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产业瓷、日用瓷特点及使用情境分析
——基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的探讨
2023-07-05王文欣
王文欣
华侨文物是反映海外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相关文物,它包含了华侨华人出国过程、在侨居地谋生、创业、发展及与祖籍国之间联系的相关物品资料。1而 瓷器是华侨文物的一个重要品类。此前对华侨华人与瓷关系的学术探讨多从瓷器外销贸易、制瓷技术传播、侨乡制瓷业发展等角度展开,早期重要研究者当推韩槐凖先生,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如李炳炎探讨了19世纪以来东南亚潮州移民与潮州瓷业的关系2,蔡历丞的学位论文讨论了德化制瓷业发展对出洋移民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以及相应形成的信仰和血缘纽带3,丁炯淳关注陶瓷贸易区域与东南亚华侨聚居地的重合性以及陶瓷外销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影响4,邓玉柱的研究则透过中山市博物馆藏陶瓷器看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移植5,等等。此外,陶瓷币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陶瓷制品也受到一定关注。6相对而言,此前关于华侨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侨批、华侨支持革命和抗战事业的纸质文献档案等方面,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瓷器关注较少。7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侨史研究与文物研究的学科区隔,相当一部分华侨华人用瓷属日用粗瓷等。但事实上,海内外的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相关馆藏,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
本文将基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从“物”的研究视角,将海外华侨华人瓷放置在其经营产业和日常生活习俗中加以考察,一方面发现和总结其特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文献和图像档案还原其使用情境,以期加深对这一类文物的理解。
一、华侨华人产业经营用瓷
(一)橡胶业用瓷
天然橡胶作物原产自南美,19世纪中后期由英国人引入东南亚,并掌控其种植。8天然橡胶的采集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直接促成了19世纪晚期的华工下南洋潮。橡胶树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在树茎中产出橡胶。凌晨时段,气温最低,树叶的水分蒸腾最少,出胶不易凝固,最宜割胶。胶杯即这项劳动过程中所必备的工具,多属陶制品,其粗糙的质地和上宽下窄的器型便于挂于胶树上进行采集。如图1展示的这对陶杯,质地粗糙,为20世纪上半叶英属马来亚地区种植园割取橡胶之用。
图1 英属马来亚地区割胶陶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也携资本进军东南亚橡胶种植业,令橡胶业一度成为新马地区华商重要产业之一,其中即包括陈嘉庚先生(1874—1961)的橡胶公司。20世纪初橡胶种植业对胶杯的需求,为当时中国国内瓷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9《1911—192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记载,由于抵制日货,新加坡纷纷寄来购买割胶瓷杯的订单。这种货物一般用稻草包扎装入竹筐,经过庵埠载至汕头,以待装运国外。10这样“舍近求远”进口胶杯,除显示中国陶瓷制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之外,亦可见背后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的跨国联络所构建起陶瓷商品贸易通道。
