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2023-07-06贾璇杨琳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发展

贾璇 杨琳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程庆民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如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双赢?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6月16日,以“中国式现代化和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绿水青山论坛·滇池大会”在昆明盛大举行。

此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指导,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林场协会、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绿化基金会公益支持,云天化集团特别支持,相关部委领导、省市地方政府负责人,以及企业界、学术界和中央媒体,超过300位代表参与。

中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程庆民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华大地各处演绎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从塞罕坝沙漠变森林的壮举,到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从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到中国人工造林规模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情怀与担当。

程庆民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征程、新起点,需要新视野、新作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准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为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芳林表示:“秉承尊重自然、順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新路。”

他用一系列数据详解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果——2022年,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114.43亿吨,年碳汇量12.8亿吨。中国林草产值达到8.37万亿元,林草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83亿元。第三期中国森林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林地、林木资产的总价值为25.05万亿元。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据唐芳林介绍,中国有42.62亿亩林地、39.68亿亩草地、38.6亿亩荒漠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物种资源,我国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唐芳林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芳林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唐芳林介绍,我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效显著。目前,我国植树造林近10亿亩,森林面积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24.12%。近10年,全球增绿的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我国也成为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同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我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国家公园体系。

此外,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列入中央和国家机关年度督察考核计划。全国各地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设立各级林长近120万名。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的管理机制,使得七成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六成以上的高等植物保护行动得到有效保护,向全世界讲述了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的中国故事。

在湿地保护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鲍达明强调,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湿地保护法治体系不断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履约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经成为湿地保护事业坚定的支持者、积极参与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副司长李岭宏表示,国有林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有林场的创立和改革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基因。

目前,国有林场已经成为全国生态区位最重要、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生态功能最完善的核心生态区域,成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引领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通“两山”转化的市场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论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认为,党中央先后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断,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陈述贤指出,近年来,全国上下对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两山”转化的机制和路径,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的来看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两山”转化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他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大“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力度和体制机制探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打通“两山”转化的市场通道。只有找到让生态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有效路径,才能让守护绿水青山的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就推动绿色发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陈述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第二,必须保护发展好绿色发展根基。第三,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绿色发展。

“春城”探索的新路子

思想是具体行动的先导,落实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论坛上,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用昆明市提出打造“六个春城”(即实力春城、温馨春城、开放春城、绿美春城、幸福春城、笑容春城)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证明生态高品质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的可能。

据介绍,昆明着力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推动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人、城、湖、产关系更加和谐,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再现大观楼长联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立体画卷。努力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的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让绿美成为昆明最具潜力、最富有特色、最具有竞争力的底色。

如今的春城昆明,春的“特质”、春的“魅力”、春的“活力”更加彰显。“近年来,云南省在国家公园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绿化、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林草发展和生态建设探索了新路子,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唐芳林说。

矿山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云南是我国矿产品种最齐全的省份之一,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磷化工大省”之称。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专家沈政昌认为,矿山绿色发展是云南,也是中国矿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指出,相关部门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矿山建设转变观念、推进新兴产业,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应强化矿物加工、工厂化研究,促进矿山绿色发展。开发高效的技术促进矿山的绿色发展。建立系统建设的思路,推动矿山向农业和林业发展。农业矿山建设应该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将绿色矿山转向农业矿山的目标,把矿山变成绿水青山,使这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一方百姓。

作为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滇池既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也是长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勤勋介绍,截至目前,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常住人口达到545万人,经济总量5784亿元,约占昆明市大概13.9%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市64%的人口和全市77%的经济总量,是昆明市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率最高,但也是生态环境负荷最重的区域。“通过不懈努力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滇池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Ⅳ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张勤勋说。

云天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学表示,云天化集团作为云南省属的骨干企业,“十三五”以来聚焦肥料及现代农业、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玻纤及复合材料三大主业,秉持以绿色发展致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产业集团的企业愿景,把新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产业升级、发展转型等全过程。

论坛上,來自各地的多位政府领导、行业主管,生态环保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也在“绿色治理的商业力量”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云南样板”“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三场分论坛上深入探讨绿色发展经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进行智慧分享。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分论坛一

绿色治理的商业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了重大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任务和要求。这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绿色治理的商业力量”分论坛上,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蕴含着巨大的绿色机遇、历史机遇,以及行业和企业对于推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方共识。

主持人: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朱克力

对话嘉宾: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交流部主任张志强: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部署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对于GDP等考核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大家可以明显体会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之前有了非常大的区别。

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我国传统能源的比重较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任重而道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既要解决发展过程的现存问题,也需要通过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决策要综合考量自身国情,同时也要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行业企业发挥的作用,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峰。目前,北京已经宣布在2012年完成碳达峰,在全国统一碳达峰的基础之上,比如部分省份达峰之后,可能还有部分高排放省份没有达峰,这时就需要统筹考虑,在保障总体达峰的基础上,可以允许部分地区灵活设置时间表,以保障绿色公正转型。目前,各个省份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进程,出台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面临现实问题,如绿色价值实现和跨区域补偿等,需要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政策以推动各地尽快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副院长魏晨阳:

绿色是全球共识,我国也作出了郑重的承诺,各个行业和企业面临着政策红利非常好的时间点。比如从金融角度看,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国内共有绿色主题相关公募基金272只,管理规模超过3826亿元;与绿色主题相关的私募基金为1022只。资本是真的向着这个方向倾斜。

行业跟企业端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如果是贴近清洁能源、光伏、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比较绿色的行业,这些新兴行业本就是高速增长的赛道;如果是传统行业,也有非常好的机会,你在行业里面越早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就越早能整合行业资源,无形中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行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遇,不管在哪一个赛道都很清晰。

从国际责任来看,目前ESG绿色方面的标准在欧洲、美国、亚洲还没有共识。我国的体量很大,在标准形成过程中,要主动把数据收集起来,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在数据经济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资产,在这个赛道上,我们也面临很好的机遇。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李怒云:

碳汇交易是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外碳市场交易的是两种产品,一种是来自工业的减排量;另一种是来自生态吸收,主要是林业吸收。在全世界的碳市场当中,有林业碳汇交易的不多,欧盟的碳市场没有林业碳汇交易,中国碳市场有林业碳汇交易,但所占比例比较小。

什么样的碳汇可以交易,现在网络上很多信息有很大的误区,比如认为只要有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交易,这是错误的。国内外碳市场跟碳排放挂钩的产品,一定要经得起“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这样的产品才能够进行交易。

伽蓝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

在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方面,作为最大的化妆品企业之一——伽蓝集团目前用到云南的原料就有42种,还有西藏的高原水、冰川水,以及微生物、酵母菌等。从绿色原料到绿色生產,包装可回收,我们致力于可循环的经济使用。

倡导绿色消费,非常重要的群体是消费者。以旗下自然堂为例,9000万的消费者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最新的年轻人消费者数据显示,66%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天然成分的化妆品,79%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环保品牌,超90%的消费者认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是to B的企业,对于像伽蓝集团这样to C的企业来说,都承担着相关的社会责任。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分论坛二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云南样板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这些年来,云南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云南的优势、成果有哪些?还需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主持人:大会主持人

对话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在多年的发展当中一直在探索,包括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等。中国的鲜花10枝当中有7枝来自云南,昆明的花卉交易市场是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绿色能源方面,云南条件得天独厚,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突破了9500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绿色发电量、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的比重和绿色能源的交易量在全国处于前列。云南也利用绿色电力的优势发展了一些产业,如绿色铝、绿色硅等。此外,云南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也是排头兵,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方面做出了很多创举,加上中老铁路开通和中缅油气管道开通,可以说,云南已经是一个区域的中心,未来,通过努力可以把云南样板做得越来越好。

下一步,云南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要大量发展一些绿色能源,把以前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减污要做好如以滇池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治理,包括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的综合保护;扩绿方面,云南本身物种多样性丰富,除了继续扩绿,也要探讨一些绿色发展、增长的产业。

比如云南的鲜花、茶很有名,但云南虽是茶叶大省,目前还不能说是茶叶强省,云南茶叶面积很大,但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程度不高,一些茶叶企业较小较分散,亩产值还需提高等。下一步,需要一些相关政策和立法,用更大力度来推行绿色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吴学灿:

云南的优势在于生态,出路也在于生态。人才资源、经济资源、治理能力方面,云南落后于发达地区,我们还有广大的延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走东部地区的现代化之路的话会很困难,云南的差异化之路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寻找发展优势,在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近些年,云南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云花、云朵、云茶、云烟、云菜等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益。利用多样化方案实现生态化产品,这是我们很好的优势。

我相信云南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不同的发展之路。把“云字号”的品牌打亮和打响,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得更亮、更响,吸引全世界来打卡、旅游,来云南发展,来云南创业,来云南健康疗养,这样一来,我们的保护就不是单纯的保护了,而是保护当中老百姓有收益,老百姓有获得感、有持续发展,才能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云天化集团党委副书记、

总经理刘和兴:

作為企业来讲,感受到的挑战比较大。云天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三大产业第一是肥料,化肥总产能1200万吨,其中磷复肥产能1000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二是复合材料,产能106万吨,在国内和全球都排在前列;第三是化工品,多个产品也排在前列。

我们的矿产在滇池周边,生态保护一旦有问题,工厂就要出问题,我们还面临着26种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再加上废物和废气的排放,还有周边民众,来往游客,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危机感。

