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的思考
2023-07-06联合课题组
陕西农机合作社生产服务模式多样,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陕西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欠佳、贷款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须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和农机专业人才的培育,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农机装备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快速稳定高质量发展。
农机合作社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陕西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主动探索、示范带动,依法指导规范,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实施农机合作社机具库棚建设、作业环节“以奖代补”、农机示范社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装备能力提升等项目,农机合作社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较快发展,走上了适合小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路子。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农机合作社1371个,占农机服务组织的63.8%,拥有成员2.45万户,各类动力机械1.6万台套,年作业面积达1109.85万亩。
陕西农机合作社的生产服务模式
1、全程托管模式
在不改变农户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况下,农户将土地直接委托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生产农资和从种到收全部作业项目的全程托管服务,收获后扣除生产费用返还农户收益;或者农户将从种到收的所有作业项目全程委托给合作社,并按约定向合作社支付机械作业费用,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合作社利用农机生产技术优势,采用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增产增收基础,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阎良区润泽农机合作社对周边近千户1.2万亩土地开展粮食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播种收获、统一灌溉、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销售,大型农机具、自走式植保机、无人机、测土施肥等现代农业科技在农田派上用场,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省成本15%以上。
2、联营共管模式
农户将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组织打破地界,平整土地,建成集体农场,交由农机合作社托管生产经营并回收农产品加工销售。通过联营共管,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成高标准农田,便于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同时降低了农机合作社对接单个农户的难度与费用,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农机合作社三方共赢。长安区长丰农机合作社与长安区胡家寨村合作,建成并托管村集体农场2000多亩,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千亩小麦耕种收、植保等综合作业仅需9天,合作社从繁育良种、面粉加工中获利,村集体从营收中提取5%发展基金,农户获得土地入股分红。
3、土地流转模式
农机合作社通过租赁协议等流转农户土地,拥有了一定期限自主经营权,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规模化连片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凤翔县鑫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700-800元/年,流转8个镇21个村1.5万亩土地,已建成优质粮食基地1.3万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基地1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双赢。
4、“菜单”服务模式
农机合作社制定农机生产多环节套餐或单个项目服务内容及标准等,由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及生产实际,自愿选择生产服务环节或项目,满足了农户对个别作业项目的灵活需求,农户选择性大,市场适应性好。富平县富秦星农机合作社按农时节点罗列235个生产服务项目,建立了涵盖旋耕、播种、除草、防病、机收等整个产业种植周期的农机服务“菜单”,每年为周边提供菜单式服务2万多亩。阎良区远航农机合作社定制服务“菜单”,服务已辐射至四川、河南、甘肃、宁夏、内蒙、青海等地,并签订订单作业1万多亩。
5、综合农事服务模式
农机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机+”,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链条纵向向耕种管收、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横向向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品销售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整链条综合农事服务,有力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安康汉滨区谷丰农机合作社建立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在开展粮油耕种管收机械服务的同时,为协议农户提供“四统一”农事服务,即统一提供优质稻种,提升产品质量;统一购买农资,亩均节约成本50元;统一开展农机、农艺技术培训指导,规范育秧、整田、机插、综防、田管、收获等技艺流程;统一高于市场价30%订单收购,并加工销售。
发展农机合作社生产服务的实践效果
1、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
农机合作社为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提供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整合农机具、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集约发展。陈仓区利民合作社托管土地2.17万亩,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应用优质品种、配方施肥、病虫草防治等粮食生产成套技术,小麦、夏玉米单产较普通大田亩均增产43公斤和37公斤,增产粮食1700多吨,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2、带动了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农机合作社提供统一生产服务,延长了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种地收入,获取更多附加值。黄龙县三岔镇农户与农机合作社签订玉米生产托管服务合同1.01万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为农民亩均节约成本50多元、增效80多元,累计节本增收130多万元。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与猕猴桃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按成本价提供旋耕、割草、打药、果树冬剪等服务4600多亩,亩均节本增效200多元,为托管户年增收达100多万元。
3、推广了农业新机新技新品种
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农机示范合作社越来越多注重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均配备农机维修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承担农机技术推广重担,在新产品新机具引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富平富秦星合作社引进郑麦366等优质小麦品种,订单种植2万亩。阎良远航農机合作社2021年推进玉米“一增三改一防”5335增密度提单产技术10000亩,小麦“一优二改双控”宽幅沟播集成技术5000亩,以点带面效果良好。
4、缓解了农村劳力不足问题
