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建筑年代断定的几种方法

2023-07-06裴学松

大众考古 2023年1期
关键词:断代斗拱大殿

裴学松

古代建筑不管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凝结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情怀,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代先民建造了众多独具匠心的建筑,其中一些留存至今。古建筑年代断定是古建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古建筑年代断定的传统方法一靠文字资料,二看建筑形制。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古建筑年代断定中来,比如14C测年技术、树木年轮断代技术等。

文字资料断代

文字资料是古建筑年代断定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包括古建筑上的题记、金石资料、书籍资料等。

古建筑上的题记可分为修建时直接书写在建筑本体上的文字、写在匾额或木牌上的文字、文人墨客题写在建筑上的诗词等几类。修建时直接书写在建筑本体上的题记可靠性最强,有时会成为确定古建筑具体年代的强有力证据。如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4位营造学社成员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上发现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题记,并在殿外经幢上发现了同样的文字,且经幢明确记载了修建年代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此确证佛光寺东大殿为一座晚唐时期建筑,从而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已不存在唐代建筑的断言。2019年,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等单位在佛光寺东大殿采集佛坛彩塑的整體数据时,在佛坛基座后方新发现“唐大中时期雁门工匠张师改”的墨书题记,再一次论证了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东大殿年代断定的结果。

金石资料常见的是石碑、经幢等上面的刻字。古代兴建大型建筑时,大多会立碑刻辞以记载兴建的缘由、年代、耗资等,有时修葺都要立碑,以此来纪念建造者和修缮者。同样以五台山佛光寺为例,佛光寺内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经幢上刻了佛经及立幢人姓名等信息,是研究古建筑极其重要的资料。

书籍资料包括各种志书、诗词、游记、族谱等。历史上一些大型建筑的建造都会被记载在地方志中,而一些古建筑因建造规模不大或者地处偏僻之处而未能被载入地方志,但是家族族谱中可能会有所记述。古代的文学作品也会对一些古建筑进行论述,如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详细记载了滕子京于庆历六年(1046)对荒废的岳阳楼进行了重修,这对研究一座古建筑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筑形制断代

古建筑的形制包括一组建筑的布局方式,单个建筑的整体风格、梁架形式、斗拱作法、柱础式样、装修装饰风格等。中国历朝历代的古建筑都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木结构建筑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比如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大殿外观古朴秀丽,建筑结构简练稳健、庄重大方,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唐代木结构建筑风格明显,加上寺内佛像形态特征与大殿明间西平梁下的墨书题记等证据,确证了南禅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宋代建筑一改唐代建筑宏伟的特点,变得更加精巧细致。宋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晋祠圣母殿的斗拱位于廊柱、檐柱和前槽金柱之上,既有装饰的作用,又是承托载荷的主要部件,殿内的梁枋彩画则是当时最上等的“五彩遍装法”,大殿前廊上雕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表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元代建筑则粗放不羁且多使用蒙古族喜爱的白色琉璃瓦。明初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晚期趋于繁琐。清代建筑崇尚工巧华丽,各方面都有所创新,由于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更趋于精致。

从建筑上的单个部件看,斗拱无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梁思成先生曾说:“斗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斗拱本身是一复杂构件,每个朝代的斗拱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斗拱的形制也是判断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通过古建筑的形制断定古建筑年代时一方面需将建筑形制与已知年代的建筑形制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文献资料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答案。

14C测年技术断代

14C测年是根据14C衰变程度来计算样品年代的断代技术。其原理是:自然界中碳有一种不稳定和放射性的同位素—14C,14C由宇宙射线中子和大气层中的14N原子发生反应而生成,并且不断扩散,自然界中物质所含14C的量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一旦某种含14C物质脱离交换并处于封闭状态,得不到补充的14C将按照衰变规律逐渐减少,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通过测试物质内残留14C的量就能知道动植物死亡或物质处于封闭状态的年代。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作为古建筑主体材料的木材在被砍伐后,内部所含14C的量就会按照 5730年的半衰期进行减少,只要测出木材内残留的14C的量,就能计算出木材被砍伐的年代。

14C测年技术应用于古建筑断代的经典案例要属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的断定。万荣稷王庙位于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现存大殿和戏台各一座。2007年以前,对于稷王庙大殿的年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根据大殿斗拱用材大、屋顶举折平缓等特征推断大殿为金代建筑;另一种则根据大殿内“至元二十五年(1288)”的重修题记断定大殿为元代建筑。这两种观点的依据分别是古建筑的形制和古建筑上的文字资料,但当两者出现冲突时,就需要其他技术来辅助古建筑年代的断定。

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对稷王庙大殿进行了田野调查,依据建筑形制提出稷王庙大殿主体为北宋建筑的新观点。为了验证这一观点,201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等4家单位申报了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对稷王庙大殿进行了3次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发现了“天圣元年(1023)”的墨书题记,这一题记印证了大殿为北宋建筑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大殿的不同部位采集了21个样本,对样本进行14C测年,得出了4组测年结果,其中三组早于天圣元年,一组晚于天圣元年,测年结果跨度从晚唐、五代至宋、金、元时期。

由于14C测年技术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年代区间,无法具体到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如果没有古建筑形制、文字题记等传统断代方法相佐证,则无法依据14C测年结果确定古建筑的具体年代。另外,14C测年时要提取樣品,必然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14C测年技术在古建筑年代断定上始终未得到广泛应用。

年轮断代

年轮是树木生长的痕迹,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是相似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树木,就能根据树木年轮建立起该地区的主年轮序列。通过提取古建筑上的树木标本,与已有的树木年轮序列相对照,就能获得古建筑上所用木料的年代。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A.E.道格拉斯创立了利用树木年轮的形成规律进行断代的树木年轮年代学,断代的精度可精确到年。他利用此方法测定印第安人遗址中残留的树木年轮,以全新的角度确定了一处遗址的年代。树木年轮年代学在年代测定领域得到了充分运用,目前世界上年代最长的主年轮序列是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刺果松年轮建立起来的,反映了距今1万年以来的年轮谱系,构建了这一地区的史前年代学框架。另外德国也建立了不间断的上万年的栎树年轮年表,取得了成功的测年实践。

中国古建筑使用的木材数量众多,树木年轮年代学恰好适用于中国古建筑的年代断定,但可惜的是长时段树木年轮谱系在我国尚未建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树木种类丰富,古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杂,使得树木年轮定年法在我国古建筑年代断定应用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树木年轮谱系,树木年轮定年法必将在我国古建筑年代断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断代斗拱大殿
说不完的斗拱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三代铜爵的断代与辨伪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武当山·紫霄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