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的人地关系协调探究
2023-07-06张翼飞
张翼飞
摘要:土地整理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文章将简单分析土地整理中的人地矛盾,阐明土地整理中缓解人地关系的有效方法,指出当前土地整理协调人地关系中面临的薄弱问题,提出土地整理中确保人地关系协调的有效方法,希望理清土地整理中人地关系。
关键词:土地整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生态系统
人地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人类积极展开不同类型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使土地利用基本结构发生改变,丰富土地利用的功能;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发生巨大变化,也进一步优化人类的生产性活动与生活性活动。本体自身有着显著的自然系统属性,具体为自在属性、给定属性、原生属性以及生活方式的自发属性,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有显著的社会属性,受到社会的制约影响。土地整理就是通过积极开展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道路工程,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增强耕地的生产能力。
1 土地整理中人地矛盾的具体体现
土地整理中的人地矛盾问题,具体体现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1],人均纯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的问题,通过定量描述,根据人均耕地面积的划分依据,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高压、紧张、敏感以及脆弱,其人地矛盾程度逐渐减少,土地整理空间与潜能发挥明显增强,能够真实反映出当前土地整理中的人地关系实际情况。
土地整理中的四种类型人地矛盾中,高压主要针对在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土地利用程度比较高,人口比较多,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可开发整理的土地潜能较为有限。紧张主要针对在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土地利用率程度比较高,人口数量比较多,人均纯收入水平偏高,各项基础配套工程完善,可开发整理的土地潜力相对有限。敏感主要针对在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土地利用程度比较低,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较低,生态环境灵敏性高,各项配套工程比较差,可开发整理的土地有较高的潜力。脆弱主要针对在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比较低,人口数量比较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项基础配套工程不完善,可开发整理的土地有较高的潜能。
2 土地整理中优化人地关系的主要路径
2.1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生产能力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缓解人地紧张关系最为有效的方法与最终目的就是扩大耕地面积[2],增加耕地生产能力。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能够有效改善紧张的人力矛盾,然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能够间接改善人地矛盾,也是土地整理中优化人地关系的有效手段。扩大耕地面积,通常情况下,主要通过整合零散的土地、整理废旧农村居民点、开发未利用土地等方式才能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强化耕地质量,能够通过加大各项配套整治开发力度、调整种植生产结构、改善盐碱地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种植环境,以便达到土地整理的目的,解决紧张的人地关系协调问题。
2.2 加大设施建设,实现规模作业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工程建设以及道路工程建设作为土地整理的基本工程。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基本工程建设力度,能够优化当前农业基础条件,从而实现缓解人地关系的目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设力度[3],可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地矛盾紧张问题,进而实现规模化作业,可间接改善人力矛盾关系。其中,(1)土地平整工程主要通过平整大块地区的土地,为耕作带来方便,有助于土壤保水保肥,适当降低坡度,能够使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标。(2)农田水利工程就是利用灌溉渠、排水沟等完善的配套基础,形成完整的灌溉渠网和排水沟网,能够有效改善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的水源供给情况,充分发挥灌溉排涝的作用,提高耕地抵抗自然灾害问题发生的能力,确保农业发展稳定。(3)防护林工程就是在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进行防风固沙操作,优化区域范围内的气候,便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4)道路工程不但能加大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的路网建设压力,还便于材料運输、居民出行,使规模作业进一步提升,将农民从道路工程建设中解放出来,减轻农民的劳动任务量。
2.3 优化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使土地利用模式与区域范围内景观发生明显改变[4],优化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因此也成为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环境的优化,景观设置格局的变化,能够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而保障生态环境,也是间接改善人力矛盾的重要路径。加大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设力度,在优化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能够优化生态系统。例如,积极开展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整平土地整理大块范围,可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灌排渠沟实施科学配置,能避免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土地污染问题的发生,并有效改善盐碱地。防护林工程的大力建设,可达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土壤侵蚀情况得以改善。加大道路工程建设力度,让土地整理区域环境更加干净整洁,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经过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等环节,可使农田生态系统得以有效改善,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2.4 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建设
不断加大土地整理建设力度,使耕地面积扩大,种植结构发生改变,势必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5],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土地整理的最终结果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种植结构,将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转变成经济作物,成本较低且经济效益相对明显。新农村建设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一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势必会使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只是在短时间内将旧村土地相互融合,从而解决人际矛盾问题。
3 土地整理改善人地关系中面临的薄弱环节
3.1 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起初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6],就是解决紧张的人地矛盾问题,守住耕地的红线。随着土地整理工作深入展开,健全的土地整理制度体系,也将加大耕地面积作为主要标志,土地整理项目是否获得审批,最为关键的就是观察耕地面积增加是否过多。现阶段,政策制度的制定,使许多土地整理工程过于重视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开发整理的土地质量。例如,为了顺利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审批,部分土地整理项目都选取土地质量较低的荒滩、坡地、盐碱地等地区,且在建设期间,过于看重地块平整环节,未对荒滩、盐碱地等条件进行合理优化,进而满足不了土地质量的基本要求。
