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匠心教师

2023-07-04黄发科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根雕树根创作

黄发科

我喜欢做根雕。起初,有同事泼冷水,说地处丘陵,缺少优质根材,做不出名堂来。可我认为,本地树根虽说比不上山区的树根那样千奇百怪,“颜值”也一般,但村头巷尾、沟坎河畔和施工工地上各类弃根比比皆是,可以随手捡来,随心所欲地摆弄,既能放飞想象力,又能活动筋骨。这种“无本生意”值得尝试。于是,我一做就是20多年,颇有感悟。

根雕创作要用“减法”。要善于捕捉灵感,去除杂枝,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如作品《亲子》,老槐树根原本枝杈繁杂、纹理纵横,但凹凸坑洼、起伏有致的外形很独特,比较突出的是一个鸡头形。由此我联想到鸡的身体和尾巴,围绕鸡的主体形象,去除多余部分,留下杂枝的根部做成爬到母鸡背上和躲在尾部、翼下探头张望的小鸡,就能再现乡野村头母鸡带小鸡的情境,朴实温暖。

根雕创作还要用“加法”。这里的“加”主要是指在作品内涵和趣味上的发掘与拓展,无中生有,创意无限。如作品《悲鸣》,原材料是从建筑工地上捡来的一段残根,形态极为粗陋,路人不会再看它第二眼。但它突出的一节断枝和满身裂纹让我灵光一现, 便把断枝做成一只仰首啼鸣的鸟,因家园被毁坏而“悲鸣”。于是,断裂残破变成了焦点和亮点,有效渲染了生态保护的主题。

无论“减法”还是“加法”,都需要作者以根为本、独具慧眼、巧夺天工,最终化腐朽为神奇。这些年来,我不知不觉做出了百余件根雕作品,有参展获奖的,有造型照片在报刊发表的,还出了本《根雕·摄影诗话》的册子。安徽《教育信报》对我做过专访,并以《会玩的“拾荒人”》为题进行报道;《当代教育家》杂志在封三刊登过我的5件作品的照片;《肥东报》也对我做过专题介绍。我除了自己做, 也教学生做,教学案例《化腐朽为神奇——小型根雕制作》和论文《走在乡间小路上——根雕美术教学漫谈》 都发表于《少儿美术》。在省内外美术教师培训中,我将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都做过分享,并将根雕创作的“工匠精神”延伸到教书育人上来。我认为,根材的发现、创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教书育人理念十分契合。

寻觅根材好比发现人才。一般认为,中职生是普高筛选下来的低分生,他们多数在初中被当作“边角料”,在中考升学中沦为“弃材”,就像本地的树根,看起来普普通通,貌似百无一用,可实质上璞玉未雕,多为良才。我有根路边捡来的木棒,其貌不扬,却可利用身上的疤结雕刻出蜗居于“小高层”上的许多鸟儿,让人想起“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名句,寄托人类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都有自己的禀赋特长,教师因材施教,去发现、去发掘、去塑造,培养他们健康的兴趣爱好,就有望各尽其才。

构思立意好比因材施教。根雕创作首先要抓住根材的形态、结构、动势的总体特征和疤结、孔洞、肌理、色泽等局部特征展开联想,让树根在奇思妙想中复活。这个环节最为重要,要对根材上下左右、颠来倒去地观察,反复权衡,统筹安排,以期找到最佳创意方案。普通的作者止于做啥像啥,立意不高;高明的作者不仅能因材施艺,让作品形神兼备,还能做到创意独特、寓意深刻,把树根的天然优势发挥到极致。

例如作品《老伴》,原材料是一块外表腐烂不堪的朽木,去除污渍后,我忽然想起魏晋时期的诗句“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顿时灵光一闪:把靠前的根作为两只鸟头,精雕细刻,做成两情相悦、交颈与共的鸟。斑驳残破的外表,是风雨冲刷的结果,不加雕饰正好能表现老年人携手一生、不离不弃的深情,礼赞永恒的爱情。

根雕创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这要求创作者不仅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还要储备天文地理、哲学文艺、社會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思想境界高,知识素养深厚,便能出神入化,放大树根的艺术价值。

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他研究学生的所长所短、优势劣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颜回、冉求、宰予、卜商等各有所长、各尽其能。今天的中职教师更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雕刻打磨好比潜心育人。根雕艺术讲究“七分自然,三分人工”,要顺其自然,因材施艺。在创作《老伴》时,我尽量保留朴实自然的肌理特征,只在鸟的头颈部分下功夫,突出重点,其他地方以意象为主,让作品在浅色与深色、光滑与粗糙、具象和意象的对比中深化主题,提高艺术感染力。雕刻和打磨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耐心和细腻,匠心独具方能光彩夺目。

“后进生”转化绝非一日之功。 中职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是各个班级里的“贫困户”,进入中职学校后虽有了新目标、新起点,但悲观厌学者居多,疏懒懈怠的恶习难改。因此,教师教学要放眼未来,宽容细致,克服一切困难,帮助学生重拾理想、振作精神、培养兴趣、学习技能。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待花开。

上光打蜡好比激励鼓舞。根雕完成后,要上光打蜡,在防腐中增强美感,然后再配上合适的底座,突出主题,增强形式美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期待老师和学校的肯定。教师可以把学生作品装裱起来,或在校园举办展览,在班会、校会等集体场合展示、宣传、表彰,给学生贴上“优秀”的标签,营造积极上进的育人氛围,让学生进一步激发兴趣、点燃热情、鼓舞斗志。

我的学生露,在文化课上表现平平,但对剪纸情有独钟。发现她这个兴趣后,我为她拍照片、办网展,引导她学创作、多投稿,不断激励她。近三年来,她利用课余时间做了300多张剪纸,花鸟虫鱼、人物风景无所不能。即使是寒冬腊月,她也不畏寒冷,一刀一剪,细致入微,双手冻伤了也顽强坚持。她的作品《钟南山爷爷笑了》获得安徽省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最佳作品奖,《抗疫有我》刊载于《合肥文艺》,《牛年剪纸》刊载于《江淮晨报》,《江西教育》还专版刊载了她的作品。我相信她一定会坚持下去,做一个非遗剪纸传人,做文化传承的使者。

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被称为大师傅,他们做事全力以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代职业技术提倡“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工匠精神”,胸怀教书育人的“匠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把职业当作事业,心怀博爱、潜心研究、深耕细作、精雕细琢,成就学生的未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根雕树根创作
世界上最深的树根
巧夺天工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树干和树根
愿望巴士 10疯狂的树根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创作随笔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