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机制研究

2023-07-04何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何小敏

摘要  作为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最新载体,产业学院是提升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结合校企实际,创新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动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旨在为新农科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提供支撑,为其他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生产类;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71-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of Animal Production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Wen Group

HE Xiao-m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s the latest carri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olle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professiona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Industrial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n Group has innovate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alent in animal production speciality.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achieved in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animal production undergraduat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s for th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other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nimal production;Industrial college;Talent training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我国国情、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不匹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链与产业链未能有机衔接等问题。“安吉共识”引领了我国农业教育的新篇章,开创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时代。“安吉共识”提出:必须扎根中国这片沃土,探索高等农林教育质量改革,寻求协同发展的道路,创建产学研合作办学、共同发展、联合就业、协同育人的“旋转门”,推进农林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融合[1]。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产学研的“旋转门”,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林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为例,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探索产业学院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以期为农林高校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

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最早可追溯到高職院校的“订单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班”“冠名班”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模式[2],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演变,逐渐发展成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2015年,国家鼓励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的相关建议,并首次正式提出产业学院的概念,鼓励地方院校设立产业学院[3]。不同类型高校作出了不同的尝试,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初期很多产业学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起到的作用也很小。2020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4],有力推动了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学院建设由省级示范提升到国家层面。

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精诚合作近30年,基于“深基础、强实践、重能力、宽口径”的育人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共建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以下简称温氏班)。2015年,温氏班单独列入广东省招生计划。2016年,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主体,以温氏班为试点,共同组建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并于2019年获批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

2 产业学院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事物,目前学界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朱为鸿等[5]将产业学院定义为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高校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致力于服务某个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胡文龙[6]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角度,提出产业学院是实现三链融合、汇聚多方育人优势资源的组织载体,通过将知识流、资源流、信息流紧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造和行业发展等功能的综合应用。

目前,学者们对产业学院的特征已有一些研究。周步昆等[7]将产业学院的特征归纳为“六融六新”,其中“六融”为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科技融合、资源融合和人员融合,“六新”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课程、新方法和新質量。朱为鸿等[5]将产业学院的特征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以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目标。二是合作主体大多为办学机构和企业。办学机构是建立在高校专业或学科的基础上,另一方主体除企业外还可以是行业、产业协会甚至政府机构。三是以协议形式保障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明晰双方的责任、权力、利益等。四是服务对象明确,主要是某一产业或企业。宣葵葵等[8]认为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特有的专业集群、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3 新农科背景下产业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3.1 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畜禽生产减量提质,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畜牧业已朝着标准化、智能化、节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9]。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替代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国内畜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得天独厚的畜禽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鉴于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而不强”的特点,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是掀起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的强有力手段。当前新农科建设不仅肩负着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详细部署,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0]。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经济尤其是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广东省要实现乡村振兴新跨越,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急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急需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支撑。服务好乡村振兴是农林院校和农林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大部分动物生产类专业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力度小,培养人才存在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专业实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极其紧迫。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动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2 产业学院动物生产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机制

结合新农科的时代背景,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按照“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习”三位一体,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采用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管理和培养双轨制,突出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与升学就业对接、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打造动物生产类专业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

3.2.1    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制。

产业学院配有独立运行机制,实行独立招生、独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独立运行的管理机制。在招生方面,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并纳入高考招生计划,实行独立招生、独立运行管理体系、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同年9月正式开班,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由产业学院所在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学院专业主任、集团资深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共同参与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注重从企业的角度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置。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类型、工作领域、所需能力等,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3.2.2    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企优质教学资源为抓手,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产业学院建设主要有以下目标:第一,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和全产业链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第二,构建“学校-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和建设;第四,培养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

3.2.3    产业学院运行基础。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主要依托“12345五维策略”,即1个平台、2家单位、3个对接、4个协同、5项措施。“1个平台”指的是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2家单位”指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和温氏集团;“3个对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实践教学与升学就业对接;“4个协同”是指协同党建与课程育人、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5项措施”指的是共建教学科研平台、互聘教师计划、共建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3.2.4    产业学院育人模式。

为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面向“新农科”建设和未来畜牧业生产要求,产业学院在育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可概括为“六个共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分享学术资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共同建立教助奖学机制、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4 新农科背景下产业学院动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措施

4.1 人才培养和管理双轨制——双导师制和双班主任制

为提升动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产业学院实行人才培养和管理“双轨制”,即设立双导师和双班主任制度。

双导师指的是人才培养上配备1名校内学业导师和1名校外人生导师。校内学业导师人选由学院根据学生填报志愿统一调配,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学业相关方面的指导,包括端正专业思想、正确指导选课、带领实践实习、引导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论文等,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所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通过聘请行业内著名企业家、杰出企业校友、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研发部门技术骨干等行业精英担任学生的校外人生导师,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行业的认识。校外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等提供场地和全方位指导,尤其是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言传身教”,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实践问题以及在求职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双班主任是指在原来1名校内班主任的基础上,再配备1名企业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多方位全面加强班级管理。校内班主任一般由学院有影响力的教授(如系主任等)担任,企业班主任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如集团董事长或人力资源总监等)担任。双班主任模式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新尝试,打破了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学生校内生活与社会脱轨、实践能力与社会不匹配等问题,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此外,双班主任制度有助于强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和育人质量。

4.2 课程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新农科要求农林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这离不开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包括3年校内学习和1年校外实践教学。学生需要完成校内和校外2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教育,主要是理论教学,辅以基础实验;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实习等实践实训。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和大三上学期,主要在校内开展理论教学和基础实验;大三下学期是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期,主要是专业能力课程,采用“理论+实践(课程实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大三下学期具体教学安排是前2个月在校内完成理论课教学内容,中间2个月到企业开展实习,最后1个月返校完成理论学习和实习讨论。大三暑假和大四一年为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综合实训课程,在企业完成饲料生产综合实训、养禽生产综合实训、养猪生产综合实训、反刍动物生产综合实训等课程的现场教学。通过长时间深入生产一线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4.3 素质提升——“十个一”工程

为促进教育回归本源,提升育人成效,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产业学院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提升“十个一”工程。素质提升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主要围绕公民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4个方面开展素质提升主题教育。在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大学四年做到“研读一本好书、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担任一任学生干部、获一次奖学金、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主持一项科创项目、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参加一次学科竞赛”。通过研读好书启迪心灵,参加主题班会接受熏陶,参加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参加志愿公益服务收获快乐,担任学生干部锻炼自我,获奖学金肯定自我,参加学术会议提升自我,参加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發表论文检验自我,参加学科竞赛全面提升自我。

5 结语

新农科对高等农林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林高校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培养以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作为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构建校企双线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生产实际对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和衔接,创建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EB/OL].[2019-07-02].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907/t20190702_388628.html.

[2] 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105-108.

[3]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1-11-09].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9/content_5248592.htm.

[4]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EB/OL].(2020-07-30)[2021-11-0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5] 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30-37.

[6] 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7] 周步昆,许广举,冀宏,等.融合创新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特征、架构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5):35-40.

[8] 宣葵葵,王洪才.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与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8(9):21-25.

[9] 李保明,王阳,郑炜超,等.畜禽养殖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6):18-26.

[10]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9-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