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蚕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3-07-06赵箭平

新农民 2023年16期
关键词:蚕病识别综合防治

赵箭平

摘要:在桑蚕生产中,蚕病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养蚕的成败或一地蚕桑的兴衰,必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蚕病防好防住,保障蚕农的利益。本文通过对农村常见蚕病种类、识别、蚕病形成的原因、防治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便于我们在生产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科学应对,尽力减少蚕病的发生蔓延、减少蚕病带来的损失,通过提高蚕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实现蚕农增收的目标。

关键词:蚕病;识别;综合防治

1 抓好蚕病防治的意义

蚕桑生产涉及栽桑、养蚕、蚕茧加工等多个环节,而养蚕的专业性、技术要求高,如養蚕过程中处理不当,或出现偏差都能够造成蚕桑生产前功尽弃。可见蚕桑产业具有高风险性,而养蚕效益的好坏一方面受茧丝价格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制于蚕病的综合防治效果。养蚕过程中一旦蚕病防治不到位,导致蚕病暴发,轻者使蚕农造成减产减收,重的甚至造成当季养蚕血本无归。如后续消毒不彻底,还可能影响下季乃至今后养蚕的成败。因此,蚕病的防治工作对蚕桑生产意义重大,关乎蚕农的直接收益,更关乎一地蚕桑产业的兴衰。

2 农村常见蚕病的识别

2.1 蚕病的主要种类

蚕病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主要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四类。传染性蚕病大都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蚕儿口腔或体表侵入蚕体,并在蚕体内迅速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再通过病蚕体表或排放物传染给健康蚕,造成蚕病传播和蔓延。非传染性蚕病是通过机械创伤,或食下被农药污染的桑叶中毒等导致蚕儿发病,一般不会在蚕体内传播和扩展,如急性农药中毒症、壁虱病、蝇蛆病等病害。

我地多年蚕桑生产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病,秋蚕发病最多的是真菌病,细菌病发病普遍但不严重,危害也较轻。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脓核病等;细菌病一般包括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中毒病(猝倒病)、细菌性肠胃病。而生产上经常发生的细菌性败血症可分为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三种;真菌病害又称为僵病,根据死蚕尸体的颜色可分为白僵、黄僵、绿僵及曲毒病,其中对本地危害较重的是白僵病,晚秋蚕有时绿僵也有发生。微粒子病由于制种源头把关严格,生产上很少发生。非传染性蚕病主要以蝇蛆病、壁虱病、农药中毒症为主。

2.2 蚕病的识别方法

2.2.1 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发病时间多数为大蚕期,最典型症状是发病后体色乳白色、体躯肿胀、在蚕座中狂躁爬行,身体易破流白色脓汁,此时适逢眠期时,病蚕常不眠,后期因体内脓液增多,其身体臃肿,有时环节中间拱起,像算盘珠一样,我地一般叫高节蚕。大蚕期发病后经常因爬到蚕匾四周导致坠地死亡,大多因消毒不彻底或天气闷热发病。(2)中肠型脓病。一般发病时间为五龄中后期,一旦发病则大量暴发,往往给养蚕带来毁灭性打击。感染病毒后,表现为发育迟缓,体躯瘦小,群体发育差异较大,发病后食桑量锐减,行动极不活泼,喜欢待在蚕座四周或残桑中,少数有缩小情况,或吐液,或有下痢症状,胸部透明,有的呈空头,其所排粪便大都不成形,蚕粪中可见乳白色黏液。病蚕背面体壁撕开后,可明显看到中肠后端有乳白色横纹,因其病程缓慢,小蚕期一般不发病。(3)病毒性软化病。其发病后一般发育不齐、发育迟缓,个体差异大。病蚕基本停止食桑,或很少食桑,体色灰黄,消化道内充斥黄褐色的液体,病情严重时常出现空头甚至空身症状。本病传染性很强,如添食抗生素则基本没有效果。(4)脓核病。发病后蚕儿大小严重不齐,食欲减退,头胸部高昂,可出现空头、下痢等症状,体色发黄发亮,多数排褐色污液,有以上症状可诊断为该病。