农机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的“保姆式”“点菜式”服务,让农村老人也能种地,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和土地撂荒问题。横山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流转因种植效益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而撂荒的稻田,进行整体规划,通水通电通路,购置全程作业机械,使1.1万亩撂荒地变成了稻蟹共生的高产田,亩产水稻500多公斤。黄龙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三岔镇3个村5600亩玉米,村上60岁以上老人可轻松种地。
5、放大了购机补贴政策效果
农机购置补贴激发了农机合作社购机热情,更新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让更多小农户不必购机而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陕西省合作社资产原值超过50万元以上的的农机合作社年均增加8%,超100万元以上的年均增加4.5%。
农机合作社生产服务面临的瓶颈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机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用地困难,机具停放场地少,大型机具长期露天停放,风蚀、水蚀严重。农机维修场地建设滞后,与机具不相匹配。长安长丰农机合作社实力较强,但设施用地仍制约发展,部分机具露天存放,每年600多万斤小麦无法及时入库,有时淋雨变质。
2、经营实力有待加强
目前陕西省农机合作社资产原值超过1000万元的30个,超过500万元的农机合作社135个,仅占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数的2.1%、9.8%。农机合作社普遍存在“三多三少”,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青饲料收获、植保机械、烘干设施、秸秆资源利用、机械化采收、冷链保鲜、农产品初加工、智慧农业等环节农机装备明显不足。农机合作社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低,质量参差不齐。
3.、服务领域有待拓宽
大部分农机合作社以粮食生产作业为主,业务相对单一,农作物植保、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农机合作社以粮食生产服务为主的占57.5%,从事耕、种、收、深松、植保、初加工中两种以下作业的占41%,开展植保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的分别占20.8%、12.1%。汉中市155家农机合作社,93家以耕、种、收、深松、植保单一作业为主。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机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章程制度还不规范,经营管理粗放、松散、随意性强。经营管理及专技人才缺乏,社员文化程度不高,熟练机手偏少,与农机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技术合作不深入。调研的100多家农机合作社70%的管理人员为高中以下学历。
5、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农机合作社用于土地租买、机具库房建设、机械购置等资金需求量大,但底子薄、缺乏抵押担保物,融资能力差,导致贷款融资难。仅有农商行(信用社)给予少量购机贷款,其他银行参与农机贷的热情不高。61%的农机合作社认为资金匮乏已成为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加快推进农机合作社生产服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1、实施农机合作社培育行动
指导农机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收益分配、生产运营等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资金、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做大做强。把农机合作社设施用地纳入建设用地规划,推进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多渠道供地,允许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机具、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牵头兴办或加入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领办或入股农机合作社,并为一户一田、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牵线搭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级服务能力、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共同体,推动集体经济与农机合作社“互促共赢”。
2、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能力
按照“发展急需、产业急需、农民急需”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机具报废更新补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项目对农机合作社予以倾斜支持,加快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实现大中小动力机械和机具配套。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着力解决薄弱环节装备“短板”,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产品加工等环节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圍绕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目标,着力解决关键环节装备“弱项”,提升青饲料收获、果品机械化采收、冷链保鲜、产地初加工、智慧农业等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水平。
3、优化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支持农机合作社利用装备优势,由单一耕种收农机作业向耕种防管收农机作业服务和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服务延伸。围绕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大豆、花生、薯类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探索建立统一作业规范、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等,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农户、不同作物、不同作业环节对服务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服务业态,由机械化作业转向维修租赁、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销对接、仓储冷链、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
4、大力培育农机专业人才
鼓励农教融合、校社联合,开展专题研修,建立农机示范工作站、大学生农机驾考基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高层次人才。将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当年新增农机驾驶人员100%接受操作技能培训,两年轮训一次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重点培养一批农机手,选拔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出台农机人才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投身农业,发展农机合作社。
5、开展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行动
构建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促进良机、良艺全面配套。支持农机合作社推广适用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支持参与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
6、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支持农机合作社政策,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政银合作,创造条件设立县级农机具贷款风险保障基金,搭建贷款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农机合作社信贷投放和保险服务力度,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破解“贷款难”、解决“买不起”机具的问题。
作者简介
联合课题组 由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中心陕西省农学会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组成,课题组成员:张应武、张旭锋、江小容、高媛、桑兴岳、魏雯,执笔人:桑兴岳、江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