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热点议题与前沿动态
——基于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3-07-01施德君
施德君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CNKI平台高级检索功能检索本文研究所需文献。为保证文献搜集的质量,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检索主题,并以“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来源类别。共检索到120篇期刊论文,剔除期刊刊发组织、记者、文件学习等无效文章之外,有效可用文献101篇,时间范围在1998—2022年。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软件,研发者为陈超美教授,该软件能对文献的特定要素进行分析,如“词统计” “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等,对于文献分析辅助颇有益处。加之,学界借助citespace分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献的研究成果甚少。因此,本文将利用此软件对检索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学界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热点议题和前沿动态,以期裨益于学界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研究。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热点议题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整体发文趋势分析
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年发文量分析,不仅有利于俯瞰本文研究主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总体发展趋势,而且更有利于明晰各时间节点。虽然检索数据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98—2022年,但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学界总体发文趋势,需要剔除2022年的文献。
根据图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年发文量分析可知:从整体看,总体发文趋势可以形象看作由三个“L”(1998—2009年、2009—2011年、2016—2021年)和一个“W” (2011—2016年)图形所组成,既有平稳发文年份,也有上升和下降发文年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体发文趋势与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密切相关。具体来看,一是发文量平稳年份主要集中于:1998—2008年的每年1篇,2009—2010年的每年6篇,2020—2021年的每年14篇。二是发文量上升年份主要集中于:2008—2009年由1篇增至6篇;2010—2011年由6篇增至12篇;2012—2013年由3篇增至8篇;2015—2016年由4篇增至12篇;2017—2021年由8篇增至12篇。三是发文量下降主要集中于:2011—2012年由12篇降至3篇,2013—2015年由8篇降至4篇,2016—2017年由12篇降至8篇。总体而言,学界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献年发文量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与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图1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年发文量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作者、机构、学科、期刊、层次分析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作者
通过图2可以看到各研究者发文数量,中央民族大学的严庆和宁夏大学的杨文笔发文量在4篇,中央民族大学的彭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陈玮、中南民族大学的詹全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玲发文量在3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延中和周竞红、中央民族大学的金炳镐、中南民族大学的田敏发文量在2篇,其他研究者的发文数量均在1篇。此外,从图3的作者合作聚类分析可知,研究者多以同一单位合作研究为主,跨机构合作研究者较少,其余研究者多是独立进行研究。
图2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作者发文量
图3 作者合作聚类图谱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机构
基于图4可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机构中,以中央民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16篇,中南民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15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9篇,宁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7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为单位的发文4篇,广西民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3篇,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为单位的发文2篇,其他单位发文量为1篇。从以上发文单位可以看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中,民族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民族研究院较多,其他机构次之,这与研究机构自身的属性、地理位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有着紧密联系。
图4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机构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学科
图5综合反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学科分布情况。具体而言,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学科占比86.86%,是所有研究学科中占比最大的,这也间接说明该学科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较为成熟。农业经济学科仅次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学科占比2.92%。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以及公安学科各占比1.46%。此外,军事学科仅仅占比0.73%,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极少。
图5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学科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期刊
根据图6可知,学界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主要刊发在一些专业的民族类期刊上,主要在民族院校学报和专门研究民族理论期刊。具体来看,刊发在期刊上的分别是《中国民族》的18.48%,《贵州民族研究》和《黑龙江民族丛刊》的9.78%,《回族研究》的8.7%,《青海社会科学》和《广西民族研究》的6.52%;刊发在学报上的分别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7.61%;其他期刊发文量在5.43%以下。这些期刊发文量呈现出专业性强、紧密度高等特点。
图6 民族团结进步研究发文期刊
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层次
通过图7对历年发文分析,可以明确学界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整体研究层次。应用研究类文章占到66.67%,开发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各占3.33%、20%、3.33%,实践发展研究占到6.67%。这说明,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主,其他类型研究次之。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内容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探析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探究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孙懿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理论内涵是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①孙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满族研究》2013年第1期第1—7页。阴海燕、韩利君则从综合辩证视角看,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是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深邃理解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规律和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②阴海燕、韩利君:《关于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第32—38页。而金炳镐等人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③金炳镐、文兵、张娇:《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五》,《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3期,第5—13页。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脱贫、乡村治理的关系探究