2.2.2 细菌病

(1)细菌性败血症。一般是蚕儿体壁有伤口后,败血病菌经伤口进入蚕体内并在其血液中繁殖,从而造成蚕儿急性发病,多数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在十几个小时。发病后蚕儿停止食桑,其胸部膨大变形,有吐液现象,排稀软不成型粪便,死亡后体壁松弛,身体迅速腐烂并发出臭味,按其死亡后尸体变化情况可分为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三种。黑胸败血病病蚕死亡后很快胸部或腹部1~3腹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变黑腐烂,有黑褐色污液流出;灵菌败血病病蚕死后尸体一般变色慢,等到尸体组织腐烂后,通常有红色污液流出;青头败血病病蚕死亡后,其尸体可出现绿色尸斑,病蚕血液呈灰白色。(2)猝倒病。是蚕儿食下被卒倒菌污染的桑叶引起的中毒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主要看蚕儿食下毒素多少而定,食下毒素多表现为急性中毒症,很快食桑停止,胸部膨大,全身痉挛,倒伏死亡。而慢性中毒时,一般是食下毒素相对较少,一时死不了,但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出现发育迟缓,食桑量逐渐减少,后肠空虚无粪,不久可死亡。(3)细菌性胃肠病。受环境因素影响,一般可造成蚕儿体质下降,蚕儿肠道抵抗病菌的能力下降,有时由于蚕儿食下受细菌污染或已发酵的桑叶,可导致蚕儿食桑变缓直至停止食桑,添食抗菌素类药物病情可明显减轻,有病蚕后,一般要连续添食2~3次抗菌素才有效果。

2.2.3 真菌病

(1)白僵病。蚕儿感染僵菌孢子后,食桑量渐减,行动不活泼,病蚕体表皮可见油渍状病斑,死前有吐液及下痢等症状,刚死时身体柔软,头胸向前伸出。由于体内菌丝发育繁殖较快,且吸走了大量尸体中的水分后,尸体逐渐变硬,后由于菌丝的生长,使得尸体被一层白色的孢子覆盖。(2)黄僵病。小蚕期发病后一般3~5d死亡,大蚕期染病后可存活一周左右。其病程比白僵病长,死后一般尸体呈桃红色,此病与白僵病一般同时暴发。(3)绿僵病。一般晚秋蚕易发此病,初期基本无症状,潜伏期在10d左右,3龄后期可见死蚕,湿度较大时,真菌孢子发育繁殖快,此病容易大暴发。(4)曲霉病。小蚕期易发病,一般一龄期就有可能发病,可见蚕儿发育不齐,食桑不旺,病程快,头天发病,第二天就可能损失好多蚕,因此,对此病千万不能大意。

