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巧艺夺天工
2023-07-06彭文斌
刘远长,1939年生,江西吉安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国际高岭陶艺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等收藏。
彭文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
彭文斌(以下简称彭):众所周知,青花、玲珑、颜色釉和粉彩是景德镇传统的四大“名旦”,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演绎出无数痴人瓷事、风流轶事。而景德镇的雕塑瓷,最早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建筑用陶。到了唐宋五代时期,景德镇的工匠们成功烧制出陶瓷雕塑;发展至宋元时期,其品种日益增多;而在明清至民国这一时段,陶瓷雕像广泛出现于朝野,其中以陪葬冥器、祭祀供奉器件为最。
作为景德镇传统陶瓷一种特殊的装饰手法,陶瓷雕塑注重构思奇巧、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造型独特,从生活用瓷到观赏陈设瓷,题材广泛,无所不及,渐渐登上陶瓷艺术重要门类的大雅之堂。在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陶瓷雕像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刘老师能否介绍一下景德镇市雕塑瓷厂最初的一些情况?
刘远长(以下简称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百废待兴,国家提出“走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雕塑瓷匠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激昂、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创作和生产。1954年,国家号召鼓励民间瓷雕艺人组织起来自救,成立合作社,挥起大旗,聚集了一批雕塑行业技术人才。随着传统个体、私营转向公有制、国有化经营的逐个落地,陶瓷雕塑者从民间匠人华丽转身为体制内工人。1956年,景德镇市美术社、雕塑社和试验瓷厂合并,组建成工艺美术瓷厂,即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前身。这年下半年,市里决定新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工艺美术瓷厂,并争取到了四十万元的贷款。选址在东郊曹家岭以东偏北的金鸡山,从中间辟开一条道路,创建新厂。次年4月,市工艺美术瓷厂的五百八十名员工进入新厂区工作。1966年,市工艺美术瓷厂更名为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彭:雕塑瓷厂的创建使得一批陶瓷艺术家有了用武之地,创作出大量精品,极大提升了雕塑瓷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我手上有一张名单,其中有您,还有曾龙升、曾山东、何水根、刘祖燃、蔡敬标、聂乐春,都是雕塑瓷领域的高手。您和这些艺术家用一双双妙手,成就了现代景德镇雕塑瓷的高光时刻。其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应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邀请,由曾龙升、张新喜、杨秦川、杨海生、周国桢、涂金水、冯宗镇等十一人组成设计制作团队,着手创作大型龙船。瓷雕《大龙船》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大功告成,整整费时一年半。刘老师,请您讲述一下当时的故事好吗?
刘:《大龙船》是主旋律作品。这艘瓷雕龙船长一百二十厘米,宽三十厘米,高五十六厘米的,采取捏、镂、镶、塑综合技法制成。龙船先从底层做起,小组团队分工镂雕;人物预先做好,逐层罩上去。整件《大龙船》作品运用了多种技法,繁复有序。它以龙形为船体,甲板上布列三层亭台楼阁,气派壮丽。龙船上的一百五十三个人物代表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形象,所雕塑的每个人物大不过二三厘米,五官清晰,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领衔的曾龙升老师1901年出生,来自丰城。他娴熟掌握了捏雕、镂雕、堆雕等综合技法,创作的《孙中山》瓷像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解放后,他的艺术创造力旺盛,创作出《天女散花》《汤显祖》《陶渊明》等一批瓷雕精品,被選送到人民大会堂陈列。著名词作家、戏剧家田汉十分欣赏曾龙升的作品,曾经于1960年挥笔写下一首赞美之诗:“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艺蜚瓷都。于今有鬼犹多事,喜得钟馗试剑图。”