学者们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热扎克·铁木耳以新疆为例,探究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认为社会稳定极大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又反作用于社会稳定。④热扎克·铁木耳:《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新疆社会经济》1998年第3期,第56—65页。基于湖北来凤县实证研究,莫代山、王希辉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价值取向上一致。⑤莫代山、王希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促发展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3卷第2期,第20—24页。通过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证研究,游俊等人认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价值目标、推进主体、瞄准对象、工作方式、成效考评层面有深度逻辑契合。⑥游俊、李晓冰、李骥龙:《试析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逻辑契合——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9卷第6期,第102—108页。基于宁夏吴忠市XX乡实证分析,高国富等人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条互促发展之路。⑦高国富、张舒满、潘忠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契合、互嵌与走向——基于宁夏吴忠市XX乡的经验研究》,《民族论坛》2021年第4期,第120—130页。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价体系的探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规范化,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细化。陈鲁雁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评估观点与方法为理论依据,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⑧陈鲁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5卷第1期,第5—11页。杨文笔基于宁夏实地调查发现,第三方评价机制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中,起到以评促建、提高创建质量与水平的成效。⑨杨文笔:《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三方测评实效性调查研究》,《回族研究》2020年第30卷第4期,第76—82页。此外,裴圣愚、王莹莹运用循证方法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定性系统评价。⑩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机理探究
学者们主要从政策解读和理论层面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机理。通过对目前政策文本的解读,严庆、刘琳认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
⑩裴圣愚、王莹莹:《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循证思考——基于省市县乡村五级地方实践的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年第4期,第45—51页。制等二级机制构成,二级机制又由不同的次级机制构成,从而形成机制系统。①严庆、刘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建设刍议——以当前相关政策文本为例》,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年第4期,第38—44页。李若青、赵敏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塑造示范社会,认为应该将话语转变为嵌入社会结构的一套实践机制。②李若青、赵敏:《塑造示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结构——行动”实践解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50—56页。此外,陈辉认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价值、历史、实践三方面的内在逻辑。③陈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在逻辑》,《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40卷第3期,第7—11页。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问题探讨
一是学者们选择某一省份的整体或部分作为研究主体探究存在的问题。雷振扬、哈正利基于对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调查发现,江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问题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增多、民族工作机构和制度需强化等。④雷振扬、哈正利:《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创新的若干建议——基于江苏省民族工作经验的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11期,第29—34页。通过梳理湖北民族团结进步成绩与经验,段超认为部分干部不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散居民族发展不够等,是湖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⑤段超:《关于湖北武陵山片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第1期,第9—13页。李然认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面临着认识不充分、工作开展不合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⑥李然:《多民族联合自治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析——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第4期,第16—20页。詹全友则认为贵州占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党建工作、新矛盾预防、旅游开发等方面存在问题。⑦詹全友:《贵州从江占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现状及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6卷第6期,第42—46页。
二是研究者主要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基础上探究存在问题。如郭家骥认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面临着发展基础弱、发展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⑧郭家骥:《云南创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践与探索》,《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第106—110页。而赵兴国、毛燕却认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总结经验和宣传不足、宗教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⑨赵新国、毛燕:《新时代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探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2—18页。此外,陈玮认为青海在民族团结先进建设中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城镇化受阻、民生改善困难等问题⑩陈玮:《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战略思考——以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1—8页。。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路径探究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文化路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谐之魂。因此,研究者多采用文化路径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冉红芳、田敏探究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文化机理,认为民族文化的挖掘、选择、运用是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点。⑪冉红芳、田敏:《民族团结进步州创建的文化机理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0卷第6期,第44—50页。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洪盛志、孙明福提出应以文化认同为目标,重点围绕中华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路径。①洪盛志、孙明福:《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以拉萨市等六个示范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8卷第6期,第12—16页。通过“华寨模式”的梳理,詹全友、徐淑珍力图构建以精神文化为先导、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路径。②詹全友、徐淑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乡村路径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37卷第11期,第22—27页。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载体路径
研究者主要以传统节日、民族关键符号、活动为载体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杨秀芝、孙明福提出利用传统节日的时间、空间、文化等要素,可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效能。③杨秀芝、孙明福:《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0卷第3期,第32—37页。撒露莎、田敏基于个案研究,提出要用好民族关键符,遵从民族文化本真,发挥民族符号正向功能。④撒露莎、田敏:《论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湖南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7卷第4期,第91—95页。龚志祥提出多元形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召开民族团结表彰会、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团结创建进企业、学校、机关等。⑤龚志祥:《试论完善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对策和建议》,《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6期,第23—26页。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创新路径
一方面,研究者从理论层面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路径。如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学习,周竞红提出要深刻理解当前中国民族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目标和新局面,全面准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改进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一体。⑥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39卷第11期,第36—42页。。严庆、于浩宇则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提出社会网络创建、规范约束、认同调控的创新路径。⑦严庆、于浩宇:《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38—47页。又如彭谦、程志浩基于整合视角分析广西上思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并提出以整合“平台”与“宣传”、整合“扶贫”与“团结”等方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⑧彭谦、程志浩:《整合治理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创新机制探析——基于广西上思县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7卷第6期,第36—40页。
