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技术研究
2023-07-03黄琳王雪磊王海航郑春静蒋宏雷徐胜威葛明峰
◎ 文/黄琳 王雪磊 王海航 郑春静 蒋宏雷 徐胜威 葛明峰
银鲳是我国东部沿海主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其养殖技术一直是业内公认的难题。本文围绕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模式,重点介绍了银鲳苗种放养、水质管理、饵料投喂和病害防治等日常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推动银鲳的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银鲳(Pampus argente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为暖水性中下层集群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与南海较多。其因肉厚、刺少、味佳且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海洋环境破坏和捕捞强度增强的影响,东海银鲳自然资源衰退明显。因此,银鲳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候选品种,其养殖技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银鲳的产业化开发被称为水产界难以攻克的课题。2000年,宁波大学首次实现银鲳的人工繁殖,并不断开展亲本驯养、亲鱼养殖、苗种繁育等技术研究。近几年在水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银鲳规模化养殖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养殖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仍制约着银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银鲳养殖的技术难题,2016年~2023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银鲳团队进行了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苗种运输与放养、水质调控、饲料研制与投喂和病害防治等关键点优化,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技术取得了新进展。
一、鱼苗选择与运输
(一)苗种选择
目前,银鲳已实现规模化室内繁育,繁育期为3月~5月。鱼苗全长规格达到3cm以上即可作为养殖用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干净、鳞片完整、色泽光亮、游泳能力强、无病无伤。
(二)苗种运输
银鲳鱼苗运输分短途运输和长途运输,包装以袋装和桶装为主。短途运输一般用透明尼龙袋,要求袋子体积10L以上,袋装三分之一左右的清洁海水,放入鱼苗数量不超过50尾,充入纯氧后打包运输。一般鱼苗数量越少,运输时间越短,运输成活率越高。打包、运输和装卸时间累计不超过5h。
长途运输一般采用桶装充氧运输,放苗密度为800尾/m3~1000尾/m3。运输时间不超过12h。鱼苗运输一般选择夜里或早上气温较低的时间。
二、苗种消毒与放养
(一)苗种消毒
由于运输过程中会发生摩擦导致鱼体体表受伤,因此鱼苗运输到养殖地点后,可用2mg/L的聚维酮碘等抗菌类药物药浴,再放入养殖池养殖。
(二)苗种放养
当年繁育的苗种一般6月放养,根据实际生产环境条件与养殖模式等因素,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尾/m3~1200尾/m3。
(三)养殖池选择
银鲳室内养殖池采用圆形玻璃钢桶,直径在5m左右,桶壁涂有油漆并标有水位刻度线,池高1.8m,平均水深一般在1.4m~1.5m,池底为漏斗状,池中心为出水口,可使养殖池中形成涡流裹挟池中污物至池中心排水管。排水管通过底部与池壁边回水管联通,回水管侧面开口,当池内水位高于回水管切口位置时,池内水通过出水口溢出池外。
三、养殖期水质管理
(一)水质调控
养殖池水温在13℃~30℃时,以微流水为主,24h流水量为养殖池水体的100%以上。为了保持水温恒定,冬季和夏季以换水为主,每天8:00~9:00换水30%~50%,20:00~21:00换水30%~50%,换水量的大小根据水质情况而定。
(二)水温控制
冬季水温控制在13℃~15℃。夏季水温控制在30℃以下,可以借助恒温机或锅炉来控制水温。
(三)吸污处理
夏秋季高温时节,隔一天吸污一次,清刷池底和池壁,清洗后100%换水,将污垢清除出池;冬春时节,根据养殖池污物情况,可一周吸污一次,并100%换水。
四、饲料与投喂
银鲳为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人工团状湿饲料,经驯化后可摄食适口的商业化配合饲料。人工团状湿饲料对水体污染较重且不易保存,同时受海蜇、马鲛鱼等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建议根据银鲳阶段性生长需要,选用市面上营养全面的海水鱼饲料或其他特种养殖产品配合饲料。
(一)团状湿饲料制作与投喂
银鲳团状湿饲料一般用商业化鳗粉料作为黏合剂,加入海蜇(打浆)和颗粒配合饲料制作而成,若添加马鲛鱼肉,效果更好。制作而成的团料硬度合适,每团重量在100g左右,具体大小根据养殖鲳鱼的数量、规格和摄食量而定。
每天从7:0 0 左右投喂,每隔3 h~4 h 投一次,每次一团,直到21:00。团状饲料需配合使用饵料台投喂。
(二)人工配合饲料(颗粒饲料)选择与投喂驯化
为诱导银鲳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团料放入后,可选择投喂诱导性好的颗粒配合饲料或其他浮性颗粒料,颗粒饲料蛋白含量在50%左右,每次50g~100g。银鲳投喂驯化成功后,全程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具体根据摄食情况作调整。颗粒料的投喂亦可以借助自动投喂机,24h投喂。
(三)料台的清洗与消毒
投喂人工团料时,每天早上需将饵料台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净,并用消毒液等浸泡消毒后再使用。
五、病害防控
银鲳养殖病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每天早晚观察鱼群的游动、摄食情况。常见病害主要包括刺激隐核虫病、肠炎病、虹彩病毒病、弧菌病等。
使用药物防控病害时应对症下药,药物主要用于体表消毒、抗菌及除寄生虫等。常用抗菌素如恩诺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中药如五倍子、青蒿、干姜等。
消毒药:聚维酮碘浓度0.5mg/L~1mg/L,每周1次,发病期每2天1次。
抗真菌类药:五倍子等每月1次,每次连续2d,浓度为0.5mg/L~1mg/L,与除虫类分开使用,间隔1d。
除虫类:在寄生虫高发期,可用甲醛预防,每天晚上1 次,浸泡30min,连续3d,也可以使用其他抗虫药物,根据使用说明给药。如银鲳得刺激隐核虫病,每天早晚2次用甲醛,每次100mg/L,浸泡30min,连续使用3d以上,直至白点消失,有炎症的可以使用恩诺沙星等抗菌药物连续3d~5d。
六、其他注意事项
使用的养殖工具应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传染疾病。做湿饲料或人工投饵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避免手上的病原传染给鱼。药物尽量不要与饲料混合,内服药对银鲳的损伤情况不可控。根据气候状况、运输时间等条件来决定鱼苗运输密度。要保证鱼苗有足够的氧气和清洁的水质。
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创新基地,开展了全程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试验,结果显示,经12个月的养殖,银鲳养殖成活率为60%,平均增重120g/尾;经24个月的养殖,银鲳养殖成活率为45%,平均增重300g/尾。银鲳室内微流水养殖模式的试养取得了初步成功,为后续推广应用银鲳室内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