届“高峰之路”主题活动都会针对当下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学术命题。本届“高峰之路”系列展览的举办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作为学术主持、《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李回源作为策展人,围绕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旨在系统梳理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画创作取得的成就,呈现不同画科及表现手法的艺术探索,展现南北各地中国画家的精神面貌,以作品呈现新时代中国画的学术文脉。
系列活动以北京于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首发式暨学术论坛作为起点,以辽宁站(盘锦辽河美术馆)和福建站(福州福建省画院美术馆)一北一南两站展览为主体,巡回展现新时代南北画坛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68位画家的200余幅近年佳作。这些画家在画法上跨越不同画科,兼有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在代群上跨越半个世纪,覆盖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共同浓缩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以来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路向与优秀成果。参展艺术家们以自己面貌多元、锐意创新的一幅幅作品铺就了一条通往“高峰”的探索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术先行:新时代中国画发展高峰论坛开启探研之路
9月20日,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的“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优秀成果展(2012-2022)启动仪式暨新时代中国画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此次高峰论坛由“高峰之路”展览的学术主持于洋、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主持,围绕“新时代十年中国画的发展”这个议题,邀请了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吴悦石、苗再新,荣宝齋画院中国画研究创作中心原主任老圃,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林容生,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喻国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副所长卢志强、花鸟画所副所长姚大伍,《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张苑、李回源进行了讨论。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代表性艺术门类,中国画在创作、教学、研究层面都显现出长足进展和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家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上,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秉持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艺术创作领域涌现出诸多新时代经典佳作,国家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采访中表示,本届“高峰之路”反映了这十年当中文艺创作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上,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所作的思考。它既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又有实践成果的展览和展示,还有相互之间的研究探讨和交流,因此这个展览是新时代中国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学术活动。他认为在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实践过程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体现出了他们对艺术理想的苦苦坚守、对审美理想的苦苦追求、对攀登艺术高峰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艺术家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去观照现实社会,观照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于洋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传统艺术的繁荣兴盛。在此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画如何从传统走向未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力行守正创新,如何在时代潮流中实现自身艺术语言的延展与转化,这些课题都需要一代代中国画家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而这也是此次论坛及参展的艺术家们一直在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次论坛由画家来做主导,在何加林看来,研讨的学术含量非常“接地气”。他说:“因为在座的各位艺术家都是实践者,他们表达这十年来中国画发展和自己个人艺术成就的真知灼见非常真实,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我认为中国画这十年的繁荣与几十年前的变化非常不同,尤其是在表现语言方面的丰富性,恰恰说明了经过前面三四十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每位艺术家不论从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在近十年当中慢慢成熟,也慢慢沉静下来,逐渐形成了诸多艺术风格和流派。同时,过渡时期的很多年轻艺术家可能会受到这些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影响,缺乏一点创造力,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些困惑。但只有认真解读这十年,我们才能以崭新之姿踏上高峰之路,这次论坛恰好是很重要的起点。”
吴悦石认为,这次高峰论坛是在关键的时刻,进行的一次非常关键的讨论。他说:“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纵观十年来我们中国画的发展,从体制格局、题材手法到创作队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中国书画的新时代也开启了新的一页。每一位书画工作者都为书写新时代做了很大努力,在论坛中也讨论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我觉得在推动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苗再新表示,中国画的发展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要巩固和发展这个局面,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道路上把自己的艺术语言加以提高和深化,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一个成熟的画家,能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和面貌,这是一个画家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位画家要认清自己的道路,要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样我们中国画的发展才会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局面。
于洋在总结中谈道:“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代表性艺术门类,中国画在创作、教学、研究层面都显现出长足进步和勃勃生机。近些年来的美术,特别是中国画的展览比较多,也涌现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新时代的经典的中国画佳作。而这次展览正是把南北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名家作品汇集到一起,做一个南北的巡展。也是想通过这样的展览,集中性、汇聚性地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画的成就和一些优秀的作品,以及这些画家们的所思所感。这次展览我们以作品为中心,通过点状的作品,串起一条十年中国画发展的线索,来展现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同时也是献礼二十大、全面展示这十年中国画发展成就、总结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把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多种可能性激发出来。”
创作为脉:辽宁站主题展呈现学术文脉
9月27日,“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优秀成果展(2012-2022)”辽宁盘锦站在辽河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民政府、《中国美术报》社主办,辽河美术馆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姜宝林来到展览现场,他连续参加了三届“高峰之路”展,在他看来,这个展览恰逢其时,一届比一届办得好。他认为展览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水平很高,学术性强,又紧跟时代。展览的学术气氛很浓厚,但是又很自由,每一位画家都拿出了能够代表自己创作理念的优秀作品,把自己的追求成果呈现给观众,能够体现笔墨水平和整体的学术质量;二是能看到中国画趋向现代化的转型非常突出。每位艺术家都在尝试让自己的作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风貌和自己的思维取向,且都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三是笔墨的丰富性、多样性,且能够以适合自己的笔墨样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这种笔墨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消融在表达自我感情的范畴里,让人很受启发;四是展览形式多样、面貌丰富,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强调的个性,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形式美感和所适合表达的笔墨语言,这一点在人物画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本届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从“30后”到“70后”,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画坛前辈,也有堪称中流砥柱的画坛中堅。这些艺术家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在各自领域以极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研究,以宽广的文化视野观照古今与中外、历史与现实,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画坛的生机与希望。