另一方面,研究者从区域实际情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路径。如田俊迁通过探析“一带一路”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间的关系,提出立足基层、示范区多样化发展等创建路径。⑨田俊迁:《规范与包容:从“一带一路”战略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46—50页。基于兴边富民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融合探究,张应华提出以示范创建工程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活动的多元展开。⑩张应华:《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创新研究——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卷第5期,第14—20页。而吕伟等人从区域联动视角,提出以行政接边地区为辐射中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新路径。⑪吕伟、熊国刘、缪志鹏等:《区域联动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实践——基于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7卷第3期,第23—29页。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教育路径
一是研究者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为载体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路径。如游俊、廖胜刚提出创新宣传载体、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等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①游俊、廖胜刚:《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路径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34卷第6期,第5—8页。王延中等人提出以树立典型、开展表彰、建设教育基地等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②王延中、宁亚芳、王锐:《新中国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基本经验》,《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第5—14页。杨文笔、马素珍则提出以考虑教育对象实际、创新教育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等方面,③杨文笔、马素珍:《试析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回族研究》2020年第30卷第1期,第97—102页。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研究者依托学校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教育路径。如吉克跃林等人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4S”课程。④吉克跃林、张立辉、刘毅:《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4S”课程体系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5卷第11期,第196—200页。罗彩娟提出以多元民族教育方式,⑤罗彩娟:《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第11—17页。对各民族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强化。严庆、梅丽则提出新时代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要具有具象化、完整性、操作性。⑥严庆、梅丽:《认知与作为:如何在新时代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32卷第3期,第32—39页。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地域研究
就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言,研究者从创建历程回顾、创建模式、乡村治理、评价体系、工作思考等方面进行探究;就青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言,研究者从和谐社会构建、新时期民族问题、创建模式、文化、创建成效巩固、创建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究;就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言,研究者从驻地部队、边境地域、评价体系、实践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究;就广西民族团结进步而言,研究者从精准扶贫、各民族交流交融经验、创建历程回顾、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探究;就武陵片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言,研究者从民族关系、模范区建设、创建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此外,学界对其他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前沿动态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图8所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42.11% (56篇),说明这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也是学界前沿研究重要内容。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12.03% (16篇),团结是民族政策中的重要良方,也是实现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体现了学界对民族政策理论的深入研究;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11.28% (15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说明学界研究热点与国家相关时间段的民族政策紧密相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9.02% (12篇),这一主题既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式之一,又是学界近年研究的焦点;以“创建工作”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6.02% (8篇),此主题在政界被多次提及,并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各占到4.51% (各6篇),该主题是当下学界最热的研究,二者之间是互促关系;以“青海省”“民族地区”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各占到3.76% (各5篇),这与该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现状有关;以“新时代”为主题的文章在已搜集文献中占到3.01% (4篇),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学界也将“新时代”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行列。
图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主要主题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分析图9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图谱中有80个网络节点,网络节点之间有95条连线数,网络密度为0.0301,标记出1.0%的网络节点,最大被引和共现频次为33(41%)。根据网络节点和连线数的数值,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进行热点排序,最热的是“民族团结”“民族关系”“民族工作”,次热的是“民族地区”“评价指标”“新时代”“实践”,其他关键词也在逐渐升温。由此可知,这些关键词正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词。
图9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从关键词发展趋势看(如图10), “民族团结”出现于1998年,随后在2008、2013、2015、2017年呈上升趋势,其余年份有所下降;“创建”出现于2013年,其后的年份有增有减;“民族地区”出现于2005年,2015—2018年增加,2019年后有所减少;“对策”出现于2010年,其余年份逐渐减少等。从时间节点看,1998年出现了“民族团结” “宗教观” “民族共同繁荣”等关键词;2013年出现了“示范区” “创建” “民族关系” “民族工作”等关键词;2018年出现了“新时代”“传统节日”“创新”“逻辑契合”等关键词。由此可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伊始“民族团结”,并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推进,演化到现在的“新时代” “创新” “区域实践”“新型民族关系”等。同时,表明了这些关键词是当下主要研究的热点领域。
图10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时间线图谱
(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突现值分析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关键词突现值的出现年份和时间长短,反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热点变化。利用citespace的突现分析功能,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22个关键词突现值。图11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突现时长在1至6年间,突现值强度均在0.9以上。这表明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集中在“社会主义”“创建活动”“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资本”“社会主义”等领域,并且受到了学界持续关注,研究内容颇丰。
图11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突现值
四、研究结论与前瞻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热点议题与前沿动态的回顾与分析,可以得出一下基本研究结论: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备受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学界的研究热度上,而且还能在政界和其他方面强烈感受到。具体而言,学界出现了一些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域深耕的专家和学者,如金炳镐、严庆、王延中、杨文笔、彭谦、陈玮、詹全友等研究高产者,这些研究者主要以同机构合作研究为主,缺少跨机构合作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民族高等院校和边疆高校等,如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发文期刊也主要在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刊,如《回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等。研究学科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延伸到了教育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但是还是以民族学学科研究为主。此外,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应用型研究和政策研究。政界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注也有增无减,在多次重量级会议和民族政策中提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如国家民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