2.2.4 非传染性蚕病

(1)农药中毒。一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夏秋季由于农业生产中农药用量较大,加之桑园病虫害的发生,也需要农药去防治,养蚕的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生产中经常发生蚕儿中毒现象,给蚕农造成很大损失,有的甚至出现很多上蔟后不结茧或结畸形蚕茧现象。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等造成蚕儿中毒后,蚕儿立即停止食桑,向蚕座四周乱爬,大量吐液,痉挛而死,死后头部突出,蚕体缩短。二是有机氮农药中毒。像杀虫双、杀虫脒等污染桑叶造成蚕儿误食后,一般蚕儿表现为狂躁、打滚等急性中毒症状,有的成堆乱爬、大量吐水、翻滚、摇头、体躯严重弯曲,也有向蚕座四周爬行的情况,遇蜕皮时可造成不蜕皮或半蜕皮,可造成大量不结茧蚕,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大。(2)壁虱病。受养蚕环境的影响,蚕儿经常遭受到壁虱病的危害。该病发病快,其病症是食桑突然停止,头胸向前伸出,前半身可见颤动,有时口吐肠液,下排红褐色污液,尾部焦黄,体色灰暗,体表粗糙、有黑斑。死亡后有胸部膨大,有的向腹部弯曲,尸体一般不腐烂。小蚕期特别是蚁蚕如感染壁虱,其病症并不明显,但是发病快,死亡也快。如2~3龄期发病,蚕儿胸部明显膨大,头部及胸向前稍突出。4~5龄期发病,病程延长,排不整形粪,排粪困难,有时可见红褐色污液排出,常伴有脱肛现象。(3)蝇蛆病。一般由多化性寄生蝇的幼虫寄生在蚕体表后引起的蚕病,当寄生蝇附着蚕体后将卵产在蚕体环节接头处,产出的卵2d内可孵化成幼虫,后通过环节处体壁钻进蚕体内部,在钻入处往往形成不规则的喇叭状黑色病斑,黑斑内部一般都寄生有蝇蛆,有病斑的环节变弯曲并有隆肿现象。一般3~4龄蚕被蝇蛆寄生后很难在四眠中蜕皮,经常因蜕不掉皮而死亡。5龄起蚕后如被寄生,往往造成蚕儿早熟现象,能营茧的多数为薄皮茧,大都在化蛹前死于蚕茧中,5龄中后期被蝇蛆寄生后,可正常营茧,但多数为蛆孔茧,不能正常缫丝。

3 蚕病暴发原因分析

3.1 消毒不彻底,养蚕环境中有病原体

老蚕户经过几年的饲养,蚕室、蚕具中病原物积累较多,特别是当一季蚕事后,病原新鲜且数量多,如不及时进行彻底消毒,致病菌往往會潜伏到蚕室四壁及地面、养蚕用具表面或缝隙中,对下季养蚕生产危害大。因此,做好养蚕前后蚕室、蚕具消毒工作十分重要。当季发过病的蚕室、蚕具及病蚕排泄物、蚕沙等病原体数量大,应在蚕事刚结束时,结合蚕室清扫、用具清洗,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剂对蚕室、养蚕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杀病原物。待下季蚕饲养前一周再用消毒液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小蚕用具可用蒸煮等方式消毒效果较好。

3.2 饲养管理粗放,影响蚕儿体质

不少养蚕大户由于人手有限,饲养数量多,有时蚕室、蚕具紧缺,造成扩座匀座不及时,蚕头密度大,容易造成蚕儿受伤,如果饲养中消毒防病意识差,很容易造成蚕儿交叉感染。桑叶的品质也影响蚕儿的体质。特别是夏秋季,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有的桑园肥培管理条件跟不上,造成桑叶品质下降,蚕儿食下营养不足的桑叶,很容易造成体质弱,抗病力差,为蚕病暴发埋下隐患。

3.3 气候环境恶劣易暴发蚕病

秋季蚕期往往遇到高温的危害,尤其是秋季大棚养蚕,大蚕期经常遇到高温多湿气候,如蚕室内不注意及时通风,容易诱发病毒病的发生。晚秋蚕如遇到连阴雨天气,蚕室内湿度大,蚕儿体质虚弱,蚕体蚕座消毒防病不到位,增加蚕儿交叉感染机会,各种真菌病害特别是白僵病易暴发。

4 蚕病防治方法

4.1 严把消毒关是养蚕成败的关键

4.1.1 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只要是养蚕中用到的蚕具,包括小蚕室、大蚕室,在养蚕前一周左右用1%漂白粉液或2%福尔马林石灰浆对周围环境及蚕室的地面、墙面、屋顶进行全面喷洒消毒,喷雾前关闭蚕室所有门窗,并密闭保湿3h。接着将蚕具架空,再用硫磺、毒消散或优氯净熏烟剂等按照空间配足药剂量进行薰烟消毒。一般在蚕室中央放置1个炭火炉,根据室内空间面积提前称好熏烟药剂,在火炉上置铁锅,将药剂摊平,确保炉火温度平稳,锅内药剂受热熔化后随即产生大量烟雾,操作人员需要提前关闭好门窗,及时撤离,并保持蚕室密闭24h。对于小蚕具可采取蒸煮消毒法,也可用浸渍消毒法,消毒后应等蚕室气味散去后方可养蚕。一般不同季养蚕应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药剂,以保障消毒效果。大蚕室外饲养的,每季蚕前还要对蚕室地面表土进行更换,用氯丹粉防止蚂蚁的危害[1]。

