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2023-07-04王辉张丽
王辉 张丽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是在大概念的统领下,整合教学内容,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避免碎片化,促使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展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1]。以九年级历史复习单元“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看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价值”为例。
1.依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
“近代化”亦稱“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2]。
通向现代化的道路类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一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这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3]西方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分别是二者的典型。在西方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鸦片战争引出中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全面冲突,在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外因刺激下,近代中国主动探索近代化,反侵略求民主,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渐进实践社会转型。
统编教材仍以“近代化”来表述这段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八年级上册前12课都可统摄在“近代化”大概念下,包含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课时大概念。经过再提炼,可形成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阶级以及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层两个二级二维的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框架。再深入认识各阶层各角度的反侵略求民主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亦是渐进实践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过程。基于“近代化”的知识内容及背后的育人价值,凝练出学习单元主题,并与中国近代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板块大概念呼应。
2.围绕大概念确立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本学习单元的内容要求是: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对本学习单元的学业要求为: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够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并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业质量也有相应描述,如在“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以近代中国为例,能够分析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等。
新课标内容对建构学习目标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这些课时大概念,建构出系统的知识结构;把握住课时大概念之间的因果、横纵、中外联系,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大趋势——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了解近代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通过史实、史识的建构、生成,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再结合初三学生的学情及备考的阶段任务,确定学习目标为:通过分析材料和仿写历史名词,梳理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通过比较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事件的异同点,认识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使命下,近代化的深入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历程,认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思想解放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围绕大概念设计情境任务
首先,利用学者观点创设驱动学习的单元大任务。
在导入环节,由近代化概念及主要内容讲述导入,在唤醒学生旧知后,呈现梁启超和福泽谕吉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描述,抛出驱动整课的学习大任务:中国和西方的近代文明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中国与西方几百年的近代化转型历史,会对今天提供哪些启示?由此,为后续任务展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以更宏大的国际视野思考近代化的历史价值。
其次,围绕核心主干设计思维递进的表现性任务。
中国和西方的近代文明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设计表现性任务组。任务一:初识中国与西方近代化,根据两位学者的观点,在时间轴中写出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此构建时空,呈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任务二:聚焦中国近代化历程,仿照历史名词——洋务运动,分小组完成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历史名词大字报。师生共同分析洋务运动示例的撰写格式,在学习方法后,分小组完成仿写任务,合作构建系统的课时大概念,从而将时间、地点、人物阶级、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等散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建立史实基础。
中国与西方几百年的近代化转型历史,对今天的生活提供哪些启示?围绕本课的难点问题,设计了指向高阶思维的表现性任务。任务三:聚焦中国近代化,从背景、目的、方式等方面,小组讨论近代化探索四大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学生在前面表现性任务成果(历史名词大字报)的基础上,在小组成员发散思维的合力中,形成本组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深入理解。学生会从阶层、方式、性质等不同中认识到,都是在面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相同时代背景下,以近代化探索的方式去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让中国社会发生转型。任务四: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化,依据两位学者的观点和中西方近代化历程时间轴,分析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同,思考历史启示。通过迁移所学,学生会得出进入近代化的时间、历程顺序不同,但都从物质生产、政治制度建设和思想解放来进行社会转型,认识到近代化对推动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所发挥的历史作用。由此迁移到今天,思考面对时代发展、民族复兴、乃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下,从唯物史观多元视角认识发展经济、完善政治制度、解放思想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由此升华学生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几百年历史价值的认识。与单元驱动性任务形成呼应,完成本课的学习提升。
最后,聚焦重难点设计不同功能的分层作业任务。为了夯实基础、落实素养,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了必做作业:必做1,将任务单中的各项任务补充完整;必做2,结合今日所学,从两位学者中任选一位学者的观点,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理解。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布置了选做作业:用你擅长的方式,描述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漫画、论文、手抄报、人物传记等)。通过完成作业中的任务,学生可以将本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乃至素养再次在任务解决中得以巩固、运用、提升。
4.大概念大任务教学的反思
第一,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情。学情是决定统摄内容量及任务深度的重要因素。本学习单元实施前提是九年级系统学习了世界近代史、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一轮复习,学生的主干知识、思维能力、学科素养都有了相应能力基础。
第二,实施要凸显教师评价能力。教师的评价会对大概念大任务引领作用的发挥、效果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以任务四的引导为例,教师如果不能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任务目标意图,就很难对学生的发散性答案因势利导,进而难以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围绕大概念凝练历史学科核心主干知识及其育人价值,以大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掌握重要史事的过程中理解各种历史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表现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课程目标的落实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