20世纪橡胶种植业的迅猛发展还推动了橡胶加工设备制造与经销行业的兴起,其中亦有一定数量的华商经营。如图2的咖啡碟,内壁一侧有“陈有益柅较总发行 星洲海山街五十六号”字样,另一侧为“Tan Ewe Aik 56 Upper Cross Street Singapore”字样。此为新加坡20世纪中后期一橡胶生产设备代理进口公司,注册地在牛车水唐人街的克罗士上街(Upper Cross Street,俗称海山街)56号,经营人名陈有益(Tan Ewe Ai k)。瓷碟内壁一端有该公司的罐装花生商品图案,两侧写有小字“送礼佳品”。下方有一机器状装饰图样,此为制造绉片橡胶(crepe rubber)的辗胶滚筒机器。绉片橡胶是将使用酸类凝固的树胶烟熏后再经滚筒机(图3)碾制而成的橡胶制品,陈有益的公司是这类机器设备的进出口经销商。12这类印有商号名称、地址、产品,乃至广告语的瓷碟,反映了华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依托瓷器开展商业宣传的实践。
图2 “陈有益柅较总发行”款咖啡碟
图3 碾胶滚筒机
(二)咖啡业、茶业用瓷
海外华侨华人所经营产业中,咖啡业和茶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新马地区为例,华商是经营咖啡种植、加工制造、零售和消费业的重要力量。1920—1930年代,华侨咖啡行会组织纷纷建立。13据1949年的统计,全新加坡共有1400家领取政府营业执照的咖啡店,其中福州人开设的有664家、琼州人开设的有467家,印籍人开设的约200家,马来人的仅有20多家。13可见华人在此业耕耘之深。图4的咖啡碟即是20世纪华侨经营咖啡业的印证。碟口沿内侧书“协和公司咖啡粉厂新加坡”字样,对称一侧书“Heap Hoe & CO.Coffee Factory Singapore”,碟心正中则为帆船纹样,图案略有磨损,显示出不断使用的岁月痕迹。
图4 新加坡“协和公司咖啡粉厂”款帆船纹碟
图5 新加坡协和公司咖啡粉厂出货单
图6 协和咖啡公司纸袋
协和公司咖啡粉厂位于新加坡合洛津五号(No.5 HAVELOCK ROAD),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比较活跃(图5-6)。这类印有各家咖啡粉、茶叶制造商名称地址的瓷质杯碟存世量较大,咖啡商在杯碟上印上自己的商标和广告,可起到广告宣传之用。这类咖啡碟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有经销商,还可随产品赠送散发至咖啡店(kopitiam)等消费终端,触及消费者。
除咖啡业以外,茶业也是华侨华人主营产业之一。图7的这套新加坡源崇美茶庄订制“四喜齐来”茶杯即是华商在这一行业耕耘开拓的缩影。
图7 新加坡源崇美茶庄“四喜齐来”茶杯
源崇美茶庄创始人为颜惠芸,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福建安溪人。安溪是茶叶产地,出产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早期安溪籍华侨在家乡收购转销茶叶,并在南洋建立起行销网络,研究者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从安溪到厦门,从厦门到南洋,安溪人通过父——子、叔——侄、兄——弟等亲属关系的分支,通过出洋赠礼、回乡探亲等媒介,将安溪深山绝域茶园与南洋广阔天地的茶道搭建起来”。14颜惠芸也曾在这一条线路上奔波。1920年,他与安溪同乡颜受足、林沙溪三人又以“源崇美”为商号在星洲中国街开设了源崇美茶庄,这是新加坡较早的茶庄之一。至1930年,茶庄改由颜惠芸独力经营,打造出“双龙标”等当地知名茶叶商标(图8),走上品牌化的道路。随着出口规模扩大和食品工业化进程,颜惠芸还在安溪和漳州设厂来应对出口南洋的巨大需求。151928年6月23日,为加强行业联盟、更有效地为祖国赈济款项,源崇美等商号联合在新加坡成立了“星洲茶商公会”,成员以安溪人居多。
