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体育精神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3-07-06郭颖

新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郭颖

中华体育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是世界体育领域范围内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使中华体育精神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创新思路,改变育人思维,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实践中利用中华体育精神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体育精神是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体现,亦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1]其内容包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六个方面。它既是我国体育健儿的信仰,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这一成果不仅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也为大学生提供精神的指引。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奋勇拼搏、顽强不息精神的优秀品质,这一群体拥有中华体育精神的诸多特质,同时兼具优秀的政治思想基础,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合理利用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华体育精神是国人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行为特性、民族信仰以及民族精神,具有提升人的心理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内在联系。

(一)教育理论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以在学生的工作生活中为其提供正确的决策指引,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促使学生将“人本”思想融入到实际生活与社交中。中华体育精神则是以体育教育为基础,以人为核心,通过身体训练在提高个体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等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个体发展中,这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协调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3]由此可见,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均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引申而出,二者在基础教育理论方面存在相关性。

(二)教育目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从学生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围绕学生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华体育精神不仅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层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实现价值理念教育,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奋斗的意志等亦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在个体的基本行为准则、集体荣誉观念构建等方面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均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相关教育,培养“能够完成‘两个百年伟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三)教育内容相关

随着国家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融合了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而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原有政治、思想两大主体内容上新增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体育健儿国家至上、实事求是、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等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创新思路

将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需要改变育人思维,树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和人本思维模式,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大思政课堂。

(一)改变育人思维,由精神需求出发

1、单向思维模式转为系统化思维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准逐渐出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标准。[7]“思维新”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教育思维转变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模式转变的重要概括内容,即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性、两面性思维理念,由单向思维模式转化为系统性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核心。一方面,高校不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信息、能力、兴趣等方面发挥育人体系的合力效应,寻找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共通点,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以及各专业教师应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高素质的思政素养可准确把握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共通点,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2、实现工具思维向人本思维模式的转变

受工具思维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失去容身之地,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积极推进工具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型。所谓人本性思想,即是在教育的全过程,重视学生教育核心地位,为学生学习排忧解难,在各个教育阶段注入人文关怀理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尊重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要求。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方式和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尊重学生对理想、信仰、自我实现等精神性需要的追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理解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学生的视野理解其所思所想。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教育者要随着教育对象精神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改进,以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

(二)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思政大课堂

1、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具备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8]应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要构建同时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在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在满足大学生多样精神需求基础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多样教育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样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将大学生与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内在联系,让大学生乐闻和信服。其次,教育者要交叉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传统文本式讲授基础上辅以中华体育精神的范例与象征进行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中展现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生动的视频图像,使得单一的知识说教变为有温度的趣味引导,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教育者还可以在单向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交流、辩论、提问、演讲、大学生讲授以及观影有感等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活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具备体验性与实践性的第二课堂

高校应重视第二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构建同时具备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把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体验。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挖掘国家级体育活动、校级体育联赛等蕴含中华体育精神的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中各项体育赛事与活动的直观展现,大学生可在第二课堂中寻找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在联系,以此在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内容、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思用、知信行”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由于社团自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多数高校社团均由校团委领导,且以大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建立,具有很强的自发性、思想性和灵活性,为确保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与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社团活动与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利用社团体育活动带动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教育教学。

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实践中,应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并通过体育赛事开展现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理解并践行中华体育精神,以达到育人目的。