但是,企业不绿色发展是不行的。2004年,我们的同行由于排放事故导致企业关闭,它原来是我们的老大哥,后来重整、破产,现在已经消失了。对企业来讲,如何保证既要发展,又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可持续、行稳致远。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崔庆伟:

云南作为资源大省,第一个优势是资源优势,有特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第二个优势是政策优势,云南省政府花了非常大的力气进行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工作,举全省之力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一点很难;第三个优势是市场优势,云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非常好的旅客资源,还有花卉产业、现代农业等,都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说到挑战,也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应着资源禀赋,云南有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境压力。

第二,全民生态意识包括生态审美意识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全民生态意识到制定政策,到真正保证生态修复的质量水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第三,如何把中央的精神和相关的政策落到实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明确,实施“山水工程”要遵循五方面保护修复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经济合理、效益综合。但目前,在矿山修复领域,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的实际做法。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净:

关于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的新思路、新举措,要从四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是认知层面。要让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坚持保护治理、保护滇池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心中;第二个是法律法规层面。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包括滇池的保护治理,需要规划的引领和法律的支撑。第三,企业层面。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实施立体种植、拥有先进环保的废水处理技术,滇池周边的农民收入会增加,水质也会持续向好,我们肯定欢迎更多这样的企业来周边投资,也一定认真服务好这些企业。第四个是个人层面。每一个生活在滇池流域内的人、每一个行为都和滇池保护治理有关,需要我们从身边点滴做起。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分论坛三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产业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是绿水青山资源的集聚地。应该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为绿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此过程中,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强“农业、生态、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如何让生态、文旅产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问题,备受关注。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主持人: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资深记者 贾璇

对话嘉宾:

财政部财研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大农业”概念,在此概念下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和革新。乡村产业发展和城市产业发展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因素,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乡村发展相对城市发展具备后发优势,可以避免重复走“老路”。

发展乡村产业时要从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考虑问题,首先掌握好能不能最大限度避免先污染,在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环节,就将绿色低碳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考虑进去。同时,乡村防治污染要和非农业及乡村区域互动、渗透、结合,组成系统工程式的安排。

在机制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府需至少从三个类型的手段着手。首先是法律手段,走全面依法治国之路,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其次是行政手段,通过行政规定的手段提高某些产业的准入门槛,如在环保方面出现问题,要进行罚款等。

最后是具有更加多样性的经济手段。可以特定地给予产业绿色低碳支持,财政上可以安排专款资金。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内生动力,从自身利益出发尽可能开发有利于低碳绿色发展的公益技术和产品。

要特别注重,上述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经济手段的潜力一定要充分发掘。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李绍俊:

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乡村的治理和保护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坚持依法遵规。

要创新发展理念,正如滇池遵循“大生态”“大湿地”概念,使其水质在5~8年内得到了质的提升。

要坚持乡村振兴目标。以环滇池的183个自然村落为例,发展一定要服从于滇池保护的大目标,乡村振兴只是滇池保护的组成部分。

要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原住民和新乡民的关系。乡村振兴不同于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的模式。

要处理好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逐步提升生产方式,尤其是基础设施。

要把乡村的资源梳理整合起来。乡村很多资源是碎片化的,需要将自然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梳理,科学地整合起来成为有效资源,变成发展优势。

百融云创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产品总经理苏武新:

乡村振興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生态、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数字化能扮演纽带的角色。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运用数字化的工具和管理手段,能有效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百融云创通过数字化加速农业产业形成“产业+科技+金融”链式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加快融入产业分工和供应链之中,结束以往农业生产主体单打独斗、弱视产业的局面。

在绿色金融层面,百融云创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识别碳足迹,建立绿色碳产品工具。通过算法实现对绿色金融项目进行高效识别及其环境效益测算,以有效支撑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另一方面,打造出普惠绿色金融信息化平台,助力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

当前,百融云创正大力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公共部门和涉农企业、经营农户四个主体的合作对接,以数智赋能让“普惠金融更绿色”“绿色金融更普惠”,进而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重庆武隆风景区仙女山国有林场

场长任秀容:

国有林场在带动乡村振兴中,首先要保住生态底线,尤其要注意森林防火。同时,要保护林地资源。所有建筑项目必须符合总体规划,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经过审批,建设规模和体量,包括内容和风格全部要审批过后才能实施。除了保护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例如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珍稀树种培育等工作。

做好保护工作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自1994年仙女山开发起,截至目前,一年可以接待140万人次,收入达3亿元。

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也让当地村民享受到更多红利。仙女山以前只是一个小山村,通过森林旅游发展以后,建立了仙女山镇,规划为6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15个平方公里,每年夏季可接待30多万人次避暑纳凉。

通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仙女山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这里的农区变成了景区,农房变成了客房,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更让当地老百姓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白天当农民,晚上当演员”的方式,超过200名当地村民每年每人可增收4万~5万元。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