图8 源崇美茶庄双龙铁观音茶叶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这套茶杯上的“四喜齐来”图案是晚清民国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多见于杯、壶等茶饮具,比较程式化,通常由代表“寿”的献蟠桃女子和南极仙翁,代表“喜”的揭开装喜鹊盒子的孩童,代表“禄”的梅花鹿和代表“福”的蝙蝠组成,亦见于罐、碗、枕等器型。杯底印有瓷器制造商金义合的商标。金义合,1884年由陈义涂在中国台湾地区创立,原本是玻璃工厂,1933年又在台北艋舺设立陶瓷工厂,与当地大同瓷器厂比肩,至1980年代停产。此类团纹款商标为其较晚期的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结束后,源崇美茶庄除经销茶叶业务外,还开拓了侨批汇兑业务(图9)。饶宗颐先生曾注意到汕头批局“因利益微薄,若设号而专业侨批,殊难支应必需消费,故多由他业兼营。在二十年间汕头专业侨批之商号,全业中几十不得一。”16而在南洋地区,情况亦相似,新加坡华商的茶庄、酱厂等食品商号出现兼营汇兑业务之举。源崇美茶庄即是其中之一,这一业务的拓展也反映在该茶庄定制的茶壶之上(图10)。与“四喜齐来”杯类似,这类定制茶具本身即是流动的广告,多随产品附赠茶楼、餐馆等,在赠送、使用的过程中起到推广业务、广而告之的目的,而茶具上的图案纹饰,又带有一定的民俗风情色彩,赏心悦目。
图9 源崇美茶庄汇兑信局广告
图10 “源崇美茶庄汇兑信局”款茶壶
(三)餐饮业用瓷
陶瓷也在海外华人的餐饮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中餐馆、酒家、茶楼等经营场所离不开瓷质餐具和饮具,甚至连流动摊贩,亦采用独具特色的华瓷。如流行于新马地区的一类以粉花绿叶纹样装饰的粗瓷碗(图11),是新马地区小贩(hawkers)沿街叫卖云吞面(tok tok mee)常用的盛具。而更为人熟知的鸡公碗,则为小贩售卖名为咖喱叻沙面(laksa)所用(图12)。流动小贩或挑担子,或手推三轮推车,除携带食物原材料和加热用的碳炉外,还提供诸如此类的瓷质盛具供食客使用。这些瓷质器皿属日用粗瓷,胎厚耐磨,价格低廉,器型敞口,便于盛放食物并加速食物冷却。小贩会用竹条敲击发出声音来吸引街坊四邻的顾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新加坡的餐饮小贩和小摊中有大量华人的身影,即籍贯论,又以客家人居多,此外亦有潮州、广府等地人士。17他们走街串巷,携带具有鲜明特点的华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的饮食佳肴,且构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遗产。餐饮小贩以其喧闹和活力构成了新加坡城市重要景观,并融入了一代人的记忆。
图11 20世纪下半叶花叶纹八角瓷碗
图12 20世纪下半叶鸡公纹瓷碗
这类日用粗瓷多产自广东潮州枫溪窑,该窑口也有较为精细的彩瓷。清代末年,枫溪地区发展出釉上彩工艺。18枫溪窑彩瓷多见花鸟图纹,花卉采用没骨画法,笔触清晰,釉面平滑,颜色多粉、绿、蓝等,又称“大窑五彩”。图13即为一例,此碟施白釉,内壁绘喜鹊牡丹,底足内单行书“陶成玉造 Made in China”款,是典型的枫溪窑产品。该碟原由美国加州唐人埠乐居镇(Lockeport)居民所有,其具体使用场景尚不能断定,但从其底款有“Made in China”文字可知为外销出洋的瓷器制品。潮州彩瓷于19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彩瓷生产商近百家,其产品大部分销往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1935年谢雪影的《潮梅现象》提到:“潮属枫溪,素为出产瓷器最多地方,水陆运输,均极便利,销路宜昌活跃,该区人民业此者,约占十之七八,全潮人民,日常用具之瓷器,多采办该区出品,其余大部分倾销南洋。”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潮瓷仍以其物美价廉在外销行列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彼时输入新加坡的华瓷中,“以潮安产之陶磁器为大宗”“盖广(州)货比较粗劣,江西货则较高贵,汕(头)货乃适得其中。”20
图13 民国枫溪窑“陶成玉造”款喜鹊牡丹纹碟
以上所讨论的四个产业远不能涵盖华侨华人在海外所从事的所有行业,但是除去瓷业生产和贸易外,以上四个产业的确是与瓷关联相对比较紧密的。上述陶瓷器的生产、贸易和使用,一方面固然是陶瓷器以其成本低廉、耐磨、易清洁、醒目等物质属性加入特定产业生产经营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华侨华人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陶瓷器的“文化习惯”。
