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提升初中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利器
2023-07-04周才萍
摘要:本文以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薄弱为基点展开论述,分析了时下初中生化学阅读能力薄弱的原因,并结合微课程教学法实验提出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即:解决学生对化学阅读的价值认同;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有深度、有广度、关注关联度的阅读;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式个性化学习等。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化学阅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2-0056-03
随着大阅读时代的到来,化学试卷上的阅读量增加,学生因漏看、错看、误解重要信息而导致失分的现象也变得更加严重。因此,笔者在分析初中生阅读能力薄弱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程教学法实验提出了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认为,在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中,最有引领意义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在任务单设计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提炼达成目标,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与配套教学资源。[1]
问题发现:学生在化学阅读时“识其字”却“不能解其意”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阅读化学试题时的阅读能力薄弱,经过分析,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下: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听讲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文本阅读训练少。②虽然提前自学(预习)对学生提高听课效率有帮助,但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课前自学并不作硬性要求。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方法欠佳。例如,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预习作业以填空为主,导致学生虽然阅读了,也填写了答案,却未必深解其意,阅读停留在浅表,缺乏全面系统的阅读体验。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其学科的特殊性也对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化学学科在初三才开设,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深度阅读难上加难。
问题解决:实践微课程教学法,提升初中生化学阅读能力
1.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提升对化学阅读的价值认同
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实效,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我读”和“我要读”带来的效果相差甚远。因此,笔者设计了开学第一课—《如何开启神奇的化学之门—和同学们聊聊怎样学化学》。笔者介绍了微课程教学法及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路径,并播放学哥、学姐现身说法的小视频,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天才”的价值认同。开展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化学阅读,因此,开学第一课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阅读的重要性,还大大提振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1]
2.悉心開展化学阅读专题指导,为如何阅读示范
笔者不仅为学生录制《如何阅读化学书》的小视频,还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和方法指导。
(1)框架式阅读
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在引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时,笔者首先强调要进行框架式阅读。例如,在第一次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时,笔者从阅读教材目录开始,并告知学生各重大考试的进度安排。接着以第1章为例,先阅读各节标题了解整章脉络,再结合节内标题梳理第1节的脉络,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在设计每一章的第一份任务单时,笔者把了解本章目录及每一节的重点内容作为第一个学习目标,通过框架式阅读构建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以统揽全局的态势实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2)在对话中阅读
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提出,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构成的—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2]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意味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文本,而重建意味着学生要“读进去”,要读出意义来。[3]笔者在阅读指导中针对怎么对话进行了示范,其中重点讲解了如何对在化学教材中读到的内容进行有效提问,如“看到章节标题,你联想到曾经见过、听过、学过的哪些内容?还想了解什么?”“这一章(节)的主题是什么?共分几部分?依次讲了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分别介绍了什么知识?”“这一张图片中有哪些信息?和哪段文字配套?能说明什么问题?”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化学相关的文字描述获取知识[4],再通过提问对文字背后的意义进行挖掘,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阅读深度。
3.用心设计任务单,为如何开展深度阅读引路
(1)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前后贯通
笔者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前后贯通,以扩展知识框架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提升深度阅读能力。[5]例如,沪教版初三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相当于绪言,主要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概括、对教材理解与使用的统摄指导作用,兼具为教材的使用奠定基调(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认识课程搭建框架(学科整体认识)、为今后教与学指引方向(学习指导)的作用。[6]在学习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笔者充分运用第1章的导引作用。在第2章的第一份任务单中,笔者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回顾第1章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要点,接着通过阅读第2章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小标题,了解氧气的研究顺序,并前后对比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对物质的研究思路有了整体框架式的印象。在学习第2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时,笔者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先回顾氧气的学习框架,再以氧气的学习框架为导引,梳理二氧化碳的知识框架,从而深入理解实验室常见气体的研究思路。
(2)通过开发项目,引导读以致用
阅读是否有效,还要看学生能否将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微课程教学法汲取项目学习的精华,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创意了“微项目学习”,支持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任务,还要进行成果展示,并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质疑做出反馈等,这是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成效最好的检验。
(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作业,在创造中提升阅读能力
与传统授课相比,基于信息化技术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微课程教学法更能适应线上教学。以笔者发起的“小先生大舞台”系列活动为例,学生可以在自主完成创意家庭小实验、讲授化学课、绘制思维导图、根据任务单开展自主学习等作业中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其中,家庭小实验和讲授化学课的主题学生可自选,但必须制作成微视频。笔者将学生提交的实验视频和讲课视频发到家长群,上传到“喜马拉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生通过录制实验视频完成了一系列进阶式实验,深化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科学实践能力。从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2月初寒假结束,笔者任教的初三2班和初三3班的学生共录制完成了近160个家庭实验、20余节化学课的微视频,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学生自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结语
微课程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让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教学法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才萍.微课程教学法初中化学常态化教学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8):56-58.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黄恒毅.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0):80-82.
[5]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6]吳新建,罗月旺,张贤金.做学科整体理解的先行组织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开篇第一课[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17):45-49.
[7]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本文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指向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微课程教学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164)、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化学微课程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LX/02/224/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