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议题呈现聚焦与多元。通过回顾学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可知研究议题主要在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问题、路径、区域。首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研究。研究者从马克思的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进行界定,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深刻理解,又是引领各族平等、团结、共进、共繁荣的实践活动。研究者还探究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脱贫、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一致认为二者间互相促进。此外,探究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评价体系和创建机理,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理解益处颇多。其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问题探析。研究者主要以特定省份创建过程和创建实践为主,探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的问题,发现在机制建设、创建形式、影响因素、创建活动、发展基础等方面还有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再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路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文化、教育、载体、创新方面提出构建路径,以期有效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地域研究。研究者主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经验、实践、启示、创建过程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宁夏、青海、云南等地。
三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前沿动态。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以及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段。研究前期(1998年),在这一时间段之前,虽然有相关的研究,如晓林刊发在《民族团结》杂志的《沙之沅,42年的“老民委”》一文,但研究较为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集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宗教观。研究中期(2005—201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既是对前一阶段研究的扩展和深化研究,如由民族团结拓展到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和谐社会等,也有新的研究议题的出现,如创建、民族工作、示范区、实践等。研究后期(2019至今),这一时期,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新型民族关系、社会资本、治疆方略、区域实践、创建工作、创建模式、新时代等,另外,还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紧密探究,聚焦于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部署和决议研究。
(二)研究前瞻
时至今日,政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工作,乃至学界的研究都取得了不朽的成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不断深化。此外,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直观呈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历程、研究议题、研究前沿以及研究成果。这不仅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而且带来了研究启示。不过,现有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积极寻求跨域合作,借助交叉学科力量,运用多元研究方法。基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梳理,可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者主要由同一机构的人员组成,并且只是在同一专业或与同一研究领域的作者进行合作,与同一机构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次数也很少。跨域合作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研究思想的碰撞。对此,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域合作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学科研究以民族学和政治学居多,其他学科研究相对较少。在本学科领域内做到精益求精固然很好,但以多学科综合视角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好。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和个案研究法,其他研究法较少,可尝试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思辨研究法等,以求精准分析研究内容,求得正解。
二是研究内容宏观与微观双向推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在研究内容宏观方面,其一是研究者以解读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为主,缺少对政策的文本分析研究,即不利于学理层面的探讨,也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建构。因此,有必要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深层的理论深究,以期有益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策执行。其二是研究者借助党的民族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理论探究。当国家的民族政策下沉到各创建地区,政策如何有效执行,创建效果如何,所遇问题如何切实解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学界的研究尚未深入。故,有必要对此类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在微观研究方面,其一是研究者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学理探讨和比较研究,并没有对此进行具体指标的构建研究。应该立足实际情况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其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创新路径探析,已有研究者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但仅限于特定创建区域。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各地独具特色的创建路径,使其持续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力。其三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区域研究,主要以宏观区域的整体研究为主,缺少某一具体区域的探究。既要做好对创建区域的整体研究,也要兼顾部分区域的个性研究。
三是着眼于时代背景,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领域。首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保障。因此,需要探究民族团结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深化各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探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脱贫攻坚已胜利完成,但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必经之路。应加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在逻辑、耦合问题、互促关系的研究,以此有利于二者的持续推进。再次,探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发挥的作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特别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对其进行探究不仅可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而且又裨益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最后,探究党建工作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引领作用。党组织在任何时候都担以重任,带领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更是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
四是立足新时代,细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首先,细化分析民族团结进步存在问题原因,可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制约因素、创建基础、社会转型等的探究。其次,因地制宜,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结合创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模式。再次,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以回顾创建历程重新审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得与失,避免后续创建工作因循守旧。最后,明晰国际大环境,做到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对策。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其他国家的阻挠,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定会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机制、创建基础夯实、创建方式多元化、创建外部大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