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2023-07-04刘东悦陈俊红张峻峰杜洪燕
刘东悦 陈俊红 张峻峰 杜洪燕
摘要 以各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的育种科研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625份全国农业科研人员调查问卷,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情况。研究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合作单位的規模、人事制度、市场需求导向、科学声誉具有显著性;科研经费、员工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未呈现显著性,但在重要性排名中位列前茅。政府、科研单位、种业企业三者需联合起来通过落实管理制度、转变考评机制、制定激励方案、采用多媒体渠道来提升待遇、优化机制、加大宣传,以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
关键词 科研人员;现代种业;科企合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6-02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6.053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Researchers Participating in Crop Breeding Cooperation
LIU Dong-yue1,2, CHEN Jun-hong1, ZHANG Jun-feng1 et al
(1.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Nor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097;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Taking the breeding research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as main research objects, we used 625 survey data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ers,and applied logistic binary choice model to analyze the willingness of researchers to involved in crop breeding cooperation.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gender, education level, size of cooperative units, personnel system, demand-oriented and scientific reputation were significant;and the research funding, employee incentive system and benefit distribution system were not significant, but they were at the top ranking of importance. The government,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eed industry enterprises needed to unite to promote researchers to involved in crop breeding cooperation by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systems, chang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formulating incentive plans, and using multimedia channels to improve remuneration, optimize mechanisms and increase publicity.
Key words Researchers;Modern seed industry;Science-enterprise cooperation;Affecting factors
发展现代种业,关键在科技创新,核心在种业科研人才,成败在种业企业,因此发展现代种业需要推动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然而当前种业企业存在自主创新薄弱、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缺乏等短板[1]。另一方面,种业科研人员高度集中于科研机构[1],科研单位在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以及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2~4],导致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渠道不畅,科研人员处于“四唯”评价体系中[3],忽视了市场需求与导向[5~6],与种业企业产业化目标存在思想偏差[5],最终阻碍了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向育种企业灵活流动。政府为促进科企双方紧密结合,激励育种科研人员向种业企业流动,相继出台了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机制与方案。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及2021年7月审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均强化种业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动种业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要求公益性科研单位专心开展基础性公益研究,使育种企业牵头承担更多的种业科研攻关任务。国家积极提倡在科企合作基础上推动科研人员向种业企业流动,科企合作作为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种企市场主体地位的一个过渡方案同样被广泛接受。科研机构与企业作为市场地位相当的主体,双方建立种业科企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双方资源优化配置[7],建立合作共赢制度框架,更有利于推进种业科研人员有序流动,助力双方形成高层次的深度合作关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以打好种业翻身仗为目标,为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种业科企合作已成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优选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企合作的各个方面均进行了相关研究,大体分为3类:①科企合作模式研究。陈俊红等[8]将科企合作模式分为科企股份合作制、科企联合体、科企共建研发平台、科企战略合作等6种模式。张健等[9-10]认为,种业科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于共同研发、利润分成以及实施品种权转让2种。赵海洋等[11]对“张杂谷”产业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收益分红和股权激励模式可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②科企合作的机制研究。蒋兴华等[12-13]认为,利益分配机制在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中保证了农业成果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促进了各组织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毛世平等[14]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以及人才激励机制对有效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积极作用。熊桉等[15-16]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制度设计形成内生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罗炬等[17]强调年轻的科研人员会因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而难以被吸引从事种业研究工作。③科企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赵延东等[18]从性别视角研究发现,在科企合作意愿上女性科研人员比男性科研人员参与程度低,有分析指出通过政策手段有助于推动女性科研人员发展[19]。陈柳[20]发现科研人员的声誉在不同合作模式下均会对双方合作产生显著影响。罗炬等[17]认为,种业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合作政策系统不完善,科企合作模式单一是导致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科企合作的关键因素。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科企合作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种业位居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科企合作作为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种业企业科研实力、实现种业科研人员自我价值、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步。在科研单位逐渐转型走向公益性、基础性的政策前提下,科研人员的主体行为意愿在科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以此为突破口,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借鉴参考。
1 研究设计