(一)利用中华体育精神引导思想政治教育

1、明确教学目标,树立中华体育精神教学过程的价值观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内容、方案、方向的规划均受到教学目标影响,它规定着学生参加体育教学活动需要满足的详细要求,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树立中华体育精神教学过程的价值观目标。将中华体育精神包含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公正法治等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融合,推进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认识与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双向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实现中华体育精神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上,拓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深化教学内容,设置体育活动实践教学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预先规划满足学校及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领悟深度的实践教学活动十分必要。例如田径、羽毛球、体操等项目是我国在体育领域中的强项,也是充分体现中华体育精神的窗口之一,将此类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体育项目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体育项目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应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熟悉度较高的体育项目,进而提高中华体育精神的传递性,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例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意志力教学,则可由长跑、接力赛等项目结合中华体育精神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3、优化教学方法,设定奖惩机制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一环。要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师需同时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擅长项目,为学生挑选适应的运动项目。另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了解本班级学生思政学习的薄弱环节,以保证所选体育项目符合本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合理设定奖惩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法的重点。通过界限严明的奖惩机制设定,思政教师可依据机制规定对精神品质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也可对有失中华体育精神的各种行为进行及时指正,并借此通过实际范例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设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主题的体育活动中,在表彰优秀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形成良好的推广效应,更为高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精神榜样。

(二)通过体育活动实现中华体育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1、通过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开展现场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体育赛事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不仅对学生体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群体的精神品质提出新的挑战。通过体育竞赛,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感受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深刻理解“遵纪守法、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的意义。在开展体育活动赛事的现场教学时,教师可参考以下几点提议:

(1)奋力拼搏,积极应战

在体育活动中奋勇拼搏不仅是加深对中华体育精神理解的优良契机,更是在競争过程中学习“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思政理念的良好方式。随着多元社会竞争环境的日趋加剧,如何为学生传递正确的竞争意识不仅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各项竞争具有指导作用。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赛事,可以帮助学生切身实地学会如何运用中华体育精神战胜眼前困难。这种在实际困难中获得精神力与意志力可以伴随学生终生,进而在学生步入社会处理各种问题时保证端正的态度。另外,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奋力拼搏也可深入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的对抗、竞争了解自身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认识到集体所赋予的重要职责。

(2)遵守竞赛规则

遵守规则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宣扬的基本理念之一。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规则的限制与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公平竞争,宣扬中华体育精神中的“遵纪守法”理念。当然,通过思政主体体育活动所要求的遵守竞赛规则并非仅局限于单一的“遵纪守法”精神,还期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与理念,从而为后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规则对学生有负强化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违规现象时,可利用规则条款中规定的惩罚措施予以制裁,进而在制裁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教学的方式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理念。通过上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惩罚性规则限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推而广之,学生也可管中窥豹地了解社会中的强制性规则。当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深刻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后,他们将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更加努力拼搏,真正实现中华体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际生活三者间的有机结合。

2、利用体育竞赛赛场人员环境开展现场教学

在体育竞赛中,现场裁判、参赛学生、观赛人群等群体均为体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要群体,通过赛场人员的熏染,学生可在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发扬自身的体育竞赛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付诸于体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体育竞赛平台进一步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放大,以影响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各类人群。具体内容如下:

(1)裁判公正裁决

裁判工作是维系体育活动公平、促使中华体育精神完整展现的主要推手,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窗口。“秉公执法”的赛场裁判在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维持赛事正常进行的同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是遵纪守法、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中华体育精神的监督者与宣传者。通过这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学生思政理念与中华体育精神投射到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身上,进而从客观角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观众文明观赛

观赛群体是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的必要单元,观赛群体一方面可以为赛场上参赛的学生加油鼓劲,从外部环境方面加深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创造参赛学生與观众群体的“双向交流互动”体验以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突破。在观众观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文明观赛的情况,此时,教师可根据观赛群体展现的各类观赛行为展开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队友团结合作

团队协作是体育竞赛获得胜利的基础,而团队协作不仅局限于体育赛事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包含为赛事活动正常举办提供各项支持的幕后工作者。通过团队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在参赛队友间形成一定的默契,进而在团队间营造积极的正向协作氛围,传递集体协作的重要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将书面知识转化为长期存在于个体间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7-51页。

[2]贺广华、杜尚泽:《习近平欢迎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载《人民日报》,2014-08-17(001)。

[3]赵广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2):35页。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周永奇:《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载《思想教育研究》,2016(4):57页。

[6][7][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2020-8-31。

作者简介

郭 颖 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法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