从1959年接受负责大龙船创作任务以来,这一年半时间里,曾龙升全心投入,扛起重担。这艘大龙船超过了业内常用转盘的承力范围,大伙便将桌子放在中间,把龙头固定放置于木托上,工作时人围着桌子转四方。十一位陶艺家把心血和才智涓涓流入一艘龙船,不分彼此,没有署名,共同完成这件精品力作。
彭:我看到有资料介绍说,《大龙船》雕塑创作完工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让曾龙升最为纠结的是烧造问题,因为一旦在烧造方面砸锅,所有努力将付之东流。
刘:是的。把直径为一点四米的匣钵放入煤窑烧制,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做梦都不敢想象的难题,任凭谁也不敢拍胸脯打包票。兹事体大,景德镇市工艺美术瓷厂主动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伸出橄榄枝,特意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加盟,一道挑战当时国内陶瓷烧制技术的极限。将龙船匣钵送入窑膛的那天,参与团队悉数到场,大家默默目送匣钵缓缓移向窑炉,像送别自己心爱的孩子。好不容易等到开窑,一艘大龙船稳稳地立在那儿,岿然不动,没有丝毫变形。瞬间,人群欢呼声春潮般涌来。1963年,《大龙船》惊艳亮相于江西景德镇陶瓷迎春展大奖赛,一举获得最高奖项甲等奖。也就在次年,曾龙升老师去世。
彭:刘老师您注重从生活中提炼题材,陶瓷雕塑作品分精雕、意塑两类,表现形式多样,集塑、刻、捏、镂于一体,构思严谨,寓情于理,章法洗练。您从创作处女作《鄱湖渔歌》开始,精品不断问世,影响深远。1983年,您主持《水浒一百零八将》大型组雕设计制作工程,并独立创作了“黑旋风”李逵、“小霸王”周通等五个梁山好汉形象,请刘老师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情况。
刘:1980年上半年,上海进出口公司来雕塑瓷厂订货,希望创作十套粉彩的《水浒一百零八将》。我当时在厂美术研究所,负责组织落实此事。梁山好汉的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尤其是对那些相对而言名气不响的人物,大家心中没谱。为此,我们广泛收集资料,买来连环画、故事书,琢磨施耐庵的原著,开始创作脚本。有位叫章兆麟的同事,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按照梁山好汉的个性、外貌等特征分别画像,拿出了一套脚本,得到大伙的认可。我们请章兆麟开展讲座,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之后,参加创作的艺术家们开始捏泥稿,主要有曾山东、李恭坤、刘祖燃、蔡敬标、何水根、刘建华、刘玉庭、聂乐春和我,每个人捏八九十个人物,然后摆放在一起,请厂里的艺术家、职工集体参观、品鉴,从中抽取作品,组成三套,再从三套里精挑细选,逐个过筛,定出一套正稿。
那时,艺术家们崇尚集体主义精神,能者多劳,没人斤斤计较。按照正稿的样子,我们按比例放大,每位艺术家负责两个人物的创作,先做了三十六个“天罡星”。印象中,曾山东创作了宋江,李恭坤创作了武松,我创作了李逵。作品出来后,又组织大家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同志们没有什么顾忌,直抒胸臆,坦诚以待,氛围很好。对七十二“地煞星”则分两批进行创作。整个车间里,工作桌摆成长蛇阵,艺术家们共同集体创作。厂里也很慷慨,出台奖励措施,规定每完成一个人物形象的创作,奖励二十元人民币。到了晚上9点,厂里犒劳大家吃肉包子,由我负责去厂食堂领取。我发现蔡敬标老师总是舍不得吃,悄悄揣起来。我悄悄问原因,蔡老师说家里有五六个孩子,想让他们尝尝。
彭:作为雕塑瓷中的极品,创作《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整个工序历时一年。如今,这套作品市值价格直逼千万元。您对此有何感受?
刘:《水浒一百零八将》的问世,是瓷雕艺术界的一个创举。当时,实际完成了六套作品,其中以单价十万元给了上海方面三套。搞雕塑瓷,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有思想性,对趋利心态保持警惕,艺术家要追求工匠精神,共同将千年瓷都努力打造成陶瓷的“世界之都”。
彭:刘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面对一个艺术的春天,我们应该如何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刘:景德镇是一座以陶瓷手工艺为主的城市。我们要继承和保护手工艺创意产业,根据城市的特色来确定创意产业的方向。比如英国的爱丁堡是以文学为主的,它们的创意产业是围绕着文学做文章。触类旁通,我们景德镇的创意产业也应该围绕着陶瓷来发展和体现。陶瓷手工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景德镇的“文化之根”和“城市之魂”的主体构成之一。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陶瓷艺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本民族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