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爱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3-07-04曹雪梅
曹雪梅
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个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打底色阶段,是人的道德养成的启蒙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学前教育到底要给予幼儿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幼儿道德养成上形成什么影响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要求,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期,我们要抓住幼儿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探索学前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完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一体、各方协同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有效落实一体化德育。
因此,培养什么人是北京市六一幼儿院思考和谋划工作的逻辑起点,更是我们保教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做有灵魂的教育;坚信以人为本,做有色彩的教育;坚守红色传承,做有担当的教育,培养“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行动有力的六一小主人”。
传承红色基因,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
1.幼儿德育的定位:播种启蒙,培根铸魂
在思考“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我们既追溯历史又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行动有力的六一小主人”的育人目标,传承了六一幼儿院在革命年代提出的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的“三好孩子”教育目标。当年,党中央建立延安第二保育院,也就是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培养好革命后代。从诞生那天起,六一幼儿院就明确要坚持“革命的原则”,肩负“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任务,以“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高度,在三千里硝烟炮火中守护革命后代安全成长,引导他们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从马背摇篮走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更加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立德的基础性与先导性要求。《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良好习惯春风化雨般播入孩子的心田。”根据幼儿精神成长的基本逻辑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这句话明确阐述了幼儿园在一体化德育中的地位和职能,就是播种——播下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和良好习惯的种子。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德才兼备”强调了德与才的重要性,人才不仅具有创造力,还具有爱国爱党的情怀,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02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指出:“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因此,我们认为,德育的魂就是培养幼儿爱党爱国的情感。
2.幼儿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价值深远
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虽然处于启蒙状态,但总会主动顺应更高水平的外部环境,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精神成长。对于幼儿来说,爱党、爱国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让幼儿感受什么,目标设定、内容载体很重要,它就犹如种子,埋在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们依托院所资源,构建“红色寻根”德育课程,将德育内容分为“我是六一娃”“我从延安来”“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华骄傲”四个部分,逐步培养幼儿对集体、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而六一幼儿院的红色历史就在幼儿身边。这里既有具体形象的马背摇篮群雕、延安窑洞、三千里行军路线图,又有观赏性强、感人的红色故事或电影,为幼儿认识什么是爱国情怀的具体行为、了解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进行动提供了感知的内容。例如,田喜英敌机下救小汉元、程宜萍阿姨保护大木箱等故事,无不承载着保育员对养育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以及作为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院史故事的育人价值。
我们不断拓展源自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通过建立中国版图形状的劳动基地,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方位,种植家乡花草,讲述家乡的人和事,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幼儿还通过唱国歌及辨认国旗、国徽等国家标志,形成祖国的概念,加深对祖国的认识,这也是幼儿特有的爱国体验和学习方式。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不仅认识了陕北窑洞、黄土高坡、山丹丹花,体验到腰鼓舞振奋人心的热烈奔放,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还从中了解了为革命奉献的故事,知道要为祖国做事情,知道有困难可以找身边的共产党员,知道成为这样的人是值得骄傲的,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等长大了,他们会和以前的经历产生联系,更加明晰共产党人的形象,逐步建立民族自信和人生信仰,这就是价值观的教育,这就是种子的力量。
把握学段特点,推进德育课程的实施
1.身心参与,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
德育课程的实施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我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获得情感共鸣,达成德育目标。
例如,皮影戏《田喜英救小汉元》、舞台剧《一个都不能少》就是“我从延安来”这个内容下教师带领幼儿开展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解决人员安排、道具设计、剧本制作和表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主动,认真投入,并且能够体会舞台剧中蕴含的德育精神。什么是“一个也不能少”?幼儿们和教师一起想办法创设“太阳”“大树”等角色,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让不同性格的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除此之外,幼儿们还通过制作生动的剪纸绘本,呈现了“黑夜行军手牵手”的故事;通过泥塑的方式呈现对故事“院长伯伯的半碗汤面”的理解,并在院史馆里讲解。可以看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院史故事开展主题活动、艺术活动,能够让幼儿更丰富、全面地理解故事的背景、情节和其中角色的意志品质,对“我从延安来”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产生爱集体、爱幼儿院的情感,更加具有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除了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幼儿理解红色故事,我们还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行为规范和公民意识。例如,“交通小驾校”游戏中有安全标志学习区、问答区和实际路考区。幼儿不仅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素养。幼儿在游戏中选择体验交通警察还是驾驶员亦或其他角色,是他们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幼儿公民自主意识的增强。游戏中的规则帮助幼儿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情感,进而做讲规则、守规矩、遵纪律,自信友好、文明礼仪的中国人。
2.知行合一,彰显德育实施的成效
德育的难点在于培养幼儿的知行合一。因此,我们关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幼儿不仅在德育课程中理解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大爱精神,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了这些品质、精神影响下的行为,自己负责的事情要做好,要关心、热爱集体,体现了德育的成效。例如,小班幼兒能主动将桌子上的水壶送回家,将户外玩具收放整齐,尝试为集体做事情。中班幼儿发现班上的墙饰掉了,积极想各种办法把它粘好。他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延安寻根,去小砭沟看保育院旧址,去枣园参观当时共产党领导人办公、宣誓的地方。大班幼儿在比赛失利的情况下,含着眼泪组织完成了足球友谊赛。他们说:“这场比赛是我们发起的,我们是组织者,虽然没有进决赛,但是我们也得把这些事情做完。不能因为自己的伤心,就不把该做完的事情做完。”
在一体化德育的视角下,六一幼儿院聚焦价值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基于学段特点探索幼儿德育实践,启智、润心、育人,为幼儿成长打下牢固的精神底色,为迈向社会第一步的幼儿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让每一名幼儿都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