二、华侨华人日常生活用瓷
(一)娘惹瓷餐具
瓷器是海外华侨华人生活起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著名,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一类属娘惹瓷(nyonya ware)。它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亚马六甲、新加坡、槟城等地土生华人订制的一种装饰华丽的粉彩瓷器,又称“南洋器”或“海峡中国瓷”(Straits Chinese Porcelain)。娘惹瓷的产地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产自江西景德镇,再进口至当地销售,其常见的底款“许顺昌造”“顺泰详造”等即为景德镇作坊商号;也有研究者从娘惹瓷本身的特性和景德镇未见出土娘惹瓷认为,这些瓷器可能在福建或广东等地烧造。21娘惹瓷的外销途径,一是由富有的峇峇家族直接定烧成套系的瓷器,上有家族的标志名款,如“谢氏白雪”“邱振明置”等。二是由南洋华商从中国转口至住在地销售,早期多在店面销售,后期亦有沿街叫卖。娘惹瓷属粉彩瓷,色彩以粉、绿、黄色为主,较之内销粉彩瓷,色彩更为丰富艳丽,这也是娘惹瓷最鲜明的特点。纹饰主题方面,和其他东南亚地区产瓷风格类似,喜好满饰。通常有大开光,里面装饰一对或多对凤凰,搭配牡丹或其他花果纹饰,寓意富贵平安。亦多见佛教宗教符号,如法轮、伞等佛教“八宝”。器型方面,多盘、碗、杯、罐、瓶、痰盂等。
韩槐凖先生的《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提到:“因过去华侨富有之家,多备各种细瓷。每逢任何庆典宴请时,用为馔器,以表豪华。”22可见娘惹瓷有逞富夸豪之社会功能,多用于婚礼、寿宴、年节等喜庆典礼和社交场合。图14展示的盖罐即是一件典型的娘惹瓷。盖罐(kamcheng),又叫盖重、盖盅,闽南语中是“感情”的谐音,是娘惹瓷最常见的器型。盖罐大小不等,直径从几厘米到40厘米左右。大型盖罐多用于盛水或干果,也可盛汤,小型盖罐则可盛放化妆品等。土生华人还有一个婚俗,结婚时新郎会准备盖罐盛红白汤圆,与新娘一起吃下,表示感情甜甜蜜蜜之意。该器属小型盖罐,盖伞形,出边,直口,桃钮,这类钮多见于小型盖罐。直口,肩微丰,鼓腹,腹下渐敛至底。盖及器身饰粉地开光凤穿牡丹纹,开光内满涂绿彩。腹部两侧每侧各置两个横形系,原本配有金属环或绳索,便于使用者提携。卧足,底施白釉,书“景镇许顺昌造”款。
图14 20世纪“景镇许顺昌造”款粉彩凤穿牡丹纹盖罐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亦藏有“许顺昌造”款粉彩凤纹花口杯碟及匙(图15)两套,形制也与本土瓷有所区别,其原本的功能仍有待探究。观其杯,撇口,弧壁,圈足。花口,口沿描金,内外饰绿地八宝绶带纹一周,外壁饰牡丹凤纹。内底有折枝花卉一组,底足内书“许顺昌造”款。碟花口,浅弧腹,口沿描金,饰八宝绶带纹一周。碟心内壁饰绿地牡丹凤纹,外壁饰缠枝花卉。底款“许顺昌造”。匙内壁施粉底,牡丹凤纹,口沿描金,外壁施白釉,底书“许顺昌造”款。娘惹瓷的匙一种为汤匙,体积稍大;另一种为甜品匙,体积更小,也称莲子匙,用于饮用莲子甜汤。随着咖啡和红茶的流行,瓷质汤匙也可搅拌新式饮料。23就使用功能而言,这套饮具或为饮用甜汤所用。与中国本土差异化的器型,与土生华人在中餐基础上高度杂糅西餐和当地饮食而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有关。
图15 “许顺昌造”款粉彩凤纹花口杯碟及匙
(二)茶具
除精美的娘惹瓷餐具之外,华侨华人群体使用的瓷质茶具也较有特色。图16的这套茶具,一壶一杯,配一只藤篮。茶壶壶身,白釉粉彩,绘花蝶纹,用笔较为草率。壶盖施松石绿釉,有喜字字样。肩部双系,附硬质提梁。这类壶又称“桥梁壶”“乔胡”,20世纪在中国华南和海外南洋地区颇受欢迎。24茶杯杯身六棱,胎厚、施浓郁的珊瑚红釉,这一釉色在中国本土瓷中较为罕见,但因其在娘惹文化中寓意吉祥,格外受到土生华人等海外群体的喜爱。藤篮椭圆形,编织整齐,顶部有金属提环,侧面有固定篮盖的鱼形金属扣。篮身内部进行一定空间设计,正好可容下一套茶具,并根据所放茶壶和茶杯作随形凹槽,衬橙色花布,耐用美观。这种藤编篮又称“茶箩”,形状有圆、椭圆、六角等形状。25其主要功能是将茶水保温,并防止茶具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磕碰。26其用藤编成。广东地区盛产藤器,《广东新语》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27这类茶具较之奢豪的典礼仪式用茶具,更显实用色彩。它们也具有一定的侨乡节俗意义,如在鹤山地区曾用作女子出嫁嫁妆。28
