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新逻辑
2023-07-06贾康
贾康
三年新冠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复苏进程备受关注。虽然今年“淄博现象”“五一现象”火爆,不过与新冠疫情前相比,旅游门票收入只有2019年的84%。今年消费回升伴随着一定的“消费降级”,最活跃的年轻人群体消费能力不强,旅游花费自然更加精打细算。
数字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命运。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微企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复苏最广泛的群体。企业家是当代中国的稀缺资源,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创业创新强烈意识”“勇于竞争和试错”“敢于承担风险”等品质。笔者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在试错创新中遇到挫折的企业家,都应当获得社会的尊重与爱护。
烧烤和房市都说明了啥
“淄博烧烤”代表的消费热潮由多种原因促成。山东省淄博市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当地民众的热诚好客,受到各方充分肯定,赢得良好声誉。优良的城市名片、政府形象,可以带出更多发展可能,这些经验值得总结。
烧烤总体上属于低消费范畴,其突然“翻红”代表疫情过后的消费回升,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消费降级。百姓收入与消费活动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一旦疫情可控了,会出现消费反弹,在年轻群体产生类似于一个“嘉年华式”的消遣乐趣。“五一现象”叠加“淄博现象”,带动了低消费群体消费热情。以此热点开启消费市场回归,不失为一种暖心于民和打开发展新局面的方式。
房价数据波动,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但成交均价无法反映更为细化的问题。从住房角度看,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间经历了“三重压力”和“合成谬误”。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后,由低迷转为整体上保持稳定,并有望经历回升过程。
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回暖迹象。深圳、杭州等城市房价有所上涨,北京和上海前段时间也有类似表现。4月数据显示,一线和某些次一线城市二手房房价出现回调,进一步将如何波动,可密切跟踪相关信息。“二线”概念的一些区域确已刮起暖风,如成都房地产市场明显回升,哈尔滨中心区住宅价格上调。从全国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企稳回暖阶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年初曾对全国521个市县财政部门展开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原来西部地区“财力保基本、发展靠举债”的格局,现已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来。
总体上,三年疫情期间,地方政府支出压力明显加大。为化解“财力吃紧”困局,原则当然是“增收节支”。但节支要服从“刚性制约”, 必有各个时段上的硬约束空间,而地方政府增收方面,从中长期来看,需要依靠财源建设实质性合理化。具体看,地方税体系建设属于“慢变量”,除此之外,财源建设合理化方面的“快变量”,离不开经济基本面繁荣、景气指数的回升。如果今年经济回暖,可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从短期来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只要有经济活动,无论企业盈亏如何,即有流转税收入库,地方财政压力会得到一定缓解。前瞻性的重点在于,怎样更好地实现高质量产业升级、持续壮大财源以及“啃硬骨头”,即做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攻坚克难。
如何投资才“有效”
当前,波动中的房地产业界已基本稳住,一些城市房地产出现回暖迹象,信心恢复和消费热情回升还需要走完一个过程。地方财政在过去三年消耗较大,财源建设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有效投资。
目前,各地都在强调扩大有效投资。笔者强调,社会再生产中的经济可持续升级发展,始发环节是有效投资。只有依靠投资形成有效产能,才能充分提供有效供给。有一种“抓住刺激消费,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的说法,很容易陷入认识误区,合理化顺序应是“积极形成有效投资,带出就业机会,带来老百姓收入增长,并配上社会保障,进而充分发掘消费潜力”。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并且有了钱还敢花钱,这样才有后续消费能力的不断形成和14亿人口大市场消费潜力的可持续释放。
那么,投资如何才算“有效”?笔者认为,符合绩效提升的投资,要具体区分“直接效益”和“综合绩效”。直接效益以一般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可衡量,但通盘有效投资复杂性在于,对那些有益于综合绩效的项目形成“量化认识”。比如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其综合绩效主要体现为增加发展后劲、改善民生,但其项目在财务表现上未必有高回报率,甚至可能有亏损。
对于有效投资项目的选择与组合,从全局看,通盘的国土开发和“一盘棋式”项目组合必须统筹安排、瞻前顾后、动态衔接、密切协同。中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纵深发展建设还有巨大“成长性”,各个地方政府辖区内中心区域的轨道交通网、应遍布路网各节点的停车场停车位、几百个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必须大力兴办的“新基建”和与之配套的老基建,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乡村振兴中必须要做的特色小镇和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在产业升级前沿概念上,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是两个关键点。数字经济代表“科技第一生产力”,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别无选择,要加速完成头部企业整改,追赶世界硅谷引领的创新大潮,此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命运。
激活民间投资提振信心
近年来,民间固定投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市场信心不足。2019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7%,到2022年已下降到0.9%。2023年3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继续降至0.6%。
如何激活民间投资的活力?笔者认为,要结合中央扩大内需、刺激需求方针的贯彻落实,解决好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的问题。尤其应注重我国这一基本现实:以民营经济为基本组成部分的1.5亿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提供就业的主体,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广泛群体。这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和市场主体,如信心不振、预期转弱,大局面就好不起来。
以中小微企业为绝大多数构成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早已不止“五六七八九”的分量了,一些增长极区域已是“五个九”的问题(“五六七八九”指民营企业贡献分别为税收占到50%以上,GDP 占到60%以上,科技专利创新占到70%以上,就业占到80%以上,企业数和新增就业占到90%以上)。如此大体量的民营经济,实际上年预期明显弱于国有企业。
我国基本由民企构成的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实际上是保增长、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明确倡导的“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央提出和反复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以及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的“自己人”定位,既是正面阐述与重要指导,又是“问题导向”下“有的放矢”的纠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煽动极端情绪,进行蛊惑人心的网络攻击、造谣,对民营企业横加污名,这类现象趋于严重,损害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及声誉,使民企从业者心生忧虑,理所当然必须纠正。中央网信办针对网络乱象已进行整治,严厉打击在互联网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正逢其时。
日前,海南省推出“四不原则”,即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这项政策实际上重申了“法官自由裁量权”指导原则。海南省表明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决心及态度,目的在于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以及更为健康的包容性发展营商环境。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