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学院派”怎么做?

2023-07-06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李海峰学院派中医药大学

刘朝晖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夯实中医药长远发展的基础。高等中医教育历经60余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科学教育模式的转换,以院校传统教育为主体的高等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医药院校发挥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

如何面向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需求,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实现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关键。如今的中医药高校,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又有哪些新的动作?还有哪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新民周刊》记者近日走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

顶层设计下迎来发展黄金期

为发展中医药事业,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成立第一批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纪元。6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由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补充,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发展中医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此后,对于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也陆续颁布。比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些政策文件都为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

2022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150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非医药院校250所。202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数211303人。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学科数共计188个,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3个。

在基层人才学历层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为引领,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步形成。

“从全国中医药高教系统来看,比以前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改革步伐迈得很快。以我们学校为例,在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下,无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都在加速度发展。学校连续两轮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全国本科评估中都获得了A+,中药学也获得A以上的评级。学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海峰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上海中醫药大学本科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同类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比例持续提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李海峰认为,要达到这个规划目标,社会中医药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担当。在国家战略的政策激励和全社会对中医药事业关注度日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迎来了黄金般的发展契机。

“我们学校的招生的分数线每年都在往上提,比很多本科一本的线要高。尤其像八年制九年制一些学生的分数,有时候在有的省市完全可以进入复旦、交大这些名校。”李海峰说。

学制与学科融合创新改革

在近些年的中医药高教改革中,很多院校都在进行探索创新。中医学专业凸显 “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行业中率先探索了学分制和三学期制、现代中医师承和个性化课程、“5+3+X”医教协同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等系列改革工程。

据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设置有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中医学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专业,中医学(屠呦呦班)本博连读专业。“原来的专业是只有五年制,后来探索了八年制,现在我们又增加了九年制。我们长学制的改革,其实是跟国家对整个医学教育往长学制改革这个步调是相一致的。”李海峰向记者介绍。

2017年学校启动了以首位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命名的“沛然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中医人才“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 通过“育苗—成长—拔尖”三阶段,实施优秀本科生本硕博跟踪式培养计划。。计划在理论教学中,打造以院士、名医和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沛然计划导航”课程,鼓励优秀学生早期进入由名师专家主导的“一对一、一对多”个性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中,开展“本科生与名医名家面对面”跟师学习特色活动,开展特色教学门诊、中医示范教学病房带教,强化临床思维及中医传承训练。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还积极探索“双一流”院校和科研“国家队”强强联合、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路径,2020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中医学“屠呦呦班”本博连读专业,致力打造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传承水平皆强的拔尖人才群体。据悉,首批招录的15名优秀学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研究生阶段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双方共同开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共同构筑中医传承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又开设“4+5”本博贯通中药学“创新班”,在上海、浙江、安徽、山西四地共招收15名学生。中药学“创新班”以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实践相结合”的中药学拔尖人才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前沿创新能力培养、交叉科研能力培养的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据了解,创新班不断整合优化本博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创新课程,包括中药新药创制、中药智能制药工程、产教融合实习等;组建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杰出人才在内的优秀导师队伍,实施全员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贯通指导;借助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如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巴黎笛卡尔大学等,支持学生交流访学,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渠道;探索中药学科多领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

创新班的多学科交融特点,在中医药高教中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上海中医药大学其实早已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在头两年就是在这些高校学习基础课程,这有利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拓宽视野,更好接触多学科知识,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李海峰告诉记者。

“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在头两年就是在这些高校学习基础课程,这有利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拓宽视野,更好接触多学科知识,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据李海峰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现在五年制招生不是很多,每年仅招两个班,每个班大概50个人左右,现在增加的都是八年制九年制这些长学制。学校目前有约8000多名学生,其中近4000名是研究生。

培养中医思维是传承关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李海峰也深刻体会到,现在对中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中医药高等教育也一直在面对挑战。“这种挑战,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的中医思维还不够,中医临床医生运用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手段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阐释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机理,有待加强。“李海峰说。

优秀中医人才培养难,难就难在中医原创思维不易形成、历代经典难以活化、基本技能不易掌握、方药性效难以体悟……中医思维被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人才传承的困境。在李海峰看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就是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这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李海峰告诉记者,“以往的名老中医基本上都是熟读经典,中医经典是培养中医思维的根基。这就好像要了解中国的哲学,你一定要读老庄,一定要读论语。中医的思维的很多源头,还是在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中。“他也表示,为了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学校构建了三段式經典教学模式,做到中医经典教学不断线,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具体而言:在低年级开设中医经典导读课程,邀请名医名师讲经典的学习方法及现代运用,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兴趣;三、四年级开设经典课程,学原文、悟原理培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到高年级临床实习阶段开设中医经典与临床,帮助助力学生学用结合,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实践。”。

为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重视,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行了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希望在覆盖全部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拓展到所有举办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并逐步将等级考试的结果纳入学生学业考评体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李海峰学院派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A NEW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PARSE RECOVERY WITH MULTIPLE ORTHOGONAL LEAST SQUAR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tructure and magnetization of YCrO3 compound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人生舞台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