图16 清末民初花蝶纹提梁茶壶
作为广东地区居民和海外的广东籍华侨华人群体中较常见的日用器具,这类配藤篮的瓷质茶具存世量较大,其中一部分可以追溯其原使用者。如图17展示的“民国开光花鸟纹提梁茶壶”,配一圆形藤编茶箩,它此前的使用者为左汉颜,左吉帆、王慧珍夫妇之女。左吉帆父左斗山,番禺人,兴中会会员,在广州双门底圣教书楼任司理。孙中山初在广州行医时曾在圣教书楼挂牌济世,与左斗山相识,成为革命同道。左汉颜毕业于岭南大学,后进入协和医学院护校就读(图18),1935年毕业留协和医院工作,1940年代曾主持北京中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护理工作。29后前往美国定居。她的后人将这套茶具及其金山箱等日常用品捐献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惠及博物馆得以追溯这件馆藏原本的所有者和使用情境。
图17 民国广彩花鸟纹提梁茶壶
图18 左汉颜民国二十四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证书 (复制件),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还有一类与海外华侨华人习俗结合紧密、存世量比较大的瓷器,是描金龙凤纹茶具。部分产自江西景德镇,尤其是在1970年代景德镇出口创汇期,一度大量生产出口。图19展示的这套共六件,包括一壶、四杯、一只托盘。这类茶具多无藤篮等包装具,代之以托盘,用于室内。
图19 描金龙凤纹茶具
此类茶具套装特征为壶身、杯身、托盘大面积鎏金,两侧各以开光绘龙、凤纹,因喜庆吉祥的图案和金红色搭配的热闹色彩而广受欢迎,是海外华侨华人送礼和婚庆之选。在新马地区,华人婚礼上会进行饮茶仪式,因此在新娘嫁妆中多备此类茶具供仪式使用。
南澳大利亚历史基金会(History Trust of South Australia)下属的移民博物馆(Migration Museum)亦有一只类似的茶壶馆藏(图20)。根据该馆描述,这只壶是定居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的华人Gladys Sym Choon在20世纪上半叶经营的中国礼品店所售卖之物,这家店铺开设于1923年,专营东方物件。这类茶壶“在20世纪一段时间内流行于澳大利亚”。30这类茶具在世界各地的馆藏分布,折射出此类瓷器经由华人贸易网络行销全球的图景。
图20 20世纪描金龙凤纹茶具
三、结语
由以上讨论可见,瓷不仅与中国文化和生活紧密结合,它们同样融入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生活,饮食、生活、起居处处有瓷,尤其是祭祀、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瓷器成为节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大量海外华侨华人而言,瓷器更是他们谋生的工具和宣传的媒介,在橡胶业、餐饮业、咖啡业、茶业等产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瓷器在其中既是其使用者的生产工具,又是其所有者的“固定资产”,也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负载了华侨华人的文化记忆。瓷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侨华人的产业变迁史。
与此同时,瓷器的器型和外观,将华侨华人本源的侨乡和其住在国的区域文化特点加以融合,演化出诸如云吞面碗、娘惹瓷、茶箩等具有一定特点和范式的瓷器,其中既有用于宴会仪式的细瓷,也有经营场所或家庭内部的日用粗瓷。后者过去所获关注较少,但它们反映了绝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生活轨迹与记忆。这些瓷器曾经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日常情境中被使用,对于它们的研究、展览展示,也应考虑其物质属性,并尽量还原其原本的情境。
注释:
1.王秋珺.与华侨文物有关的几个问题初探[J].客家文博,2016(03):80-85.