老圃认为,此次参展艺术家的阵容非常整齐,是中国画在行进过程中一次最好的总结,也是中国画在创作、思考、研究、解决很多当下课题的一次客观呈现。在他看来,展览为研究中国画这十年来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庞大的样本库,每一位艺术家的风格和探索路径都十分鲜明。“此次我选择了一些案头果蔬习作,带有一些实验性的没骨画法,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尝试与水墨做一些结合。我觉得艺术家在各个时段都有各个时段的追求,能够把艺术家的这些探索展现出来,也使得展览更加学术、更加多样。”
在喻国玮看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性,这些学术探索也使得此次展览个性十足。他说:“这十年中国变化很大,美术事业也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觉得中国画在这十年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体现在观念的进步,既有现代性、时代性,又有前瞻性,且绘画的个性极其突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在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执着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心象,讴歌我们的人民、社会和伟大的时代,这一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基本反映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画发展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范治斌在现场同样对此次展览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性印象深刻,他说:“展览所展出的许多老艺术家的艺术风貌让人动容,他们画面中的艺术活力和对中国画向现代性转型的探索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此次范治斌展出了“新鲜出炉”的刚刚在大青山写生时的新作,也是他在山水画方面所做的新尝试。
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科,还是写意、工笔、没骨等不同画法,正是这些新时代以来涌现出的风格多元的中国画作品,不断挖掘和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气象,同时也在升华着我们对于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情感,寄托着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与感怀。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徐卫国在看完展览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作品都是面向生活的,而且来自于画家对生活、对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创作精神的一种传承。同时,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在内容和技法上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作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风格反差也很大,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美术的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也是展览的最大价值所在。同时他也对此次辽河美术馆的展陈效果感到十分惊喜,在硬件条件和展馆设计方面都非常有特点。盘锦的美术创作氛围也十分浓厚,这次可以跟当地的艺术家进行一些交流。
展览现场能看到许多盘锦当地、甚至从沈阳赶来看展的观众,他们说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高水平的展览非常难得,他们不时拍照、相互交流,对画展赞誉有加。喻国玮说:“对于盘锦来说,是一次额外的收获。”
辽河画院院长胡泽涛是此次的参展作者,他为这样的展览能到盘锦辽河美术馆展出感到高兴。他说:“这样高规格、高质量的展览的到来,为我们辽宁的国画家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在现场看到全国60多位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真的让人受益匪浅。这次展览,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报》社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现场反馈来看,这种努力是非常值得的,也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和交流,能更好地推动辽宁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中国美术报》视频中心也通过直播导览的方式,将这些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观众。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正是通过作品,我们得以具体而生动地感知和评价一个时代,并借由这些作品本身感受笔墨丹青的艺术表征背后,那些丰富蕴藉的性灵与文心。
交流为媒:福建站成果展实现南北对话
12月21日至25日,“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优秀成果展”在福建省画院举办。68位艺术家的作品从祖国的东北端千里迢迢来到东南沿海,形成一场横跨南北的学术交流。今年恰逢福建省画院建院40周年,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来文表示,40年来,福建省画院紧跟时代、强调绘画创作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同时根植于地域文化,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寻找自己的个性语言,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这也是艺术家们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艺术追求。“高峰之路”的参展艺术家们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在各自领域以极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研究,以宽广的文化视野观照古今与中外、历史与现实,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画坛的生机与希望,也给福建的艺术家们吹来新鲜的学术之风。
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副所长卢志强认为,此次“高峰之路”展览是对近十年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学术上的梳理和展示,该展览已逐渐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在当今跨文化的语境中,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当代的表达、当代的思考尤为重要。今天的这个展览既是优秀艺术家们十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高峰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
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赵胜利强调,高峰之路是我们创作追求的必由之路,在福建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学术水平的展览,对福建美术界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会很好地推动福建美术的创作和发展。
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省画院名誉院长张永海指出,高峰之路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这次参展艺术家们的作品精美、精到、精致,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中独有、独特、独到的审美价值取向,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以及创作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福建省画院能承办这么一场高水平的展览,对画院的画家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借鉴的机会,也希望这次展览能给福建美术界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
本届“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优秀成果展(2012-2022)”已经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展览以学术、创作、交流为抓手,呈现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画发展的多元面向。我们可以看到,参展艺术家们以自己面貌多元、锐意创新的一幅幅作品铺就了一条通往“高峰”的探索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