3.2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较为看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现阶段在土地整体实施阶段,依旧只关注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过分重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量,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完全忽视生态效益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忽视保持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生物多元化特点[7],破坏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的生态均衡发展。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思想方面。从土地整理项目的申请到实施建设,难免会出现急于求成、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然而没有意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2)设计方面。例如,在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的设计环节当中,过于注重整齐、局部调整,对于部分沟渠裁弯产生不利影响,打破固有的生态系统,或者过于看重高效,土地平整完全实现机械化作业,使沟渠、道路完全实现混凝土化、直线化,没有进行生物专属通道的设立,容易使土壤出现板结问题,自然植物受到破坏影响,降低生物物种数量,生物种群过于单一,影响生态环境。
3.3 重视内部组织,忽视大众参与
在土地整理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国土部门负责申请,并交由专业人士设计相应的整理方案,中标企业实施工程建设,不管哪个环节,利益和土地整理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大众都未曾参与。在申请环节中,社会大众未曾参与其中,立项没有采纳社会大众的建议,导致项目缺少可行性。在方案设计环节,过于注重专家设计,社会大众未曾参与其中,方案设计可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在建设环节,土地权属调整关乎于社会大众的基本利益,社会大众未曾参与其中,容易出现矛盾问题,加之社会大众没有实施监督管理,无法确保土地整理的质量。
3.4 重视前期设计,忽视后期管控
在土地整理实施几年后,国家对于土地整理的各个环节,如立项申请环节、方案设计环节、工程招投标环节等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然而,土地整理的最终效果,国家投入许多资源是否满足预期标准[8],此类后期评估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之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以及道路工程建设后期管理与维护没有责任人,容易导致其工程未能展现积极作用,无法实现扩大耕地面积的目标。
4 土地整理中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4.1 注重数量和质量
首先,加大土地整理规划建设力度,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扩大耕地面积,保障耕地的质量。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建设中,从思想层面意识到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性。其次,从方案设计入手,保障耕地的质量,在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时,不但要保证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还要对耕地质量提出完善的标准要求,如若未能达到标准要求,应不能通过验收。最终,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若干年之后,需要对耕地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如若不符合标准,需对其建设企业给予相应惩处。
4.2 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建设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确保生态效益有所提升。重视土地生态環境,也是实现土地资源长足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土地整理要重视景观规划设计环节[9],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确保土地整理和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符合,在保持固有生态均衡性的同时,优化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的景观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平衡效果。基于系统论的层面,只有使土地生态系统保持平稳,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3 重视内部组织与大众参与
土地整理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实施起来的[10],土地整理涉及利益最大、关系最为密切就是土地整理区域范围之内的社会大众。解决人地矛盾问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本,原因是农民最了解土地,依靠土地为生。在土地整理的各个环节中,支持与鼓励社会大众踊跃参与,能够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在立项申请环节,可邀请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的农民参加地点的选取、土壤优化等内容;在方案设计环节,可根据社会大众的要求意愿,权衡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调整土地权属时,也要让社会大众直接参与;在工程建设环节,可邀请社会大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才能确保土地整理资金充分利用,避免出现贪污公款、徇私舞弊、以次充好等问题。
4.4 注重前期建设与后期管理
土地整理在重视前期建设环节的同时,也要做好后期管理与评估工作。土地整理应运用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监督前期投入的资金怎样在后期工程实施中得到有效运用、工程规划怎样发挥作用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期评价与管理需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建设指标等,客观判定土地整理规划项目是否发挥积极作用。现阶段,在土地整理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后期评价指标制度的建立与运作管理制度制定,明确土地整理方式的土地资产、工程资产所有者、维护人员、应用人员等,了解后期评价与管理的相应流程、方法、环节以及相应措施,才能让土地整理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有效解决土地整理区域范围内的人地矛盾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在土地整理建设中,存在相关问题,引发人地矛盾,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才能积极展现土地整理的优势作用,缓解人地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军艳,苏向辉,马瑛,等.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关系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5):219-227.
[2] 任英浩.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5):168-170.
[3] 胡永琴.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12-13.
[4] 娄海波.探析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华建设,2019(18):26-27.
[5] 王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地产,2021(2):41,44.
[6] 付孟泽,闫凤英,林建桃.人地关系驱动下浙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6):152-157.
[7] 肖雪.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法律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4):27-29.
[8] 老世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21(1):51-52.
[9] 杜青华.基于新《土地管理法》的土地整理中水土因素和生态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6):70-70,72.
[10] 王权典.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之法治考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