依据上文文献梳理,参照田蓬鹏等[21]关于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类,将从科研人员的个人因素、合作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4方面选取可能影响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变量,并在不同层面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1.1 影响因素
1.1.1 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是研究者大都涉及的变量。性别方面,科研人员在合作意愿[18,22]、科研成果产出[23]上具有显著差异,女性科研人员均低于男性;文化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能触发科研人才创新行为,科研人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投入在自身科研工作中的时间也在同步增加[24]。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和个人的理论研究判断,提出该研究的第1个层面的假设,即
H1a:育种科研人员性别对其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H1b:育种科研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其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1.1.2 合作因素的影响。
科企合作需要具备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科研经费作为科企合作的资金保障,是合作双方顺利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对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种业企业投资少、技术弱、人才缺乏导致科企合作规模不大,进而影响双方合作效果[17]。因此,提出第2个层面的假设,即
H2a:科研经费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H2b:合作单位的规模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1.1.3 制度因素的影响。
制度层面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育种技术的创新,影响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制度、拓宽完善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提高加深人才激励措施力度是鼓舞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的政策选择[14,21]。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可积极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意愿。因此,提出第3个层面的假设,即
H3a: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H3b:人事制度的合理性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H3c:员工激励制度的合理性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1.1.4 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研人员作为“社会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社会资本因素对双方合作深度具有重要影响[20]。林青宁等[13]提出从源头上推动科研人员向种业企业流动,需要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研机制,破除单纯的“四唯”评价体系;陈柳[20]强调了科研人员的声誉对合作双方的影响。因此,提出第4个层面的假设,即
H4a:市场需求导向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H4b:提高科学声誉对科研人员合作意愿有显著影响。
1.2 数据来源
通過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被调查对象为各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的育种科研人员。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模型选择
Logistic模型主要应用于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在该模型中因变量可以是二项分类变量,也可以是多分类的。在二项分类Logistic模型中因变量只能取0和1共2种值,而多分类的因变量则可以取多个值。研究的是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即科研人员是否有参与合作的意愿,结果只能有2种:“是”或“否”。因此,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对调研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在652份调查样本中,574名科研人员愿意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占总样本的88%,78名科研人员不愿意参与种业科企合作,仅占总样本的12%。在国家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不断出台、完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愿意通过各种形式与种子企业合作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Likert 5点量表的方式统计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非常重要记为5分,重要记为4分,一般记为3分,不重要记为2分,非常不重要记为1分。由表2可知,在652份样本中,科研人员在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前认为最重要的因素的均值排序由高到低为科研经费(4.55分)、市场需求导向(4.54分)、员工激励制度(4.51分)、利益分配制度(4.50分)、人事制度(4.40分)、提高科学声誉(4.35分)、合作单位的规模(4.16分)。
2.2 回归结果分析
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将性别和受教育程度设为分类协变量,女性用“0”表示,男性用“1”表示;本科以下用“1”表示;本科用“2”;硕士用“3”;博士用“4”,以最后1个解释变量为参考类别。模型1只考虑个人因素,模型2~4逐步加入合作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逐步剔除了没有明显显著性的变量,最终12個解释变量经过筛选有9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稳健性较强。其中,在0.01水平显著的有5个,在0.05水平显著的有4个。
在个人因素层面,根据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表3),最终性别和不同受教育程度通过检验。性别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为0(P<0.01),回归系数为-1.215,优势比为0.297,表明性别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存在极显著作用,且科研人员的性别与合作意愿呈反比,相较于男性科研人员,女性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意愿低。该研究结果与赵延东等[18,22]学者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受教育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分别为0、0.001、0、0.036,伴随概率均小于0.05,回归系数分别为-2.056、-1.744、-0.726,优势比为0.131、0.175、0.489,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存在显著作用;与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相比,本科以下、本科、硕士的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较低,该研究结果与陈雷[24]的研究结论相符。原因可能是科研人员具有高学历特征,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完善的表达能力同样会有一个显著提升,更愿意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
在合作因素层面,合作单位的规模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其显著性水平为0.019(P<0.05),回归系数为-0.569,优势比为0.566,表明合作单位的规模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随着合作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的意愿会逐渐降低,且合作单位规模每扩大1个单位,合作意愿的变化幅度为0.566倍。科研经费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依据影响科企合作因素的重要性均值排序,科研经费是大多数科研人员最为看重的合作因素,因此并不可忽视该因素的影响。
在制度因素层面,人事制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21(P<0.05),回归系数为0.663,优势比为1.940,说明人事制度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随着人事制度不断完善,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的意愿会逐渐增强,且人事制度合理性每提高1个单位,科企合作意愿提升为1.940 倍。员工激励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制度未通过检验,但在影响科企合作因素的重要性均值排序中员工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分别位列第3和4位。相关学者[14,21]的研究结果同样侧面印证了2个变量的重要性,因此不可轻视两者的影响。
