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的友情
2023-07-06
经典阅读: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1700年前,一个飘着小雪的日子,一个清秀俊朗的年轻人,穿着仙鹤羽毛制成的大衣,坐在高车上,徐徐穿过清冷的长街。有人在竹篱后看到,不由赞叹:“真是神仙中人啊!”
这个神仙一般的人物,就是后来的东晋大臣王恭。年轻的时候,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王忱。王忱也不是一般的人物,成语“后起之秀”就是来自于他。两人要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次王恭去拜访王忱,聊得兴起,足足在他家逗留了十几天。
有一年夏天,王恭从会嵇回到建康,王忱前去探望。聊着聊着,王忱看到王恭身下垫着一张新竹席,便讨要:“这是会嵇特产吧,你也送我一件。”王恭欲言又止。
竹席在当时还是稀罕物,并不多见。王忱走后,王恭命人把席子送去给了王忱,自己改坐草垫。王忱知道后,很不好意思,前来解释:“我本来以为你那里有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你还是不了解我啊,我身无长物,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朋友索要自己唯一的物品,王恭原本可以拒绝,但是他没有。在他眼里,友情必定远远胜过一张竹席。遗憾的是,这样纯洁深厚的友谊也没有维持一生,后来,因为政见不同,又有小人挑拨,两人产生了嫌隙。
只是,每到兴之所至时,王恭还是会想起王忱。有一天清晨,王恭看到露珠闪耀,梧桐正吐出新芽,不由睹物思人,感叹:“王忱确实清新明朗啊。”或许,这便是两个神仙般人物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即使已经做不成朋友。
经典阅读: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世说新语》中写了一个访友的故事,粗看就像是一篇流水账。故事说的是陈寔准备拜访荀淑,由于家境贫困,出门没有仆人跟从,于是让大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马车的后面,孙子陈群的年纪还小,就和祖父一起坐在车里。
到了荀家之后,荀淑让三儿子荀靖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让六儿子荀爽在饭桌上劝酒,剩下的六个儿子端菜上饭。孙子荀彧的年纪也还小,便被荀淑抱着,坐在祖父的膝盖前。
有意思的是,故事结尾说,就在陈、荀两家相聚的这天晚上,当时的太史发现天象有变化,赶紧向皇帝报告说:“有才德的人向着东边去了。”
仔细品读,你才会懂得故事中的玄机。陈寔、荀淑都是当时以德行闻名的人物,他们与同乡的钟皓、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陈寔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荀淑博学多识,辞官归乡后发家致富。
陈寔为了表示自己对荀淑的尊重,以自家的儿子为仆人。荀淑家境虽然宽裕,但为了不表现出對陈家的傲慢,同样出动家人来表示自己对陈寔的敬重。
人与人交往,贵在尊重。朋友之间,更是如此。
经典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和要求不同,为朋友付出和牺牲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世说新语》里,荀巨伯认为,朋友就该同生共死。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却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的行为呢?”
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为什么还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他的生命。”
贼兵听后感叹自己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军队回去了,全城得以保留。
舍生忘死的友情力量是如此巨大,竟然能感化人心,保全一座城池。可见,人难得的不是在顺境中为朋友做点什么,而是在逆境中与朋友患难与共。这个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的故事,我愿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