2.李炳炎.潮瓷下南洋:19世纪以来潮瓷与东南亚潮人陶瓷业[J].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2017(02):32-53.
3.蔡历丞.“瓷帮古道”上的商贸与移民——德化侨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4.丁炯淳.宋元明清华商与东南亚华侨社会[J].海交史研究,2007年(1):74-80.
5.邓玉柱.从华侨文物看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移植——以中山市博物馆藏华侨文物为例[J].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91-204.
6.徐冠勉,钟燕娣.“财通四海”:19世纪暹罗华人瓷币的“全球生命史”[J].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2020(02):214-246.
7.王文欣.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瓷初探[J].文物天地.2022(08):40-47.
8.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9.
9.同[2].
10.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等编.潮海关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8:120.
11.其经销的辗胶滚筒机器仍有存世,上有“独家进口商”“欧洲制造”等字样。参见https://www.interna tionalsteam.co.uk/penang/rubber01.htm,获取日期:2023年5月11日.
12.如1929年海南人林笃周、林裕昌、符振炳等即在新加坡创立“南洋咖啡茶行”。稍后,在槟城、马六甲亦创立了类似的海南人咖啡茶商行会组织。
13.李国樑:“南洋咖啡香,邀你来品尝”,https://www.yan.sg/yaonipingchenag/,获取时间:2023年3月10日.
14.王铭铭,罗杨等.安溪铁观音人文状况调查报告[J].文化学刊,2014(2):51.此外,安溪等产茶区的茶叶还有另一出海口,即汕头港,主要由潮汕商人采办经营.
15.Jason Jim, “The Dynamic of Trans-Regional Business and National Politics: The Impact of Events in China on Fujian-Singapore Tea Trading Networks, 1920-1960,”in Singapore in Global History, edited by Derek Heng and Syed Muhd Khairudin Aljunied,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1, p.137.
16.饶宗颐.潮州志[M].潮州修志馆,1940:75.
17.W.Bartley and Committee Appointed to Investigate the Hawker Question in Singapore, Report (Singapore:Printed at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2),p.16.
18.李炳炎.近代枫溪潮州窑与大窑五彩瓷的创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2):30.
19.谢雪影.潮梅现象[M].汕头:汕头时事通讯社,1935:120-122.
20.许直,许钰编.新加坡工业全貌[M].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出版社,1947:142.
21.张菡夏,陆芳芳.从娘惹瓷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转型[J].佛山陶瓷,2022(07):49.
22.韩槐凖.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M].新加坡青年书局,1960年,转引自林亦秋.娘惹瓷独领风骚在南洋[J].收藏,2015(08):72.
23.林亦秋.娘惹瓷独领风骚在南洋[J].收藏,2015(8):73.
24.李炳炎.枫溪潮州窑对新加坡、马来西亚陶瓷业的影响--以如合、万和发(Claytan佳丽登)、陶光为中心[J].福建文博,2012(4):33.
25.苏娟的博士学位论文《六堡茶农的制茶技艺与伦理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注意到六堡地区茶箩娘的传说与请茶箩娘的民俗实践,但其“茶箩”指的是一种盛放茶叶的容器。
26.Tan Huang Chiang.潮州桶型茶壶(乔胡),https://huctan-blogspot-com.translate.goog/2018/07/blog-post.html?_x_tr_sch=http&_x_tr_sl=zh-TW&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sc,获取日期2023年3月12日。
27.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七[M].康熙三十年序刊本:44.
28.何翔.乡下“焗细茶”[J].源流,2022(05):64.
29.护理部.人民天使 百年传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发展历程[J].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05):5.30.History Trust of South Australia, “Teapot,”https://collections.history.sa.gov.au/nodes/view/37852,获取日期:2023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