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运筹天下于掌中
2023-07-06温顾南浔
温顾南浔
学历史的时候,我感觉我是天下的王。
——题记
作为一名历史课代表和历史爱好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这些年与历史相爱相杀的经历。
一. 背诵
在很小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喜欢读历史故事。我小时候看国漫,尤其喜欢《秦时明月》,因此战国时期的历史和相关人物都是我阅读的重点,诸子百家、战国纷争的辉煌,我永远不会忘记。
然而不幸的是,我最喜欢的历史都不在考试的重点范围内,每次备考我都要面临痛苦的N轮背诵,保证自己史实部分不会丢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战斗的经验。
1. 常识推理
如果有什么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定是刻在脑海里、一直在生活中接触的常识,就像是先有石器、再冶炼金属、再工业革命;绘画技艺一定是从简单的线条到图腾再到精美的画作……这些知识当然谁都知道,但在史料排序时却可以救人一命。
平常的背誦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例如经济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建设都逐渐推进;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长期的多国分裂最后必将迎来一个统一的王朝。
以科学的角度推演历史的发展,让人类史如电影一般在眼前放映,而不再对着眼前厚厚的历史书发愁。
2. 触类旁通
学好历史,需要跨学科思维,最主要跨两门,语文和地理。
在我统计历史成绩的时候,有一位平日里基础默写不怎么出色的同学考得却很好,一问,他说:“材料里的内容都是古文,把答案都透露出来了。”我对此表示深切的敬意,这是一位语文大佬。古文的诗词、文献都是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可以说,学好了语文就拿下了一半的历史——盛唐的故事反映繁华的景象,元代的杂曲展现市井的风貌……更别提山川物志,每个字都是历史的材料。
地理就很简单,历史的识图离不开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与大江大河,同时地理环境也与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息息相关。我曾经有幸上过复旦大学教授开设的历史地理课程,地理的河流、湿润区与干旱区、农林区的划分,都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上千年来的战争与交流。
二. 史观
学历史是需要王的气概的。
这并非来自于什么中二的历史穿越剧,而是每一本我读过的历史研究、每一个我了解的历史细节、每一道我做过的史料分析题告诉我的。
怎么看待从秦到汉到唐宋到明清皇权控制的加深?中国与附近少数民族的关系随着历史又有哪些变化?每次考题给出的文献资料和史料图片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背后的史观,背后总揽全局的大局观。
我们要成为历史的王,我们要有王的心胸,王的见地。
这样的见地不容易得来,不过也许有途径可以辅助。一是纵览全书,把握王朝兴衰的脉线,只要对历史足够熟悉,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它的发展贯通;二是思考,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要改革选官体制、改革税收,是统治巩固的需要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抑或是时局所需必须做出这一调整——站在王的视野看待问题,而不是干巴巴地写“顺应时代的潮流”;三是可以多读书、多看纪录片,纪录片可能偏向于考古更多,专业史观可以从书本中汲取,推荐阅读《何谓中国》《分裂与统一》等等的书,对“中国”这一概念会有更深的理解。世界史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阅览,懂的多一定是好的。
历史就是这样一门需要积累,需要兴趣,需要王的气概的学科。以史为鉴,不仅是考试,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