4.1.2 养蚕中对蚕室内地面及蚕座进行定期消毒

大蚕期蚕儿食桑量大,逢阴雨天,地面及蚕座潮湿,加之大蚕期蚕沙多,来不及除沙,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每天早晚应对地面和蚕座用生石灰撒两遍,中午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小蚕期每天用小蚕防病一号,大蚕期用大蚕防病一号定期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

4.1.3 养蚕后应及时对蚕室、蚕具进行回山消毒

蚕事结束后,蚕室地面及蚕具病原体裸露在外,数量多致病率高,应及时搞好回山消毒,消杀病原菌。最好用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再进行蚕室蚕具的清扫、清洗和晾晒。对采过蚕茧的方格蔟先用火将附着的浮丝烧去,接着用硫磺、毒消散、优氯净等熏烟消毒,最后在太阳下暴晒5h左右,全面消杀病原,为下季蚕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4.2 精心饲养是养蚕丰收的保障

4.2.1 加强小蚕期饲养管理

养好小蚕一半收,大蚕靠风、小蚕靠火,可见养好小蚕和合理调节小蚕室的温湿度十分重要。1、2龄温度应控制在26~28℃,3龄控制在25~26℃为宜。蚕儿好不好养,养好小蚕是关键,只有严格按照小蚕发育所需的温湿度,饲喂营养丰富的适熟桑叶,小蚕发育整齐,体格健壮,才能少发病,有利于丰产丰收[2]。

4.2.2 良桑饱食是蚕儿健康的前提

加强桑园的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科学防治桑树病虫害,减少桑园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桑园害虫与蚕儿的交叉感染。只有桑园的产量和桑叶质量提高了,才能保证蚕儿能吃到营养丰富的适熟桑叶,针对蚕儿不同生长期,应选择相应成熟度的桑叶,做到良桑饱食,收蚁时用黄中带绿叶,1龄用绿中带黄叶,2龄期采摘绿色叶片,3龄期选用三眼叶饲喂,5龄第二天可伐条用条桑育。一个龄期也应根据蚕儿的特征调配用叶,如蚁蚕、将眠蚕、起蚕、老熟蚕用叶在一个龄期内宜偏嫩。同时,做到不喂污染叶、泥灰叶、凋萎叶、虫口叶。为防止蚕座交叉感染,要根据蚕儿生长情况及时扩座、匀座,每张蚕种在五龄末期蚕座面积在40m2左右。

4.2.3 适时添喂抗菌素等药剂

传统抗菌素中,蚕用红霉素、氯霉素对蚕儿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5龄蚕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添食抗菌素,可将抗菌素配成500单位液,一般每只2ml,可加入凉开水500毫升,喷洒在桑叶上喂蚕,预防添食每龄1~2次,治疗添食8h/次,需要连续添食3次,所有抗菌剂添食液都必须现配现用。大蚕期为防治蝇蛆病的危害,4龄第3d、5龄的第2、4、6d均可用300倍灭蚕蝇液体喷,或者用灭蚕蝇500倍液添食,药液与桑叶按1:10的比例混合,可起到有效防治的效果。

4.2.4 大蚕期应加强通风换气

大蚕期蚕儿生长发育快,食桑量大,定时通风换气十分重要,可减少蚕室内的病原污染,做到良桑饱食,给桑均匀,通风防闷热,千方百计增强蚕儿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子学.浅谈常见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12):131.

[2] 唐鹏,王世伟,李淑厚,等.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2(6):181-183.

猜你喜欢

蚕病识别综合防治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