在社会因素层面,市场需求导向的显著性水平为0.015(P<0.05),回归系数为0.744,优势比为2.105,表明市场需求导向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呈现显著性特征,市场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的意愿会随之增长2.105倍。在影响科企合作因素的重要性均值排序(表2)中,市场需求导向位列第2名,更加凸显出市场需求导向的重要性。在回归分析结果中提高科学声誉同样具有显著性(P<0.05),其回归系数为0.605,优势比为1.831,表明科学声誉每增加1个单位,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的意愿会随之增长1.831倍,该结果与陈柳[20]研究结果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以各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的育种相关人员为研究主体,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合作单位的规模、人事制度、市场需求导向以及科学声誉具有显著性(P<0.05)。科研经费、员工激励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制度未呈现显著性(P>0.05),但在影响科企合作因素的重要性均值排序中却位列前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行为动机在每一个时期均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其余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科研人员在原有的工作环境中足以满足自我内外需求,若使科研人员在满足的生活状态中寻求突破,需要加大“诱导”因素的刺激,激励科研人员走出舒适圈主动选择与种业企业合作。
3.2 政策建议
3.2.1
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待遇。科研单位需进一步建立相对灵活的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尽可能保障种业科研人员在离岗或兼职期间同等或优于本单位人员享有参加职称评聘、荐奖评优、岗位晋升等方面的权利。在职称绩效评价制度中要转变论文导向机制,克服“四唯”评价思想,注重以种业创新质量、贡献为重点或将企业兼职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种业企业需努力提高科研人员核心地位以及福利待遇,可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吸引科研人员参与科企合作。
3.2.2
优化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机制。政府需更加完善市场导向机制,不断优化财政种业科技投入结构。一方面,明确基础性科研与商业化育种合理分工,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国家种业应用性研发经费需向企业倾斜,从而逐步深入到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之间的高层次合作[14]。通过制定长期的育种发展规划,对绩效、成果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从而加深企业主体地位,保证种业科企合作的长期稳步发展。科研单位需加强基础性创新能力,通过优化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单位人事制度,以期实现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渠道的畅通,推动种业科研人才进入企业从事以应用性为目的的基础性研究。种业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实力,逐步加大对种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注重培育企业科研素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要积极寻求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高端育种人才的机会。
3.2.3
加大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宣传。种业振兴关键在科企合作,政府、科研单位以及企业要联合起来持续提升种业科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力度,灵活运用多媒体渠道对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取得的显著绩效和成果开展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科研人员声誉及荣誉感。此外,在扎实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同时,积极回应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种业科企合作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祖祎祎.扶持优势企业 助力种业振兴[N].农民日报,2021-12-07(007).
[2] 张鸿,刘宗敏,郑林用,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1):58-62,120.
[3] 郭久荣.突破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创新途径: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讨(二)[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99-201,211.
[4] 杨金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北方园艺,2005(3):12-13.
[5] 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及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研究[J].农村经济,2008(1):3-7.
[6] 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等.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48-151.
[7] 栗建枝.农业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探讨[J].种子,2018,37(2):66-69.
[8] 陈俊红,郭建强.现代种业科企合作的典型模式、问题和对策[J].农业经济,2018(12):112-114.
[9] 张健,霍仕平,张兴端,等.新形势下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种子,2014,33(8):64-67,74.
[10] 钱丹,刘和东.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00-103.
[11] 赵海洋,王尊文,张丽娜,等.“张杂谷”特色种业科企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J].中国种业,2021(9):37-39.
[12] 蒋兴华,汪玲芳,范心雨.基于合作博弈的跨组织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185-198.
[13] 林青宁,毛世平.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轉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4):1-11.
[14] 毛世平,杨艳丽,林青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演变及效果评价:来自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9(1):73-85.
[15] 熊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外生向内生转变的机制与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11):83-92.
[16]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3):378-385.
[17] 罗炬,张昭,张蕙杰.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9):1-10.
[18] 赵延东,周婵.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基于个体中心网视角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7):999-1006.
[19] 黄园淅,赵吝加.我国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演变[J].中国科学基金,2018,32(6):622-628.
[20] 陈柳.信任、声誉与产学研合作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2):233-236,250.
[21] 田蓬鹏,李冬梅,姜心禄,等.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3):135-147.
[22] 张宁,赵镇岳,李江.科研人员流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20(2):24-31.
[23] 崔林蔚.科研人员科研产出及影响力性别分层的研究进展[J].科学学研究,2021,39(7):1239-1247.
[24] 陈雷.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产学研合作意愿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 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北京市现代种业科企融合发展机制研究”(kf2021032);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项目(BAIC11-2023)。
作者简介 刘东悦(199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现代种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