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教育怎么办
2023-06-30郭英剑
郭英剑
新冠疫情给全球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不可估量,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无疑是受到较大影响的一个群体。
本文所说的大学生,特指疫情期间的在校大学生以及疫情期间及之后的毕业生。
虽然疫情并未完全结束,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很小。在我看来,现在到了认真总结疫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
疫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总体而言,3年疫情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且负面影响居多,主要表现在学习模式、心理健康、实习实践以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层面。
具体而言,首先是在线上教学层面。疫情期间,人们不得不借助线上教学,以期将疫情给教学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线上教学的批评几乎从未间断过,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效果下降。线上教学无法提供与线下教学相同的互动和面对面的学习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在线上,学生往往更难集中注意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获得实时而有效的反饋不够。这些都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技术和网络问题。线上教学需要学生拥有稳定的网络连接和适当的技术设备。而一旦学生面临技术和网络问题,其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自然会深受影响。
三是缺乏实践经验。某些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动手实验,但线上教学往往无法提供这样的实践经验,更遑论对实习经验的要求。这都对相关专业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社交互动减少。线上教学大大减少了学生间和师生间的社交互动机会。缺乏面对面的互动和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是在学生的实习、实验以及实践层面。这是疫情期间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领域。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经验,学生难以在真实环境中应用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实习、实验和实践活动通常能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并与专业人士开展真实的互动交流。然而由于疫情封校,学生大都被迫错过了与行业接触、接轨的机会,这自然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某些专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训学生特定的技能,例如实验室操作、艺术创作等,但因疫情所困,这样的技能训练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从而阻碍了学生顺利成才。
再次,疫情导致学生就业与创业遇到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就业机会减少。疫情导致了经济不稳定和企业裁员,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许多行业和企业可能缩减了招聘规模甚至暂停了招聘活动。
二是求职竞争加剧。由于就业机会减少,求职竞争更加激烈。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变得更加困难。
三是就业能力不足。疫情期间,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习机会的难度大大增加,这可能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也可能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四是创业环境恶化。疫情对创业环境和经济状况造成了不确定性和冲击。这无疑会使学生在创业方面面临更多挑战,包括融资困难、市场不稳定等问题。
最后,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3年疫情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均造成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心理压力加大。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社交疏离、学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倍增,最常见的现象是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加剧。
二是孤独感增强。由于封校和社交限制,大学生会感到更加孤独和与世隔绝。缺乏面对面的社交互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学习动力下降。长时间的线上教学、远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下降。而缺乏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同学间的互动,可能使学生感到疲惫和失去动力。
四是睡眠和生活规律紊乱。学生可能因为课程时间调整、社交娱乐受限等原因导致睡眠和生活规律紊乱,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我试着提出一些思路,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找到一些现实路径。
首先,要高度重视疫情对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深刻且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随着疫情的逐渐远去而自然消失,其严重程度反而会长期存在,并潜在影响在校大学生以及疫情期间及之后毕业的大学生。
为此,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高校乃至大学教师,都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将其纳入现实的管理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其次,面对疫情后的挑战,政府、社会与高校要有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比如,政府与高校可以采取行动,向大学生或毕业生提供更多经济支持和就业资源,以确保他们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
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要弥补短板和缺陷,更应该注重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换言之,更应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教育。
再次,深刻反省线上教学的优劣并总结经验教训。在疫情突发时,线上教学曾解决了我们线下教学中断的重大问题,其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也不可磨灭,但我们也不应回避讨论其弊端。
现实地看,未来线上教学将会成为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以使线上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比如,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在保持面对面互动的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并提升学习的灵活性。
又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比如,加强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职业咨询和招聘信息等;帮助学生提高求职能力、制定职业规划,并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确保他们与行業接轨。
最后,积极干预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高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并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和应对策略。
辅导教师应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提供积极的鼓励和指导。学校则可以将情感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并提供促进健康生活的资源和活动,包括睡眠指导、运动推广、营养咨询等,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和习惯。
后疫情时代的人才培养
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要弥补短板和缺陷,更应该注重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换言之,更应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教育。
对此,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更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疫情期间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一定要让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综合素质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逆境应对能力等。为此,高校应更注重培养这些能力,通过项目学习、跨学科教育和传授实践经验等方式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第二,强调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疫情期间,学生需要更多地依靠自主学习。为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来看,在后疫情时代,自主学习与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应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高校可以通过教授学习策略、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第三,提供灵活的学习模式和多重资源,这两者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被疫情期间的教育体验所证明。到了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线上学习、远程教育和混合教学等灵活的学习模式,进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四,加强师资培养和重视教师个人发展。疫情期间,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未来,高校也应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提供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重视教师的个人发展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未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需求。
第五,培养全球化的教育视野。疫情的全球性影响提醒我们,不仅教师,学生也同样需要具备全球化的教育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跨文化体验,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 来源|中国科学报